首页 优秀范文 残疾人就业中心

残疾人就业中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5:01

残疾人就业中心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1篇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信息检测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有残疾人口312万,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登记具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口仅20万,登记在册已就业残疾人口约8万,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就业率不足40%,就业适龄段残疾人就业率则更低,残疾人参与社会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虽有国家的《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优惠政策,也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但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情况,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浙江省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调查小组通过调研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浙江省残疾人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分别面向残疾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调查。面向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发放调查问卷323份,回收315份,其中聋人145份,肢残人95份,盲人63份,其他残疾12份。面向11个市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发放问卷11份,回收11份;访谈残疾人12名、用人单位10个、区(县)一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10名。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残疾人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

1.就业收入低

根据调查统计,已就业浙江省残疾人月平均收入约1632.5元(见表一),接近浙江省1470元/月的最低工资标准,远低于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社会月平均工资3340元[1]。高等以上学历残疾人平均2500元以上,但仅占7.5%。

表1

2.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低下

2009年《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赖德胜)的数据分析结果,全国残疾人教育水平综合指数为4.04%,浙江省、安徽省、、甘肃省、青海省等的残疾人教育水平综合指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见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浙江省处于国内下游水平。

受调查的50%左右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认为残疾人存在技能低下的问题。2011年上海交大许莲娜对嘉兴市残油车港镇的残疾人开展调查显示,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4%,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2]。

3.就业信息不对称

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存在着企业与残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残疾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残疾人招聘需求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残疾人,部分人残疾人不愿走出家门主动就业。

各地的就业渠道也存在不足,台州市残联网站有两篇残疾人创业的政策信息,其他市残联都没有网上均无就业信息。杭州市残联与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在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网站爱心助残岗位,为残疾人用人单位和残疾人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值得借鉴。

4.就业不稳定

国家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调动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但是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单位虽然也执行按比例就业,但对残疾人的照顾性政策并不多,73%的残疾人对自身就业现状不满意。工作5年以上的残疾人85%以上有跳槽3次以上的经历。

残疾人就业不稳定是各地残疾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反映的问题,杭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残疾人多次被推荐安置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不仅造成就业岗位资源浪费,也让用工单位对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心态持怀疑态度,进一步恶化残疾人就业的外部环境,影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原因分析

1.残疾人对就业认识不足

调查中有 75% 以上的残疾人对自身价值认识不够,93%以上残疾人有自卑心理,有64% 不喜欢社会交往。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38% 的受访者没有就业愿望,75%的受访者不了解自身职业价值。25%以上的残疾人有创业意愿,但对于如何创业的途径与方法却一无所知。

不少残疾人因为残障引起自卑心理,长期远离社会主流群体,社会交往圈相对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以致无法顺利就业或就业不稳定。

2.政府与社会对残疾人的就业帮助存在不足

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残疾人就业不仅面临就业层次低、待遇不高等问题,侵犯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社会、企业对残疾人认识不足,部分地区也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残疾人,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费用高,增加用人成本[3]。

残疾人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差距。86% 的被调查残疾人认为就业机会偏少。只有18%的被调查残疾人认为政府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3.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明显不足

被调查的残疾人中,获得过职业培训残疾人不足25%,86%以上的残疾人未接收过技能培训信息。72%以上的残疾人没有受过相关的职业指导,95%以上的残疾人缺少职业观,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没有考虑职业发展规划。

国内的残疾人就业指导从2010年开始起步,中国残联开始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相关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培训的远程教育软件,多地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都参加了网络培训。残疾人就业指导机构缺少编制,存在人员不稳定,职业指导工作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

4.残疾职业指导研究比较缺乏

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不足也与国内残疾人职业指导体系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有关。纵观国内,面向普通社会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较多,但残疾人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却比较缺乏。CNKI和万方数据等能够查阅的相关文献量屈指可数。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探讨

1.加强对残疾人用工单位的辅导指导和监督

政府要多渠道鼓励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对于提供爱心岗、公益岗、残疾人专用岗的单位应给予奖励或表彰,如帮助开展手语培训,残疾人就业心理培训辅导、残疾人岗前和在岗培训辅助。

另外强化政府的职能,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情况的督查,定期深入企业,对就业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抽查和访谈,对发现借残疾证挂靠就业、劳动合同弄虚作假的要有一定处罚措施。

2.通过政策支持提高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

提高用人单位安置积极性方面可以借鉴山东青岛的为企业提供维岗补贴的做法,专门下发《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针对残疾人就业不稳定的情况,对用人单位实行岗位补助和就业补贴。另外残疾人用工企业政府采购优先的做法也值得参考,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参与政府采购的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权。

国内部分有条件省市已出台政策,在用人单位超比例新安置残疾人就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认定的残疾大学生见习基地提供一定的补贴。

3.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

加强对残疾人就业的培训,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色的定期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对已经就业的残疾人开展岗位安全培训、就业能力培训、交往能力培训、如何提高自信心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聘请行业能工巧匠,对失业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对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培训,对有文化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网络、函授等高等教育培训[4]。培训的开展要充分不同的地域、不同经济、不同残疾类别,要符合残疾人的需求。

4.为适龄残疾人提供就业帮助

各级残联及其就业服务机构在为残疾人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如残疾人就业适应性评估、职业康复训练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的基础上,应考虑抽出时间深入走访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为一些身体不便的残疾人开设社区服务岗位,如报纸分发、社区商店服务、门口报刊亭、社区值班、车库看守等。既能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要,也就近安排残疾人就业[5]。

另外开展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如杭州市每年组织就业招聘会能吸引不少残疾人参加就业。

5.为残疾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出台引导残疾人自主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尝试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为残疾人创业过程的相关手续办理和政策咨询,税费减免政策落实,提供一站式服务。

对不适合外出就业的残疾人鼓励个体开网店,提供开店技巧、网页设计等服务,必要时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6.扶持农村残疾人脱贫就业

加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扶持带动农村失业、无业残疾人就业从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鼓励农村种养业和农副业基地吸纳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给予一定奖励补贴。

浙江仙居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扶持低收入残疾人农户奔小康工程,依托地域经济帮扶平台,建立残疾人扶贫开发基地、开展小额信贷、培训实用技能等,使2161户低收入残疾人农户实现增收。

7.加强制度与管理

做好残疾人就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做好政策对接。完善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将残疾人就业信息详实、准确地录入管理系统;对扶持资金申领人员或单位的资格、条件严格把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各项政策扶持对象的审核、认定工作,提高扶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切实加强和落实残疾人就业的各种帮扶措施,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应该不再是难题。

基金项目:2013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残疾人职业指导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B023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 2012年浙江省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浙江日报[N],2013-5-10

[2]许莲娜.嘉兴市农村残疾人就业情况浅析[J].才智,2012(3)

[3]许 琳.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范妮.我国残疾人就业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探析[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5]赵燕平.残疾人就业的模式创新探索[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简介: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2篇

“培训――就业”一体化思路、“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已成为宜昌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下简称“中心”)稳步推进残疾人就业进而稳定就业的新路子、新办法。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宜昌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一直围绕提高残疾人生存技能,针对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就业要求展开培训,已先后开办了盲人按摩、服装、电脑、电工、电焊等多项技术培训项目30多期。2008年,针对手机普及而售后服务欠缺的市场形势,开辟出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手机维修项目;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而引起的大批农民工返乡,开辟出SYB创业培训项目;2010年,开始探索定向就业与定向培训一体化服务残疾人工作思路,先后与金宝乐器、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2011年,中心开始与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稻花香集团进行接触和洽谈残疾人就业事宜,得到了稻花香集团的大力支持,并与稻花香旗下锦包装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开发残疾人“定向”岗位培训和就业合作意向,公司承诺将为残疾人提供100个工作岗位,中心则负责组织残疾人的培训上岗,为雇佣双方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平台。

盲人就业一直是残疾人就业的瓶颈。中心从1999年以来,始终将盲人按摩培训作为全市残疾人就业的品牌项目来抓,盲人按摩班从最初每年一期学员1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两期,每期学员25人以上,至今已开办26期。教学场所由一间租用房,到现在理论教学和实习操作场所都有了宽大校舍,并按 “专家学者+教师+成功人士”模式建立了师资库,为专业化、特色化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也为盲人从培训到实现就业提供了保证。如按摩班聘请了盲协主席颜昌玉为老师,他是高级按摩师,教出的学生遍布宜昌市各县、市、区,他自己也有4个按摩店,最大的布耐德养生会所旗舰店经营面积2000多平方米,安排了80多名盲人。就业中心以布耐德盲人按摩中心为轴心,向其他各大按摩店辐射,将培训后的盲人学员全部安置就业,有的实现自己创业。目前,经培训已取得初级盲人按摩师职业资格的有478名,培训的学员已自己开办盲人按摩店(点)近百个。近两年,中心在原有保健按摩基础上,开始向医疗按摩行业延伸,已组织9名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盲人,参加全国组织的盲人医疗按摩培训和考试,为盲人由保健按摩到更高层次的医疗按摩探索提升的路子,拓宽了盲人的就业渠道。

多年的摸索,使中心感受到了残疾人“定向”就业发展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及稳定性,更体会到,唯有让残疾人掌握适应工作岗位的相应技能,才会使他们真正实现就业,并进而实现相对稳定就业。

针对近年来整个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以及残疾人就业规模有限、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特点,中心认识到,只有与企业共谋发展,共同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经过培训并送上岗位才是未来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模式。从2010年起,中心转变思路,立足企业发展,以服务残疾人、服务企业发展的创新精神来开发残疾人岗位,先后和万达、沃尔玛、中百仓储、金宝乐器等14家宜昌知名企业建立了 “企业进校园残疾人定向企业培训”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培训项目和工作岗位。有的放矢的专项培训,一方面帮助企业招聘到适合其需要的残疾人,另一方面促进残疾人在艰难的就业路上进入快车道。

在全市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中心首次和宜昌金宝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签署了“残疾人订单式培训协议”,开发音源车间残疾人生产线,一批残疾人在生产线上与健全人一道体面地工作;今年9月,中心再次为宜昌锦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了100多人的“培训――就业”一站式培训项目,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课程,针对现阶段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了3个方面的培训。一是请国家二级“职业心理指导师”进行岗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努力适应社会,提升对就业的信心。二是讲授“劳动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让他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安排企业到校讲授“企业规章制度”、“岗位安全”等企业规范,以进行爱岗敬业及安全知识的教育。三是进行岗位操作技能培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一对一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结业后,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就业。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3篇

摘要:

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存在已久,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和残联采取多项手段鼓励残疾大学生就业,但是在残疾大学生入学比例逐年提高以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越加突出。造成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其中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残疾大学生就业服务缺乏是形成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完善按比例就业政策,包括严格执法、降低安置比例和实施累进比例;二是加强残疾大学生就业服务,包括在大学设立残疾大学生服务中心和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关键词:

残疾大学生;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大学生

就业指导中心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每年都有少数残疾学生参加高考。由于当时我国社会所秉持的残疾观非常落后,对残疾人参加高考设置了重重障碍;即使有资格参加高考,且达到分数线,也被高校以身体或心理的原因拒绝,因而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残疾人非常少。随着残疾人观的转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接受残疾人入校学习。但是随之而来的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凸显。

1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1.1残疾大学生就业概况

从招生数量看,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招收残疾学生,残疾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数呈现连年增长趋势(见表1)。但是从比例上看,残疾大学生占全部大学生的比例相当低且就读的高校多为非211大学。以2010年为例,当年普通高校招收残疾学生数量超过300名的省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河南、江苏、山东、河北、陕西、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广东、湖南、内蒙古、安徽,其招生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3%。上述省份除江苏、湖北、陕西、广东、四川等省集中了较多著名高校外,其他省市则较少有211大学,其中河南、贵州、云南、内蒙古等省各只有一所211大学。由于人数相对较少,在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背景下,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往往被社会所忽视。然而相较于健全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以2014年为例,当年高校残疾毕业生为8115人,其中普通高校7122人,特教学院993人。按照《关于做好2014年残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应不低于70%,照此计算,2014年各地应安排应届毕业生不低于5680人就业。但是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残疾大学生安排就业的人数不到2500人,全国残疾大学生未就业率超过三分之一。从地区看,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存在较大差别,有些省市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有些省市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率低于40%,甚至只有30%。其中辽宁、内蒙和河北三省的未就业率超过三分之二,四川和山东两省的残疾大学生未就业率低于10%(见表2)。研究表明,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存在已久,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根据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05~2007年上海市应届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上海市应届残疾大学毕业生总数248人,到2007年6月,就业人数150人,就业率60%[1],而同期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07~2012年,残疾人就业率基本维持在45%左右。

1.2比较视野下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经济增速放缓、大学毕业生快速增加等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初次就业率仍然普遍超过70%。比较部分省市残疾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的就业率,发现两类人群呈现较大差距(见图1),尤其是辽宁、重庆、吉林、青海的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普通毕业生的就业率。当然,也有部分省份(如浙江)残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普通大学毕业生。与不同专业普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提供的数据,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10个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也远超过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见表3)。从专业看,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就业难度也有区别,尤其是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人群的专业,就业时选择面较窄的就业较为困难。如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开设了针灸推拿学(视障)、康复治疗学(视障)、音乐表演(视障)、绘画(听障)、视觉传达设计(听障)、动画(听障)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除推拿学就业率较高外(多为非正规就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就业,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基本不能就业。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本科专业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视觉传达设计(听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听障)、针灸推拿学(视障)、音乐学(视障);高职专业为听力语言康复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听障,含平面设计和动漫设计两个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听障)、园林技术(听障)。中国残联教就部对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调查表明,上述专业中残疾大学生比健全大学生就业率低到13%~42%。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近年来才凸显的问题,而是伴随着就业分配体制改革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只不过因为21世纪以前残疾大学生的数量太少而不引人关注。随着残疾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切。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残疾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3残疾大学生的艰难求职路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总体状况,通过个案可以看出残疾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异常艰辛。

个案一:残疾女大学生遇求职难,投千份简历无人看。刘某某,出生8个月时得了小儿麻痹症,一直靠双拐走路。但她身残志坚,考上青岛科技大学。在校期间,她每年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是青科大的自立标兵,还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英语专业八级。2011年底,刘某某开始寻找工作。在某次招聘会上共投递了1476份简历,但因简历上标明残疾,没有一个单位给她面试机会。后来她将简历上的残疾删掉,接到的电话立马增多,开始对方打来电话通知她去面试时,她会在电话里告知对方自己有残疾,但对方立马改变语气。为了能有机会证明自己,刘某某在接到电话通知后刻意隐瞒自己有残疾,她共参加了5场面试,但均没有下文。刘某某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只有她没找到工作[2]。

个案二:北大残疾女博士求职屡遭拒,曾被称为当代张海迪。郭某,12岁时因误诊导致高位截瘫。靠着惊人的毅力,她在轮椅上学完了小学到硕士学位的课程,并掌握了四门外语。但是当她硕士毕业找工作时却遇到困难。其中有一次的经历让郭某永远忘不了。当郭某的父母推着她到一所高校应聘英语教师时,学校领导看了她的简历后冷冰冰地说:“我知道她英语水平很高。但是她是自学拿到硕士学历的,而且她是残疾人。我们不要这样的人。”郭晖横下心来要读一个正规的博士,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终于考上了北大外语系。2003年,她考入北大英语系读博,在此期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并获得“五四青年论文竞赛奖”。她的事迹多次被媒体报道,被称为“当代张海迪”。然而当她寻找工作时,再次因为残疾而被拒。她说:“我能改变我的学历,却不能改变残疾。4年之后,我找工作时还是面临同样的结局。[3]”

个案三:残疾大学生苦读五年获双学位,求职多次被拒。30岁的程某是2005年武汉首批免费上大学的残疾人。学完电大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大专课程后,他又在中央电大江汉分校读行政管理本科,取得了平面设计中级职称。2010年8月,程某参加招聘会,但招聘负责人明确拒绝:“不招残疾人。”后来一次次寻找工作,一次次碰壁,用人单位要么以不招残疾人直接拒绝,要么以“不合适”为由将其拒之门外。好不容易有一家公司欲招用他时,主管以只招一线员工,“担心残疾人吃不消”为由将其婉拒。

2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残疾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服务支持现状

客观地说,政府和残联部门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雇用残疾大学生。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残联发[2009]8号),要求“本着优先、优惠、优质的原则,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优先扶持,实施重点援助。”为鼓励用人单位录用残疾大学生,《通知》列出了优惠条件,包括用人单位安排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超过比例的,给予奖励;用人单位每安排一名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县级以上残联及直属单位新录用、聘用工作人员中,高校残疾毕业生不得少于20%;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录用高校残疾毕业生;鼓励创业,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各地出台残疾大学毕业生专项扶持政策。北京、山西等18个省市首次明确将残疾学生纳入求职补贴发放范围。吉林省从2014年开始对残疾高校毕业生给予岗位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贵州省文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残疾大学生就业。上海市规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和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每安置毕业未满5年的全日制中高等残疾人毕业生,在其劳动合同存续期间,按月补贴同期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最低缴费标准单位承担部分。天津市对残疾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对用人单位新招用普通高等院校残疾毕业生的给予新招用残疾人就业补贴,对残疾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给予最高20000元的创业补贴,创办个体工商户的给予5000元的创业补贴;创办个体工商户后以个人名义缴纳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费的,给予75%的补贴,最高可享受6770.76元的保险补贴。

2.1.2改革按比例就业政策。主要政策突破表现为:

(1)多地制订了党政机关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时间表,提高了安置人数要求。湖北、江西、四川、重庆、青海、陕西对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残疾人干部的比例要求有所提高。北京市规定未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市属事业单位应在“十二五”末突破“零安置”;陕西、甘肃对各级党政机关所属各类事业单位中同样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职工的明确要求。天津要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1.5%比例的,应当说明情况,做出安置计划。

(2)建立用人单位残疾人岗位预留、定向招录。北京、天津、山西、吉林、江苏、福建、河南、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明确要求建立岗位预留制度,面向残疾人定向招录。湖北规定全省每年统一招收公务员时,原则上要将招收总人数的1.5%以上名额专门用于招录残疾人。北京、上海已在全国率先面向残疾人推出了公务员岗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吉林规定从2015年起,对申请使用空编招录(招聘)的单位,空编使用计划优先安排残疾人。山西规定未达到规定比例安排的事业单位,如确有条件提供岗位,而不按规定定向招聘残疾人的,不准其进行招聘工作。浙江规定事业单位专设残疾人招聘岗位的,由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每年统一下达招聘计划。201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27个事业单位职位专门定向招录残疾人。

(3)细化招考环节要求。天津规定按照合理便利原则和残疾人需求,采取为残疾人考生提供专人服务、单独设置考场等措施。浙江规定专设残疾人招聘岗位的,由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每年统一下达招聘计划。广西规定招录机关专设的残疾人招录职位,经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享受降低笔试合格分数线等优惠政策。

2.1.3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支持。北京市实施残疾大学生就业助力计划,组建导师队伍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天津对未就业的残疾大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湖南省将登记未就业的残疾人毕业生录入全省就业服务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履行一次职业能力测评、一次心理咨询、三次岗位推荐、两次岗位见习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兜底服务;2014年,湖南组织开展残疾大学生就业援助专项活动,举办第五届残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现场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失业登记、创业指导等服务,同时全面启动湖南省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广东省残联首次联合教育厅共同举办高校残疾毕业生网络招聘暨现场人才交流会。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安徽、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等地举办了残疾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2.2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即使采取了多种措施,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多样,但是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仍显严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方面看,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从微观方面看,残疾大学生专业与职业不匹配,就业信息难获得,对职业有过高期望等。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2.2.1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受传统残疾观的影响,社会公众普遍把残疾等同于“残废”,认为残疾人就业能力差,甚至没有就业能力。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在雇用残疾人上采取歧视的态度,或者宁愿缴纳高额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雇用残疾人。为促进残疾人的平等就业,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如《残疾人权利宣言》、《关于残疾人行动的世界纲领》、《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发达国家很早就制定了相关反歧视法,如日本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促进法》,美国颁布了《美国残疾人法》,瑞典出台了《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法》。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均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做出规定,《残疾人就业条例》提出“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但是这种条款只做出了禁止性规定,而未对违反条款的行为所应受的处罚做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第六十条规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这条规定虽然指出了残疾人维持自身权益的途径,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相关部门,往往导致投诉无门。而向法院提讼,也因费时费力费钱,再加上其专业强,绝大多数残疾人不会选择这一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劳动者的权利做了规定,但并未明确侵犯这些权利所应承担的责任。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生的过程中,用或明或暗的歧视性条款将残疾大学生排除在外。这种案例非常普遍,新华网2013年4月9日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晓峰在一家招建筑结构设计毕业生的公司进行面试时,因面试官发觉了他腿有残疾,在回答完问题后,当着众多的人,竟让他站起来走两步,并以此为理由拒绝了他[4]。无独有偶,同年南方都市报报道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政法系金融专业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梁华升在找工作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要他去物资回收公司,意指梁华升为废物。在某家招聘收银员的商店应聘时,老板说梁华升会影响商店的生意[5]。上述招聘单位的行为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对残疾大学生的歧视越来越隐蔽,用人单位通常以其他理由拒绝残疾大学生,残疾大学生明知是残疾歧视,却因找不到证据而只能默默忍受。

2.2.2按比例安置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8,240万人,从理论上讲,全国可以安置573.6万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那么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多少呢?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镇残疾人城镇残疾人口为2071万人。根据全国残疾人口的年龄分布(0~14岁占4.66%,15~59岁占42.10%,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53.24%,事实上,城镇老龄化要高于农村,因而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要高)进行计算,可知城镇劳动年龄段残疾人为872万人。在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中,一级、二级残疾人绝大多数失去劳动能力,数量约为258万。这样,计算得到处于劳动年龄段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为614万。如果再将16岁以上且在校学习的残疾学生排除在外,则最终数字低于600万。也就是说,凡是有劳动意愿、处于劳动年龄段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均可以通过按比例就业方式得到安置。但是,中国残联下发的《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全国城镇残疾人各种形式就业(包括集中安置就业、按比例安置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个体就业等)的人数一共只有445.6万。近些年来,在新增就业中,按比例安置就业的人数一直排在集中就业和个体及其他形式就业之后(见表4)。到2013年,城镇新就业残疾人36.9万,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10.7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7万,公益性岗位就业1.5万,个体就业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14.6万,辅就业1.3万。在新增就业中,按比例就业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这表明部分地区和部分单位未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2.2.3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各个高校把大学生的就业率看成是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了相应的就业服务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残疾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尤其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残疾学生所占比例极低,再加上缺乏相应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针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没有建立起来,针对残疾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也无从谈起。而社会上提供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等部门,由于缺乏针对性,残疾大学生很少利用;各级残联部门设有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少数地方还专门开展了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如北京市每年由市残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等单位共同召开残疾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提高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多数地方残联的工作没有进入到高校,既不了解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也很难提供有针对性且具专业性的就业咨询和培训。事实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大学生对残联组织和残疾就业服务机构并不了解,根据中国残联与IBM联合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有近40%的残疾大学生不知道有专门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对残联的服务利用率也不高[6]。

3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不仅需要残疾大学生转变观念,全社会转变残疾理念,更需要改革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3.1完善按比例就业政策

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就业岗位。从现有的就业渠道看,福利企业的规模、数量以及安置就业的残疾人数量均呈现稳步下降趋势;自主择业则属于非正规就业,非残疾大学生的择业主流。因此,残疾人就业岗位的拓展主要来自按比例安置就业渠道。但是,目前残疾人按比例安置就业政策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每年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数量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1)执法不严。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对按比例就业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比较模糊,对于违反按比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行为所负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另外,对用人单位的执法检查权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但是多数地方政府将其推给残联,而残联又没有执法权。即使一些地方政府授权残联执法权,也因为残联人员编制和执行力等问题而导致处罚不力。一些企业自恃背景深,靠山硬,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地方为力。甚至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带头违反法律,拒绝安排残疾人就业。

(2)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偏离促进就业的目标。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本来目的在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这一制度逐步偏离目标,许多地方变成“只管收钱,不管就业”;一些用人单位宁愿缴纳罚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雇用残疾人,于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越收越多,残疾人就业数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市按比例安置1413名残疾人就业,十年后的2013年按比例安置1221名残疾人就业。而这十年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却越收越多,目前每年超过20亿元。针对按比例安置就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1.1严格执法。首先,要进一步细化《残疾人就业条例》处罚条款,明确执法主体;其次,各级残工委定期依法曝光违反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机构和企业名单,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均应一视同仁。建议首先从中央国家机关做起,对曝光三次及以上的单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并对负责人进行相应的警告处分;对企业则降低信用等级;对于严格执行按比例安置就业的单位要通报表扬,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后,鉴于按比例安置政策执法难、残疾人按比例安置过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列出时间表,逐步落实按比例安置政策。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招录应届大学生时,从2016年的1%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2%;其他单位招录应届大学生时,必须按比例招录残疾人,招录比例从2016年的0.5%提高到2020年1%。招录方式可以是非定向招录,也可以是定向招录。在非定向招录中,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招录残疾大学生。

3.1.2改革安置比例。1995年财政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方有关法规的规定,按照年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残疾人就业保障实行均一费率,这种规定不能体现不同单位在安排残疾人就业中的不同责任。建议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中实行差别费率:国家机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残疾人安置比例为2%;其他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残疾人安置比例为1%,20人以下单位实行自愿安置,安置残疾人给予减税或补贴。

3.1.3实行累进税。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算基数统一为1%,年度差额人数(即应安置人数减去已安置人数)越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比例越高。具体计算方法如下:第1~10人,按每人0.2%的比例增加;第11~20人,按每人0.15%的比例增加;第21~30人,按每人0.1%的比例增加;年度差额人数超过30人的,按5%征缴。

3.2加强残疾大学生就业服务

由于身体残疾或心理障碍,残疾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依赖于服务,而这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弱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3.2.1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残疾大学生服务机构。在发达国家,多数大学建立了为残疾学生服务的机构,如在美国,有的学校设立有全校性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也有学院级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为残疾学生提供住宿、就业、公共生活、学习指导、事务管理、辅助技术的应用和意见投诉等事务[7]。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均没有针对残疾学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借鉴国外经验,建议在有条件的大学建立残疾学生服务中心,为当地残疾大学生提供生活起居、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就业帮助等方面的服务。服务中心的经费来源于高等学校、政府财政拨款以及残联的资助。

3.2.2在有条件的大学建立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目前,各高校普遍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咨询和信息服务。残疾大学生具有特殊性,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基本没有专业人员能给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导致残疾学生的求职之路更加艰辛。有些学生广撒网,见单位就投简历,但是一个面试的机会也没有得到;有些学生对职业、薪水和就业地点有过高期望,错过了许多宝贵机会,最终不能就业;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一面试就露怯;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求职目标。

4总结

上述表现导致残疾大学生获得工作的机会大大下降,甚至有些学生投了上千份简历也没有收获一份回报,还有些学生因为接连失败而彻底放弃寻找工作。因此,加强残疾学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首先在残疾大学生较多的省市,由政府资助,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其职责是为本地区的残疾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指导咨询、举办残疾大学生招聘专场、提供就业信息、培训等。为稳妥起见,建设首先在国内选择一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残疾人理论研究具有优势的大学建立一个示范性的就业指导中心,由学校出场地和人员,由政府提供财政拨款或政府购买服务,同时残联部门给予补助,为全国的残疾大学生提供咨询、培训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05-2007年上海市应届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2]残疾女大学生遇求职难投千份简历无人看.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3]北大残疾女博士求职屡遭拒曾被称为当代张海迪.搜狐新闻网.

[4]残疾硕士研究生找工作遇难题投600份简历未果.新华网.

[5]应聘80多家公司均遭拒一残疾大学生血泪求职路.南国都市报.2003-12-11.

[6]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IBM.残疾大学生就业状况白皮书.2009.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4篇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形式;对策

1我国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

1.1我国残疾人整体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残疾人的就业与残疾人就业总水平差距十分大,主要因为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大,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有大量的残疾人,他们大多数都属于未就业状态,他们不仅不可以发挥他们的劳动能力,相反会成为各自家庭的负担,就业更无从谈起了,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整体上来讲,这也是我国残疾人在农村的主要现象。与农村的状况相比,残疾人在城里的就业质量相对要好,由于城市发展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巨大体现,在残疾人就业处置方面有相对好的保障制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残疾人就业水平及质量仍有巨大的差距。

总体来讲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普遍面临就业质量不高,大部分残疾人未就业等问题,大批残疾人处于下岗未就业现象,在农村更加糟糕,几千万人还处于贫困或者特级贫困状态,只依靠政府的救济粮生活,或者紧紧通过亲戚的帮扶等过着惨淡的生活,同时由于城乡残疾人就业体制的差异,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帮扶有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残疾人在农村与城市生活质量差异的原因。由于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他们具有明显的能力差异性,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从大致上看,精神障碍者、智障者及眼盲者最难就业。因此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就业需求与残疾人自身现状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大环境原因,又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的矛盾,这都导致了我国残疾人整体就业的质量不高。

1.2残疾人在许多就业岗位上遭到排斥

由于残疾人的特殊身体缺陷,面临着许多就业上的问题,包括很多就业岗位的排斥现象,这样事件的发生在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已经成为常事,对于健康人来说也许这并不算什么,但是发生在残疾人身上,不仅为解决他们的就业生存问题,也给他们的身心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处理残疾人在就业上遭到排斥的现象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社会就业的首要问题。残疾人的就业排斥造成了残疾人存量的不断增加,最终使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在企业招聘新人中,残疾人和正常人同时应聘,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还是愿意招收正常人,即使残疾人的做事能力比正常人能力强,做事效率更高,但最终还是选择后者,因为残疾人在很多人心理是受到歧视。总之不管是社会任何方面,残疾人受到的排斥现象非常严重,然而这只是残疾人面临的一般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发展,残疾人就业将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排斥,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重的生存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生产变革,很多企业的陈旧设备、经营模式、企业规模都将发生巨大的调整,这对于残疾人就业将是更大的冲击,残疾人集体就业的模式可能将逝去而不回。再加上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几乎全球任何国家都在为就业问题而发愁,尽管我国每年经济增长相对很高,但是我国人口庞大,因此就业的竞争力相当大,这都是残疾人就业所带来的挑战,新时期如何摆脱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所受到的排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残疾人就业部门重要研究课题。

1.3缺乏法律保障就业模式不适合就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残疾人的就业模式与常人的就业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就业以集中就业为主,其他就业为辅的模式,这些年来国家主要通过这一模式解决了大量的残疾人就业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这一模式已经显得与社会市场的环境不相称,同时企业也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社会福利和薪资待遇也正随着企业的改革发生着调整,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型,这都给残疾人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显然残疾人就业要想改变现实困境,必须调整传统的就业模式。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分散就业模式主要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数目,将残疾人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这种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打破了以往残疾人就业过于集中的就业模式,有利于残疾人的就近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层次,有利于残疾人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个与正常人相同的环境,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他们与正常人相比缺乏法律的保障。

2对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分析

2.1提高残疾人就业技术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残疾人尽管有与正常不同的缺陷,为他们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但是通过培养残疾人的技术才能,使他们掌握自己生存的本领,提高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样能得到正常人的认可,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能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而脱颖而出。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的技术素质,应该抓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教育是完善他们的技能及素质的最佳途径。由于残疾人自身身体缺陷及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水平,残疾人的教育一直处于对他们就业的不利局面,这也是造成他们教育水平低,集中就业及就业层次低的现实原因。同时残疾人就业应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首先福利对于残疾人至关重要,对于他们就业也至关重要,因为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于残疾人来讲,解决他们现实状况的关键并不是空间、土地、能源,而是与他们生活条件息息相关的技能,是他们的人口素质和知识水平。改变残疾人就业的现实窘境,应从教育入手,切实将残疾儿童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与常人一样,教育要从小抓起,使他们的平台不因为他们的自身残疾而受到影响,同时把提高残疾人的入学率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规则和教育标准,逐步实现残疾人入学与普通正常人相同。加大对我国普通职业院校对残疾人教育培养的力度,制定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我国普通职业院校在残疾人教育领域的独特作用,这些院校利用特殊的教育手段,撑起我国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担子,广泛开展残疾人的培训教育。

2.2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残疾人就业

首先正确理解残疾人服务体系对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残疾人服务体系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因此须要依靠市场运作来构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同时市场的环境又因为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对残疾人的就业不利,这就须一个强大的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助推,由政府主导残疾人就业,并积极建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这完全体现了政府作为它发挥社会公益职能的特殊意义。政府因为具有巨大的权威性,因此可以调整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能够帮助残疾人获得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源,能够站在社会发展的至高点,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统筹残疾人就业的各方面服务,制定行之有效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使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在社会上全覆盖,达到能长期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并且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局面,制定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技术、建设、绩效考核标准,对服务体系的管理制定与评价机制完善,让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规划与专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能力与范畴。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已经面临了相当严峻的局面,政府作为国家运作的巨大发动机,在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应该更加主动积极,政府如果能够处理好残疾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于维护我国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反观世界各国政府在处理残疾人就业已经成为主导方向。

2.3搭建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绿色通道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搭建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绿色通道,应该成为社会公益服务对于残疾人就业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途径非常单一,一些残疾人就业仅仅通过亲人朋友的介绍,很难通过一些社会专门渠道为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缺少专门的残疾人就业平台。构建一个完善的残疾人就业体系要使其功能和内容全面,这一服务平台要有充分的职业介绍、职业帮助、职业就职评估、职业适应评估以及就业、失业的详细登记等方面的内容;残疾人与普通人不同,他们的就业薪酬及社会保障一定要特殊制定,并提供更多的福利资源,保证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在完全具备劳动能力,并且工作出色的残疾人也要考虑他们的升职问题,一定要确保残疾人与普通人同等的升职机会,残疾人也有思想,和普通人相同,他们也需要工作上的肯定,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搭建合理的就业平台,完善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是保障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2.4促进残疾人建立自尊心、自信心,融入社会

促进残疾人建立自信心、自尊心,这是加强残疾人就业的反方向促进,我们的社会应该对残疾人充分的尊重,残疾人除了身体有缺陷之外,他们的内心世界跟正常人没区别,只有让残疾人充分建立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样能让残疾人的就业达到最大化。培养残疾人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懂得通过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别人的肯定,同时加上残疾人的教育工作,积极帮助和引导残疾人就业,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残疾人就业问题,他们很多人因为内心世界的阴暗而失去就业的希望,做好残疾人心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力资源,既能够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也能让残疾人家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同时发挥残联的联络作用,残联可以通过残疾人管理机制,积极与社会企业广泛交流合作,做好残疾人思想工作,把他们引导到就业的岗位上来,同时残联要时刻关注残疾人的内心世界,积极建构和谐的良好的社会关系,让就业的残疾人士有自信心,社会上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是残疾人就业的反促进。

3总结

我国是人口大国,残疾人口众多,如何处理好残疾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课题,也是我国充分保障人权的重要路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从社会处理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就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是否完善,国家综合治理能力是否强大,社会福利待遇是否高,以及社会是否真正的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付聪伟.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2]黎健保.中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研究[D].广西大学,2004.

[3]倪政曦.现代化进程中残疾人就业问题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7:24-26.

[4]汪婧.残疾人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5]冯丽丽.和谐进程中残疾人就业问题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7,08:491-492.

[6]“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3,51:34-41.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长安区**年度残疾人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回顾我区一年来残疾人工作开展情况,深入研究分析残疾人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体安排部署**年度的残疾人工作。刚才,区残工委表彰了**年度残疾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扶残助残先进单位、先进社区(村)残协、社区康复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给予我区残疾人工作无私支持和帮助的辖区单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第一线、满腔热情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会议得到省、市残联的高度重视,××副理事长、××理事长亲临会议指导,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省市残联一年来对长安区残疾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年,经过全区各级残联、残协及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年度残疾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我区残疾人事业和谐发展,必须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书记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做好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工作,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发展残疾人事业,对于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实现的小康是全民的小康,如果到2010年,残疾人连初步达到小康水平都实现不了,到2020年,残疾人与全区人民一道奔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全面奔小康就是不完整的。因此,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同健全人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那么人权、公平也就无从谈起,由残疾人的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会增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就难以维持,社会主义的和谐也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大意义。

其次,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残疾人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残疾人事业既是人道主义事业,也是人权事业。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使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和文化的成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要引导、尊重和保护他们,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把残疾人的利益和力量协调好、团结好,不断为本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增添新力量,努力形成全区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家和社会对困难群体越来越关注,残疾人工作的重心要逐步倾斜到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上。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和外界障碍,是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前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同时下发了民政部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生活、医疗、康复、就学、就业等方面的突出困难,提升和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因此,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尊重残疾人的价值,发挥残疾人的潜能,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推进残疾人事业和谐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落实工作目标,认真履行服务职能,把解决好残疾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在首位

根据区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区现有残疾人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3%,全区低保户有近70%是残疾人,目前我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在市内5区排名靠前。但相对健全人而言,我区残疾人群众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年收入低,二是贫困面大,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康复服务享受面不广,生活状况不理想等。据查,很多贫困残疾人靠政府救助和亲戚朋友接济生活,他们迫切需要社会化的服务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既是区委、区政府关注的焦点,更是各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各级残联、残协肩负的责任。

近年来,我区在服务残疾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服务面不宽,随意性强,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理,依法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融入全局,同步推进”的发展观念;坚持“巩固基础,完善体系”的工作思路;坚持“加强基层,面向社区”的工作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坚持“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优化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全面形成多渠道的残疾人救助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本着“以残疾人为本”的理念,把搞好为残疾人服务放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在服务的持久性、多样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上下功夫。

一是要提供优惠政策服务。近几年,我区出台了一些扶助照顾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惠及不少的残疾人。在推行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把依靠政策为残疾人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在一些惠及全民的政策,如低保、医保、扶贫、就学、就业等,把残疾人纳入其中,确保残疾人平等享受政策。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一些优惠残疾人的具体规定,把辖区残疾人最为突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逐年加以解决。今年2月份,国务院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使残疾人就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辖区各单位、各级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抓好落实,认真执行,确保残疾人就业工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扶持福利企业稳定健全发展,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障、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区残联要认真组织、协调督促驻区单位、各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落实,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

二是要提供工作平台。工作平台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和依托,没有工作平台,残疾人就不可能享受到实在、到位的服务。工作平台要发挥服务作用,就要精心打造一支素质高、有爱心、特别能战斗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因此,要加强对各级残疾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情为残疾人所系,权为残疾人所用,利为残疾人所谋的服务理念;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化对各级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残疾人服务的核心所在。同时,继续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这个大平台,结合创建高标准文明社区,街道、社区、民政、卫生等要将残疾人康复站、活动室纳入其中。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治疗、脱贫、安养、就业、文体活动等服务需要,使残疾人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温暖。

三是要提供信息服务。要建立集残疾人基本情况数据库、资料库、网站于一体的底数清楚、灵敏高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有了信息网络,就可以及时了解残疾人的需求,给予快速便捷的服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为各类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网要尽快实现与省市残联系统的链接,区镇街道要搞好联网等衔接、配套工作,为广大残疾人工作者提供一个获取信息、交流工作、快捷服务的高效阵地,满足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全面履行管理职能,加速形成处理残疾人事务的协调联动机制,挖掘、整合,用足、用好社会资源

晓茹理事长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年我区的残疾人工作,也对**年的残疾人工作目标任务做了安排,我完全同意。做好**年的各项残疾人工作,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推进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具体地讲,就是要建立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力推进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而必须强化,这是残疾人事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甚至是越来越残酷。残疾人作为竞争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就必须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就必须借助于政府的权威。残疾人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宏观上加以调控,在人、财、物诸方面予以倾斜。要把发展残疾人事业当作硬任务去落实好。各镇(街)在制定、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需要,不但要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要力争为残疾人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区镇(街)在残疾人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是残疾人事业的核心问题,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一定要把这些核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谋划好、落实好,并列入各自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各镇、涉农办事处要关心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把过去已有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解决好困难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城区要在安置残疾人就业、子女入学、康复服务、文体活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总之,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开拓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区残疾人事业添砖加瓦。第三,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作用。残疾人事业是一项跨部门、多领域、综合性的社会事业,需要政府的主导、支持和投入,同时也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有关职能部门一定要继续履行好法律赋予的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职责,发挥好应有的职能作用。要对残疾人多献一份爱,对残疾人事业多尽一份心,为全面推进区残疾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第四,要充分发挥残联、残协的职能作用。区、镇、街道办事处残联,村委会、居委会残协,是发展我区残疾人事业的中坚力量,一定要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作用。要切实加强残联、残协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切实把残疾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上来,带着感情和爱心做好残疾人工作。要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工作,发挥社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在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中,兼顾残疾人特点,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在农村要以村级组织为依托,形成符合农村实际的残疾人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农村残疾人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真正使残疾人得到实惠。残联、残协的同志一定要经常深入到广大残疾人之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就业和学习。要充分协调和调动好社会各方面力量,社会事情社会办,公益事情大家办。区残联要坚持对各镇街残疾人工作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管理,定期考核,奖优罚劣,不搞平衡、大锅饭,建立激励制约机制。第五,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自身作用。残疾人是残疾人事业的主体,同样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广大残疾人一定要刻苦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要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投身于小康社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未来。

二要健全资源整合机制。要把整合社会资源作为开展活动、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整合社会资源的新特点、新思路、新方法。要深化与卫生、民政、城管、工商、税务、司法等政府部门的协作,形成政府委托、支持,残联和有关部门共同承办、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协作。在服务对象交叉部分,整合各方资源,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6篇

关键词:残疾人事业 残联专职委员 优秀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因此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保障残疾人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与文化成果,这对于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也为残联专职委员提供了更大的工作空间和动力。要积极发挥残联专职委员在残联工作机制基层中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做一名优秀称职的残联专职委员,笔者认为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掌握方针政策,明确工作职责,努力做一名称职的专职委员

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成为一名合格的专职委员,首先必须正确掌握政策,明确自身职责,把握残疾人工作的大局势,使残疾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中心,我们才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寻找自身工作的着力点。那么,围绕认清形势、服务大局,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

(一)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这进一步阐明了残疾人事业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重新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些法律及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务院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其中;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今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16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工作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曾动情的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要为他们解决困难谋福利;邓小平曾深情地嘱咐,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同志曾强调,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志深刻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让关爱的阳关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这些精辟论述和殷切希望,时刻鼓舞激励着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

(二)要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

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关心残疾人、残疾人事业作为省委、省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部分,始终不渝地把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2009年11月17日,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从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教育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了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针对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调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残疾人事业支持力度,兼顾各类别、各年龄段残疾人利益,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给予特别照顾。

在民生工程中,把残疾人的培训、就业、康复、危房改造列为重点,对贫困残疾人实施了低保和养老保险补贴,购买公益性岗位扶助残疾人就业,对部分县市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康复中心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这些举措进一步说明了省委、省政府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当作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残疾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作为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要正确认识残联专职委员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职责

残联专职委员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地方性法规;及时掌握本社区残疾人情况与动态,及时通报社区残疾人工作情况和问题,义务为残疾人服务,主动配合社区残疾人协会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

专职委员工作职责是:

1、在基层残联的领导下,按照上级残联的要求开展工作。完成残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向残疾人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残疾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密切联系残疾人,经常走访残疾人家庭,掌握本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建立残疾人档案。

4、开展需求调查,及时向社区残疾人协会转达和反映残疾人的诉求和愿望,充分发挥助残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5、协助残联完成上级下达的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康复、扶贫、维权、无障碍环境建设、志愿者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任务。

二、综合提升素质,真心服务群众,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专职委员

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残联工作机制在基层的补充和延伸,当一名优秀的专职委员,仅做好上述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委员,必须靠我们全身心地投入。

(一)要用脑,勤学善思,做学习型的专职委员

残疾人工作政策性强,各项工作的落实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如果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具体工作中就会缺乏预见性,执行政策中就会出现片面性,处理问题时就会出现盲目性。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关键在于学习。加强学习形式可以灵活,渠道也可多样,看电视、听广播、相互交流,网上浏览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学习内容也要广泛,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掌握,法律法规也要了解,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政策规定更要把握,学习要注意有的放矢,要切合实际,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本领。因此,一名优秀专职委员首先应该先做一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二)要用心,真诚待人,岗敬业的专职委员

对残疾人这个倍需关怀的弱势群体,我们必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专职委员工作成绩检验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本辖区内残疾人满意不满意。社区或镇区残疾人工作情况复杂,问题繁多,具体情况需要具体解决。在工作中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才干,以丰富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在实际工作锻炼中不断探索,利用“与残疾人心理沟通障碍小,思想交流共鸣多”的自身优势,满怀“四心”,做好“四人”。“四心”即诚心、爱心、热心、耐心。用诚心为残疾人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认真倾听残疾人的意见和呼声,全面掌握社(镇)区残疾人家庭情况,主动反映残疾人的愿望和需求,让残疾人情有所系、心有所依;用爱心为残疾人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积极调动社(镇)区方方面面力量,尽其所求,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及时解决社区残疾人生产生活困难,使残疾人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用热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将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贯穿于为残疾人服务的每个环节,积极倡导扶残助残社会风尚,努力构建和谐社(镇)区,建设人文环境,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各项活动,共享物质文化成果。用耐心感召带动周围残疾人,耐得住艰辛和劳累,受得住误解和委屈,把残疾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四人”即:残疾人生产生活的知情人,呼声的代言人,感情的贴心人,利益的维护人,从而实现专职委员与残疾人的“零距离”。

(三)要腿勤,联系群众,做深入基层的专职委员

镇级专职委员对于整个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来说,已是工作的最前沿、组织的最基层,但最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还在残疾人事业的最底层。因此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决不能当井中皮球,自己认为已身处基层,而在残疾人群众看来,还悬在半空。要经常深入镇村,坚持入户走访,深入残疾人家中了解每个残疾人家庭情况,与残疾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借助各村(居)支部工作人员对负责区域相对熟悉的优势,寻找到各类残疾人的详细地址,入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残疾人子女的就学情况、少儿脑瘫、聋儿的查找、残疾人文艺、体育人才的发掘工作,还要留意残疾人的其它需求,每到一户,要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做到平时多留心;这样,上级残联需要数据时,自然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要嘴勤,宣传发动,做善于落实政策的专职委员

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利用社区板报、宣传栏、广播、标语等舆论工作,将规律性较强的政策信息循环在宣板报上宣传,如每年残疾人都可享受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贫困精神病患者可接受免费投药、贫困残疾人的假肢更换,白内障复明手术可享受优惠等一些较固定政策印成传单加以宣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残疾人及其家属更全面的了解残联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面更广,当残疾人有某方面需求时,可以直接与社区取得联系,减少遗漏现象的发生。同时起到了监督社区工作的作用。利用网络、报刊将社区残疾人工作宣传出去。利用各种媒体,将社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工作动态、心得体会,助残事迹信息等及时、准确的宣传出去,这也是社区专职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五)要用耳,倾听民意,做积极解决民困的专职委员

做好残疾人工作,“听”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面对残疾人朋友咨询,还是与他们闲谈,做为专职委员都要拿出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群,有罗嗦没完的,发音障碍讲不清楚的,还有无理取闹的,但做为专职委员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都不要对残疾人表现出冷漠、居大的态度。要利用好“听”这条途径,通过揣摩、分析交谈内容可以掌握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残疾人就业是个大问题,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己的难题。要根据残疾人就业需求,做好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就业扶持。社区要在第一时间,将市、县(区)残疾人培训中心的课程安排及相关政策以板报、传单、电话或入户通知的方式向残疾人做以宣传,尤其是对于已经登记在册的有培训意愿的残疾人一定要通知到位,也许就是一次培训,就打开了一个残疾人的就业的门路。

社区残疾人大多为生活困难人群,遇到年节临时性求助时,作为专职委员有义务将确须救助的残疾人困难情况如实反映,多为残疾人争取救助名额。日常工作中发现残疾人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也要及时与社区民政部门沟通,使社区残疾人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也要把每年的残疾人子女升学作为救助工作的一个重点。

(六)要用情,协调服务,要做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专职委员

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残疾人搭建平等参与社会的平台。要想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必须消除残疾人的自卑心理。 在全国助残日,国际聋人节、盲人节或元旦、春节、国庆节等节日庆祝活动时,可以将残疾人朋友聚到一起聊聊天,向残疾人朋友介绍一下残协近期的工作打算,征求一些意见和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小聚,你会发现欢声笑语越来越多,因为在这里没有自卑,大家坦诚相待,拥有的只有温馨和快乐。这样会逐步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的信心,让各项活动都有了残疾人的身影,帮助残疾人逐渐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以促进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健康发展。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7篇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关键举措。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帮助残疾人从单纯依靠国家、社会和亲戚救济、供养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的劳动权利的实现,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是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需求增加

随着残疾人参与社会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自身经康复后恢复补偿功能等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群体不断状大,残疾人就业需求明显增加。一是许多经康复后恢复补偿功能未能及时就业的残疾人,要求就业;二是残疾毕业生要求就业,在校残疾学生每年16.2%的速度增加,通过学习提高了劳动技能和文化修养,更渴望通过就业融入社会,服务经济发展。

(二)传统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的能力受限

1.大多数传统型福利企业经过一个发展阶段后,企业的发展状态处于相对稳定态势,其吸收新增残疾人的能力处于饱和、徘徊状态;2.由于残疾人受文化水平及劳动技能的限制,很难融入新增的科技型福利企业中,致使新科技型增福利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大幅吸收残疾人能力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残疾人就业受到各有关用人单位歧视

各用人单位在实行“用人自”和“优化劳动组合”时,不同程度出现歧视、排斥、辞退和拒收残疾人现象,不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残疾人就业受健全人就业群体冲击

我国当前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失业人员不断增加,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双高服务型人才、城镇新增劳动力等庞大的就业群体不断地冲击着低素质、低技能的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大。

二、解决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基本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打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舆论基础

1.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参与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关键一环。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获得劳动报酬收入的权利。残疾人同样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残疾人从单纯的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仅关系到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实现,而且可以解除残疾人亲属后顾之忧,做好这项经济发展托底工作,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2.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对当前“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金融风暴给我国经济实体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社会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只有把残疾人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认真的加以研究和解决,做好这项经济发展托底工作才能顺利实现“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目标,使我们顺利渡过全球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

3.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论述。当前,为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及残联系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创新工作思路,找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出路

1.机制创新

为了真正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必须重视政府导向,推进全社会关心、落实残疾人就业工作。在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为残疾人就业工作服务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机构。重视政府导向,全面关注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劳动就业机构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和福利企业及安置残疾人企业扶持,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发展服务的专业机构,对达到法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进行职业能力评估,求职登记、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组织残疾人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协调基层残联,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对残疾人就业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对各单位的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有劳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要了如指掌,心里有数,切实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有效到位的就业服务。向社会有关单位推荐符合就业条件的残疾人,鼓励、支持、帮助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

残疾人就业中心第8篇

五个人的大单位

作为排名全国前列的经济发达城市,宁波市残疾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亮点比比皆是。但要说最有特点的,那就是宁波采访的第一站――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一座5层大楼,总面积2500多平方米,是不是全国最大的市级劳动就业中心不好说,但在浙江肯定数一数二。宁波市残联领导介绍,这里的前身是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中心迁移新址后,尽管市残联机关办公条件艰苦,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工作,但市残联毅然决定,把这座大楼全部用于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及劳动技能培训。目前一层是接待大厅,二层是中心办公室,三层是创业培训室和盲人按摩培训室,四层是市劳服中心对外合作平台,五层是模拟就业培训室。

这里也是最小的市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全中心只有5个人,却解决了宁波市近10万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中心成立以来,城镇残疾人,集中就业1.5万人,按比例就业1.2万人,个体就业5400人;农村残疾人就业,从事农业劳动3.6万人,其他形式就业1.2万人;残疾人就业率达90.2%。他们就5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啊,怎么能干成这么多事呢?

中心主任解开了我的疑惑。他告诉我们,市残联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4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市级有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所辖11个县(市)区经编委批准建立了有正式编制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以乡镇(街道)、社区服务机构为平台,依托乡镇(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设立劳动就业服务站;依托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室,设立社区就业服务点;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由市、县两级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

作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的最高端,市残疾人劳服中心要对下级服务机构进行指导,还通过就业服务,对下级劳服机构起示范作用。这些都靠他们创立的工作制度来保障,“首问责任制”就是其中之一。中心5个人各有分工,但他们共同的工作就是为来访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就业服务员。残疾人来到市残疾人劳服中心,不论推开哪个办公室的门,你就必须为人家提供服务,包括来访接待、求职登记、就业推荐、残保金征收与抵扣等,直到人家满意离去为止。为了工作顺利进行,他们还推行了“AB”岗位工作制, 5人的A岗分别为副主任、会计、出纳、培训部负责人和驾驶员;而B岗分别是就业服务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就业信息负责人、宣传文字负责人和后勤综合服务负责人。强化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中心工作人员的潜能,使团队精神不断提升。

中心开发了就业服务管理软件,建立了网络化就业服务平台。将所有岗位信息和求职人员信息输入信息库,将受理的求职信息和适合就业的岗位信息都赋予编号,各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平台,按照输入的档案信息,为求职残疾人提供就业推荐等服务和共享就业岗位信息。按照各自编号输入情况,对就业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和考核。通过中心服务平台,让残疾人获得更多适合的岗位信息,让用人单位招聘到更适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中心和市地税部门合作,将残保金征收情况在平台上体现,并借此将全市福利企业招收残疾人信息一起放入中心的软件平台。宁波市福利企业管辖权在民政局,但民政部门没有就业服务项目,为及时将福利企业用人信息反映给残疾人,他们通过地税部门,要求所有福利企业在每年残保金集中抵扣时,必须到市残疾人劳服中心办理就业保障金免征手续,必须提供福利企业资格证书、年检年审审批表和残疾职工花名册,这3项内容为中心提供了残疾人集中就业的单位数量、岗位设置、残疾人员去向,包括集中安置名单等多方面信息,中心再将这些信息输入就业管理系统,以便推荐有工作需求的残疾人到那里就业。

就业培训是市劳服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如何开展好就业培训,市残联同志动了不少脑筋。培训服务外包就是创新之一。有职业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数没达到集中办班要求时,他们就将这些人分散到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代培,残联负担培训费用;市残疾人劳服中心4层,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了培训平台。这个机构向市劳服中心缴纳场地使用费,中心则推荐残疾人到那里受训。对此我曾提出疑问:宁波市每年征收的保障金数量相当可观,为什么要采用代培方式呢?他们回答得很干脆,钱是不少,但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市劳服中心建立之初,他们也曾四处学习,市残联领导发现很多经济发达地区,自己出钱置办培训设备,因为参训人员比较分散,不少设备使用一两次就长期闲置,占用了大量资金,又没有起到随时安排残疾人培训的效果。所以他们采用了这种有实效的培训方式,尽可能让更多的残疾人及时受益。

在培训班中,“模拟就业培训”吸引了我的注意。宁波市劳服中心同志在就业服务中有个感受,他们认为,残疾人就业应围绕就业对象需求去拓展。残疾人就业中最难的是精神残疾人就业,工疗机构的申办要考虑企业用人积极性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意雇佣稳定期的精神病人就业;3级偏上2级偏下的智力残疾人,生活能力欠缺太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出去面对社会。残联要帮助他们有机会融入社会,通过模拟方式,把家庭生活、企业车间模拟到培训中去,先让这些残疾人在培训室适应环境。培训内容包括:起床、穿衣、和家长告别,过马路,乘公交车,都要进行情景式训练。有些无法模拟的项目就通过多媒体模拟方式向他们展现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为此中心专门买了一台考勤机,放在中心门口,接受模拟培训的残疾人和中心员工一起打卡上班。培训中,中心还要教他们了解工厂管理制度,再将他们推荐给用人企业。截至目前,模拟就业培训班已办了三四期,不论用人单位,还是接受培训的残疾人家长,对这项培训都交口称赞。

我想说,宁波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5个人,用心用力,创造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奇迹。

阳光驿站两“状元”

照片上这两个英俊的小伙子,一个叫肖宗状一个叫肖宗元,是宁波市江东区的一对双胞胎。他们出生时父母给起了这个名字,希望他们都是状元之才。谁知老天无眼,将这两个孩子打入了智障孩子的行列,从此父亲成了家里的全职看护,片刻不敢离开一步,家庭也笼罩在乌云惨雾中。直到2006年,一线阳光冲破迷雾将这个家庭照亮。这一年,江东区残联依托社区,办起了阳光驿站,专门接收智力残疾孩子,教他们生活、文化和简单的劳动技能。肖家兄弟俩在东柳街道阳光驿站接受了两年训练,被推荐到麦当劳工作,到现在已有3年了。3年里,他们用辛苦努力,让同事接受了他们,让顾客接受了他们,也让他们自己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我询问他们所在麦当劳的员工:你没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人家回答得很爽快:没什么不同,他们工作很卖力,做完本职工作还经常主动加班,要说不同也就是刚来时俩人不爱说话,现在已经可以谈笑风声了。很随意的一番话,却深深震动了我。一对离开大人就无法生存的智障孩子,如今已经完全融合到健全人当中,这是多么大的奇迹啊。

我们驱车来到了奇迹创造的地方――江东区东柳街道阳光驿站。江东区残联和阳光驿站领导早早等在这里,为我们详尽介绍了驿站的过去和现在。说实话,我没太听进去,我还沉浸在对小哥俩如此大变化的震惊中。我要用眼睛和头脑来感知变化从何而来。我发现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智力残疾人托养中心,它包含了康复服务、托养服务、就业服务、文体服务和维权服务等多项服务。残联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医疗、教育、司法等多个部门也参与其中,组成了富有特色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我走进挂着“阳光学堂”牌子的房间,里面桌椅整齐,和学校教室无异。驿站负责人告诉我,孩子们平时在这里学习文化,周边学校老师会利用空闲充当志愿者,教授学员。驿站为学员编纂了适合他们接受的教材。教育部门还准备在驿站开设特殊教育点。教室后排有个陈列柜,里面摆放着驿站学员制作的手工艺品。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展柜正中央摆放着“状元”兄弟的奖状,还有所有在这里学习后走上社会的学员照片。驿站主任告诉我,要通过这些学员的榜样作用,激励那些正在驿站接受培训的孩子,希望他们最终走入社会,得到社会认同。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入社会,阳光驿站开办了“阳光工厂”。他们与爱心企业合作,在驿站开办了车间,用适合孩子做的工作来锻炼劳动能力,培训职业技能。至今已有13名学员经康复托养训练走上工作岗位。我走进一间培训室,正在学习手工制作的学员竟都热情地站起来跟我打招呼,有的学员还当场唱了一首歌给我听。孩子们的兴奋溢于言表,看到他们无邪的笑容,我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

江东区残联领导告诉我,阳光驿站是受外地阳光之家的启发创办的,但不是简单的模仿。按他们的理解,阳光之家是给残疾人建起另一个家,而他们觉得让这些人最终融入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而阳光驿站只是这个融入过程的中转站。为此,他们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街道无偿将本可用作创收的场地提供给残联阳光驿站,周边单位也给了大力支持。医院派医生定期上门服务,法院法官定期来帮残疾人解决维权问题。在白鹤“阳光驿站”他们还建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残疾人庇护工厂――“喜憨儿”阳光工坊,定期举办残疾人面点师培训班,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搭建了新平台,并已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喜憨儿”商标。如今,江东区已有了3家阳光驿站。

走出阳光驿站,我已经不再为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因为,有这样好的理念,有残联的努力,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创造奇迹是必然的。

鄞州残疾人生活全保障

鄞州区是宁波市中心城区,地大民丰,财政收入连续两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多年来,鄞州区残联一直把改善残疾人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可以说,生活在鄞州区的残疾人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在鄞州,残疾人享有全方位的社会保险。全区通过政策性就业安置的8300多名残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几乎达100%,区残联对就业年龄段安置就业且个人足额缴纳保险费的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250元补贴。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分为3档,区政府补贴4000至6000元,镇村各补贴5000元,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其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重度残疾人和低保残疾人参保缴费后,给予每人按每年160元补助,残疾人享受每人每月80元基础养老金。鄞州区实行3大医疗保险,残疾人参保率也达到95%,超过医改意见提出的全社会90%的目标,几乎实现了全员医保。

社会救助方面,鄞州区开展了生活保障工程。对于残疾等级鉴定为二级以上(含二级),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地区城镇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0%以内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其享受的基本生活补助金,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农村350元/月,城镇400元/月),已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继续享受低保,并保留原增发的生活补助金,同时参照低保对象享受社会救助等其他优惠政策待遇。简单地说,这些残疾人享受400元低保之后,残联每个月还要补贴400元。目前,全区共有1407名残疾人享受这项补贴。

残疾人生活有了充分保障,残联并没有停下脚步,阳光之家就是为残疾人谋福利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们不但建立了阳光之家,还根据阳光之家的状况评选星级。我们来到了鄞州区横溪镇的三星级阳光之家,又名快乐家园。这是一幢两层小楼,虽然房子有些旧但完全划归残疾人使用。一层是康复室和活动室。我们去的这天刚好是周末,活动室里热热闹闹,村里残疾人聚到这里,下象棋,打麻将,舒心的笑容挂在每个人脸上。快乐家园二层是镇办残疾人加工厂,区残联同志告诉我们,他们认为,给残疾人带来快乐的不仅仅是娱乐,劳动同样能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这里,有劳动能力和劳动需求的残疾人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手工艺品制作,制作出的产品由区残联代销,增加了残疾人收入,又增添了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