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标准化应急预案

标准化应急预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7 20:15:31

标准化应急预案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1篇

[关键词]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指标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369-02

[Abstract]Dangerous chemicals accidents aboard have a unique character of sudden occurrence, which requires effectiveness and order, also special attention to accident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ability after the accid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 aboard. First of all, from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cluding cities, seismic, chemical, coal and other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odels,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practice, to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evaluation index. Methods such as brainstorming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itial indicators, an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final evaluation index.

[Key words]dangerous chemicals by ship; sudden accident;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indicator.

1 引言

船d危化品突发事故的发生不同于其他事故,就目前看来,我国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普遍较为薄弱[1]。根据我国目前海事部门应急管理的实际所需的要求,参考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的内涵、体系结构、以及现有的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综合应急储备、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事后恢复等指标,科学规范地建立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基础,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能够使评价的结果更有效[2]。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分析船载危化品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的内容和特点,结合现场实践,获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信息,初步了解评价指标,利用头脑风暴等方法确定最初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最终评价指标,构建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 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内涵

王蕾[3]在关于煤矿的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中谈到应急处置也与突发事故的预警及准备、危险监查及防备、应急处置及救援、善后恢复等几方面相关。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在要求做出应急反应的“时效性”和“有序性”的同时,还要注重事前的防备和事后的恢复能力,把应急能力穿插于整个事故发生的各个过程当中,将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界定为应急储备能力、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恢复能力等各个方面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船舶应急管理所相关的环境要素、人力资源和体制资源[4]。

应急储备能力是应急能力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过程,他是针对所有的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为迅速有效得开展应急措施所做的事前准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最终的目的是保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监控预警能力是应急能力的核心,安全工作预警和监督机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预防就是从应急能力的角度,防止紧急事件发生,避免应急行动,对于任何有效的应急能力而言,预防是其核心,此阶段紧急事件最容易控制,花费最小[5]。在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安全预警和监控是“预防为主”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对于危化品,监控也是极其重要。

应急响应能力是应急能力的体现,应急响应能力是在事故发生时,船上人员对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后,划分事故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来预防事故的再一次扩大。

事后恢复能力是应急能力的完善,通过实际发生的事故来进行应急能力的完善来达到对应急能力的需求。

3 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的概念,所以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问题一是盲目的追求指标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代表性,应该结合完整性和代表性[6],问题二是评价指标的对象不明确,对应急能力内涵的界定模糊,问题三是一些指标的选取缺乏依据,与国内法规、法则标准不一致,问题四是缺乏合理有效的指标筛选方法,大都评价者凭主观经验选取指标。因此,在这次的指标体系构建中,将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流程的基础上,讲究指标选择的重要两点,一是注重单指标的代表意义,二是注重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4]。以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规、标准、法律法规、课题需求以及行业特点等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建立流程如下:

1、根据相关的理论数据,查阅相关资料,参考借鉴同行业的研究成果,结合船舶管理要求,依据应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形成初步的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评价理论体系。

2、评价指标的选取,通过结合水运行业的实际与指导老师专家的建议,借鉴其他领域应急能力指标,结合我国船载危化品的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确定和筛选,形成整体的结构框架。

3、评价指标的完善修改。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合理筛选,去除掉不适合作为指标和不适合法规的影响因素,保留合适的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形成完整的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的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4 评价指标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通过将船载危化品应急能力划分成四个准则层,应急储备能力、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事后恢复能力。再围绕它们,逐步细化展开,最终确定每个指标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4.1 应急储备能力

(1)应急机构

评价指标:应急管理机构的健全性

评价标准:根据《水上交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分为

1应急反应体系机构的设置情况

2管理命令执行情况

3应急指挥中心人员组成情况

评价方法:若3项目均“合理”,等级指数为“1”.若有一项不合理,等级指数为“2”.二项不合理等级指标为“3”,3项不合理等级指标为“4”以下类似不加阐述。

(2)船舶应急规章的制定和标准

评价指标:应急规章的完备性和时效性

评价标准:1危化品事故专项规章的制定情况

2应急规章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情况

3规章制度中规定的责任具体落实情况是否到位

(3)应急预案

评价指标1:应急预案的完备性

评价标准:1预案中有无规定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2预案中有无规定应急通讯保障

3预案中有无规定物资保障及救助装备保障及详细的救援流程;

评价指标2: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期限

评价标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的预案的更新期限为3年,《水上交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规定2年,美国的CAR要求预案至少每年修订一次,考虑到危化品事故的特殊危害性,鉴于此,本指标以4年为最低限,以1年为理想值。

评价方法:若预案更新期限为一年,等级指数为“1”.若为2年,等级指数为“2”.若为3年,指标等级为“3”,若为4年及以上等级指标为“4”。

(4)人员培训与训练

评价指标:应急预案演练的次数

评价标准:参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等级划分为一年4次以上为等级1,一年4次为等级2一年2次为等级3一年1次为等级4。

评价方法:等级划分为一年4次以上为等级1,一年4次为等级2一年2次为等级3一年1次为等级4

(5)应急物资与设备

评价指标:应急物资与设备配备管理情况

评价标准:1应急设备物资设与布局情况

2危化品专业应急设备配备情况

3专业应急设备的维o与管理情况

(6)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评价指标:专业应急人员的数量

评价标准:根据日本海上应急救援能力人数8人以上为等级1,4~7人为22~4人为3,两人及以下为4

4.2 监控预警能力

(1) 通讯与报警系统设备

评价指标:通讯与报警系统设备的建设情况

评价标准:1船用程控电话系统功能是否完备

2报警系统的位置分配是否合理

3通讯报警设备是否灵敏

(2) 监视检测

评价指标:探测设备的覆盖度

评价标准:可用探测范围与船舱的面积比值来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若探测范围为80%及以上,则等级为1,若50%~80%,则等级为2,20%~50%等级为3,20%及以下为等级4

(3)信息能力

评价指标: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备性

评价标准:1的预警信息是否与相应的预警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

2格式和流程是否准确

3责任权限是否明确

(4)事故识别和上报

评价指标:事故识别准确性和上报的及时性

评价标准:1是否能识别事故类型:爆炸、泄露、火灾

2发生事故船舶负责人向船公司上报时限1小时

3事故报告的格式及内容是否规范和详细

(5)信息保障

评价指标:信息保障系统的建立

评价标准:1应急通讯系统建立情况

2运送的危化品清单是否详细

3应急资源联动系统的建立情况

4.3 应急响应能力

(1)响应时间

评价指标:响应时间的快慢

评价标准:我国对危化品事故的应急响应时间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国内外溢油应急反应时间的经验,任何事故发生之后,一般要求在6小时内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日本更是要求2小时内赶赴现场。鉴于危化品泄漏扩散迅速的特点,以0.5小时为理想值.,6小时为下限

评价方法:若响应时间为0.5小时及以下,则等级指标为1.响应时间为0.5到3小时,则等级指标为2,响应时间为3到6小时为3,6小时以上等级指标为4

(2)指挥决策

评价指标:决策系统的建立情况

评价标准:1是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是否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的决策

3是否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定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行绩效等内容

(3)现场侦检

评价指标:侦检装备的先进性

评价标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这个指标评价标准解释很模糊,没有对其作出具体评价。根据设备的先进性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等级指数为4、3、2、1

评价方法:按照侦检装备的生产年限,若2010年及以后则等级为1,2000年~2010为等级2,1990~2000为等级3,1990年之前为等级4

(4)医疗等装备等技术支持、

评价指标:医疗设备的保障程度

评价标准:1船舶医疗设备配备是否齐全

2船舶配备的医生执照是否齐全

3船舶的医疗设备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4.4 应急恢复能力

(1)总结分析

评价指标1:事后总结分析会次数

评价标准:等级划分方法是:以1次为下限,4次为上限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等级指数为4、3、2、1。

评价方法:4次为等级1,3次为等级2,2次为等级3,1次为等级4

评价指标2:总结报告的制定情况

评价标准:1事故责任划分是否明确

2事故分析的起因是否调查明切

3事故应急处理的过程是否正确

(2) 应急预案维护

评价指标:应急预案维护的全面性

评价标准:1预案规划维护管理是否得当

2预案编制的维护管理是否得当

3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维护管理是否得当

(3) 惩罚与奖励

评价指标:奖励与惩罚制度的建立情况

评价标准:1是否有相应规章赔偿制度

2对于应急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单位或个人是否进行了奖励

3奖励或赔偿是否合理(控制在财政预算内)

5 结语

与油类相比,危化品自身的多样性(品N多)、高危险性(易燃易爆)、高危害性(有毒)及处置的高难度性(需特殊设备),使得危化品集散地、运输枢纽港口、及其途经区域所面临的突发事故风险也越来越大[7]。根据船载危化品运输的特殊性,发生灾害事故所会给经济以及人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就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构建了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起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的经验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来设置了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评价指标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济丁,陈轩,曹巍,叶赛,王耀兵.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风险和应急管理的新起点[A].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C].2011

[2] 李俊英.基于风险的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能力评价[D].广州:中北大学.2016.6.

[3] 王蕾.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为评价研究[D].安徽:安徽理工大学.2016.6.

[4] 曹巍.船载危化品污染事故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6.

[5] 岳宁芳.矿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煤炭技术,2009,28(2):3-5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2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

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通常会存在多种潜在的事故类型,例如:地震、水灾、火灾、危险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恐怖袭击、大范围长时间停电等。另外,城市中的各类大型活动也会出现重大紧急情况。因此,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体系时,必须进行合理策划。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准确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重大事故风险,又要合理地组织各类预案,避免各类预案间相互孤立、交叉和矛盾,使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故局部化,尽可能地消除、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交通。

1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主要应急机制

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可划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反应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应急机制与这些应急活动密切相关。应急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等4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几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模式,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级别高低和隶属关系不同,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响应级别的主要依据是:①事故灾难的危险程度;②事故灾难的影响范围;③事故灾难的控制事态能力。而事故灾难的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是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最薄弱、最难以控制的环节。

2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有关制定事故应急预案要求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已开始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表明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工作的重视及风险意识的增强。但是,从目前几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的企业级应急预案的总体情况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的事故应急预案只是几页文件。其中,仅有对应急救援的有关组织机构与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而应急预案中其他所应包括的核心内容未能给予足够的反映,难以满足目前应急救援工作现状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强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当发生突发事件时,难以积极稳妥地组织各方力量协调配合,统一高效地开展救援行动,使必要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整合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2)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故,涉及受害人群多,行政管理部门多。如果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将无法有效扼制事态的发展。

(3) 没有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应急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自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的重大危险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缺乏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差。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各运营公司的预案均未包括此类内容。

(4) 尽管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在事故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了应急救援预案不等于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如果在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不进行预案的宣传,不落实预案中所需的机构、人员及各种资源,不开展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演练,那么一旦事故发生,应急救援预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各运营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还缺乏有效的实施、维护和更新。

3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 事故预防。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正常条件发生偏差而引起的,如果能事先确定出来某些特定条件及其潜在后果,就可利用相应手段减少事故的发生,或者减少事故对外界的影响,预防事故要比发生事故后再纠正容易得多。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设计及旧线改造中,必须设计必要的安全装置和设施,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安全程度。另外,事故预防工作也不可忽视操作规程、应急规程和管理策略的建立及其定期的培训和维护。

(2) 应急救援预案准备。主要包括:发现预测任何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故类型及其影响程度;制定紧急状态下的反应行动,以提高准备程度;确保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做到准备充分和通讯通畅,从而保证决策和反应过程有条不稳;保证人员进行培训和演习,定期更新应急预案和重新评价其有效性。

(3) 应急救援系统的组成。应急救援系统从功能上讲,可由应急指挥中心、事故现场指挥中心、支持保障 中心、媒体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等5个运作中心组成。要做到快速、有序、高效地处理应急事故,需要应急救援系统中各个中心的协调努力,其运作程序可用图1表示。

(4) 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应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应急资源的有效性、组织和利用;事故的评估程序;指挥、协调和反应的组织结构;通报和通讯联络的程序;应急反应行动(包括事故控制、防护行动和救援行动);培训和演习及应急救援预案的维护。

(5) 应急培训与演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测试应急救援预案的充分程度;测试应急培训的有效性和队员的熟练性;测试现有应急装置和设备供应的充分性;确定训练的类型和频率;提高与现场外应急部门的协调能力;通过训练来识别和改正应急救援预案缺陷。

(6) 应急救援行动。一个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应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时及时调动并合理利用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设备资源)投入救援行动事故现场,针对事故灾害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应急对策和行动方案,从而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行动,使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和最小范围,并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故。

(7) 系统恢复与善后。当应急阶段结束后,从紧急情况恢复到正常状态需要的时间、人员、资金和正确的指挥,这时对恢复能力和预先估计将变得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恢复活动包括事故现场清理、恢复期间的管理、事故调查、现场的警戒与安全、安全和应急系统的恢复、人员的救助、法律问题的解决、损失状况的评估、保险与索赔、相关数据收集、公共关系等。

4救援预案的基本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是多种多样的,但应急资源是需要共享的,如何针对多种事故类型进行应急预案的系统规划,保证各应急预案之间的协调一致,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文件体系,避免预案之间的矛盾和交叉。这些问题在应急预案编制之初就应予以统筹考虑,否则将给应急组织机构职责、指挥及响应程序等带来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引起矛盾和混乱,对应急预案的维护和职责明确等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灾害大致可分为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人为突发事件等3类。针对每一类灾害的具体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导致的后果和产生的影响却是大同小异的。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制订出一个基本应急模式,由一个综合的标准化应急体系有效地应对不同类型危险所造成的共性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救援体系的总目标是控制事态发展、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恢复正常运营。这3个总目标也可以用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来表示。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事故的特点,如爆发速度、持续时间、范围和强度等,制定具有针对性强的专项应急预案。为了保证各种类型预案之间的整体协调和层次清晰,实现共性与个性、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宜采用分层次的综合应急预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救援体系的建设,从保证预案文件体系的层次清晰和开放性角度考虑,以划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最为合适,其结构见图2。

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由于各自所处的层次和适用的范围不同,其内容在详略程度和侧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采用相似的基本结构,如采用基于应急任务或功能的“1+4”预案编制基本结构。即,应急预案=基本预案+ (应急功能附件+特殊风险预案+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 )。

(1) 基本预案。是该项应急预案的总体描述,主要阐述应急预案所要解决的紧急情况、应急的组织体系、方针、应急资源、应急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各应急组织在应急准备和应急行动中的职责以及应急预案的演习和管理等规定。

(2) 应急功能附件。是对在各类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中通常都要采取的一系列基本应急行动和任务而编写的计划,如指挥、控制、警报、通讯、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等,并应明确每一应急功能针对的形势、目标、负责机构、支持机构、任务要求、应急准备和操作程序等。

(3) 特殊风险预案。是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安全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事故,明确其相应的主要负责部门、有关支持部门及其相应的职责,并为该类专项预案的制定提出特殊的要求和指导意见。

(4) 标准操作程序。用来规定在应急预案中没有给出的每一任务的实施细节,各个应急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为组织或个人提供履行应急预案中规定的职责和任务时所需的详细指导,标准化操作程序应保证与应急预案的协调一致。

(5) 支持附件,应主要包括应急救援有关支持保障系统的描述及相关附图表,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登记表、重大事故影响范围预测分析、应急机构及人员通讯联络方式、消防设施分布、疏散线路图、媒体联络方式、相关医疗单位分布图、交通管制范围图等。

参考文献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3篇

Abstract: Safety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he series of activities such as plan, organization, commanding, coordination and monitoring conducted by project manager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safety operation which ensure people life security, equipment security, structural safety, property safety and appropriate work environment. Safety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construction safety.

关键词:应急;预案;建筑工程

Key words: stand by;preplan;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87-01

1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

在预案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要准确细致,保证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执行预案的六个基本内容: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现场恢复制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预见性设置事故大小。②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要简要明确,便于使用。要结合当地和本工程实际情况,应急救援中心、上级和本地协同单位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多做文章,把各参战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与协同作战交代清楚是最重要的,而单位级预案应在上级预案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自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对实战和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更有指导意义。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应用中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①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应用中的误区。领导对应急救援预案熟悉多,职工熟悉不够。现在各单位制定预案往往是领导或内勤的事情,制定出来的预案往往是领导和内勤人员熟悉得多,而应急救援中心其他人员对制定出的预案熟悉程度有限,而且往往是应付考核时才把预案拿出来全员熟悉,若应急救援中心围绕预案组织的技、战术训练和演练少,就很容易造成救援职工只熟悉预案中事故或部位基本情况,而对应急救援中心参战的灭火救援行动的部署知之甚少,导致在实战中对应急救援中心的指挥作战意图理解不透,执行不到位。②建筑工程情况或备勤力量改变没有及时更新。这是很多救援单位的“通病”,在备勤熟悉过程中发现重点单位或部位情况发生变化或是单位备勤人员、装备发生变化,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造成预案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变化过程中慢慢“贬值”。③勤务保障没有得到落实。预案一般是由应急救援中心牵头制定,但是预案里涉及到的通讯、装备、医疗、生活等勤务保障工作其实应该是一项跨岗位、部门甚至跨单位的工作。某些单位的预案在制定时就没有与勤务保障部门进行沟通,询问这些部门到底能保障到哪个程度,制定后又没有及时把预案转发给这些部门,结果导致了现场的勤务保障达不到预案中的要求。④没有对应急救援效果进行评估。对预案没有进行定期评审或评估,不知是否可行。特别是在进行了演练和实战后没有对预案发生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及时进行修改。⑤指挥上盲目冒进和撤退。指挥命令应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切忌盲目冒进。如果预测现场情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或事故将进一步扩大时,总指挥应果断下达撤退命令,给救援人员足够的撤退时间,减少无谓的人员伤亡。及时准确上报事故救援进展状态,以便总指挥部指挥。

3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应用中应采取的对应措施

①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在实战中发挥最大作用,很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对预案的管理问题。以应急救援中心为例,应急救援中心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预案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勤务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②协调一致,互为互动。应急救援中心与各专项预案保持协调、统一,做好及时修订工作。③成立领导班子,科学管理。各分包项目也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或小组,专门负责预案制定、管理、应用工作。④科学运用现代技术,及时做好技术更新。随着目前各地应急救援中心及指挥调度中心自益计算机化,可以多从预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探索。⑤指挥人员应积极参加演习,提高指挥能力。在日常的事故救援演练中,应专门有针对指挥人员的演习和训练,以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提高事故救援效果。⑥指挥人员科学地进行现场灾情分析(包括征求专家意见)。总指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专家,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分布、周边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⑦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制定各阶段的应急对策。总指挥组织相关人员研究预测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结合现场救援力量,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意外状况的应急对策。

4控制目标因素

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以什么标准、什么法规、什么尺度去执行管理的职能,怎样评价工程各个目标因素的优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除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标准和部颁有关文件以外,还应依照设计提出的要求而进行。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设备状况、管理水平、施工习惯、检测手段等等都不一致,且相差较大,所以有必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性技术管理规定。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实质也是施工管理的法规,一般来说应该有:工程施工的计划管理内容,例如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的分段应急救援预案是实施事故发生时进行紧急行动、采取救援措施的基本依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得好,准备充分,救援及时,就能减少损失和降低人员伤亡,就能减少人们的痛苦,就能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S].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S].2004.

[4]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审委员会.安全管理知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5]秦春芳.建筑安全技术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4篇

主题词:应急预案编制实施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以下简称《导则》),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地方政府和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通过演练与实施达到预防事故,减少损失的目标。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触电、高处坠落、坍塌等多种事故类型,应当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应当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结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二、应急预案的评审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需要要组织有关专家对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1. 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1)形式评审。依据《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

(2)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为细化评审,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a)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涉及建筑施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关键要素必须符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b)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这些要素不涉及建筑施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2. 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1)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落实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将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2)组织评审。评审工作应由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主持,参加应急预案评审人员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要求。生产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以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必要时应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3)修订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应认真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建筑施工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重新进行评审。

(4)批准印发。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由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发。

3. 评审要点

应急预案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工作实际,按照《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审。

合法性。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规范性文件要求。

完整性。具备《导则》所规定的各项要素。

针对性。紧密结合本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实用性。切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相适应。

科学性。组织体系、信息报送和处置方案等内容科学合理。

操作性。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切实可行。

衔接性。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体系,并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三、应急预案的备案

建筑施工企业中涉及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建设委员会备案。

建筑施工企业申请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四、应急预案的实施

应急预案实施过程包括: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修订、实施等。

1、应急预案的培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

2、应急预案的演练。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3、应急预案的修订。

建筑施工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建筑施工企业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5篇

(一)深化宣贯工作,开展警示教育。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研究、编发学习教材等方式,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展警示教育,剖析事故案例,深刻吸取因处置不当造成次生衍生事故的教训,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对待、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来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认真查找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不断改进安全生产应急准备工作。

(二)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执法检查。开展以规章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演练、队伍建设、应急装备配备、救护协议签订等情况为重点的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属地监管,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内容,加大惩处力度,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上半年,组织全省开展应急管理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一批非法违法典型并向社会公示,形成有力震慑。下半年,组织部分市州应急管理部门、执法队伍开展互查互检活动,研究应急管理工作执法指导意见,统一应急管理执法工作标准。结合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网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重大隐患排查、暗查暗访活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各项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要求。

(三)强化理论研究,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措施。协助国家局组织调研与论证,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立法审议保障工作,努力建设与之配套的工作规章和业务标准。争取各级政府应急办的支持,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列入本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教学内容。组织探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形成研究成果,适时召开研讨交流会,指导工作实践。

(四)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号)精神,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协调、救援实施和组织管理,严防次生衍生事故发生,确保应急救援到位。完善应急值守和应急救援信息跟踪报送制度,全面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规定,不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五)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布局与建设。加强与消防部门的协调合作,依托各级消防力量,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布局与建设方案。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补充救援装备,提供技术支撑,协助消防队伍有效应对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生产安全事故。

(六)加强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参照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和办法,督导武钢矿业公司启动大型救援装备配套项目建设,指导武钢矿业公司矿山救护队组织人员培训,年内基本形成应急救援战斗力。开展矿山救护队建设调研,研究资质认定取消后矿山救护队管理办法。开展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工作,提升救护队正规化水平、装备水平和实战能力。按照建设标准,督促地方、企业进一步健全现有矿山救护队建设,扶持困难企业矿山救护队建设。

(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素质。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技能培训、学习交流和交叉检查活动,提高救援人员履职能力。督促指导企业将安全生产应急知识教育列入生产经营单位基本培训计划,强化员工安全生产应急意识,提高岗位应急能力。

(八)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和预防性安全检查。组织引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发挥技术优势,对本企业和服务范围内企业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重要部位、关键环节隐患排查,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努力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九)加强预案管理。认真执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总局17号令)、《____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法组织全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和备案管理,健全预案体系,提高预案质量。升级应急预案网上报备系统,保障备案工作正常运行。

(十)修订应急预案。继续宣贯《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以下简称《导则》),分类指导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导则》要求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强化与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预案的衔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要求,指导市(州)及部分县(市、区)安监部门修订部门应急预案。继续推进预案

的“四化”工作。(十一)推动现场处置方案普及工作。在总体预案、专项预案较为完善的生产经营单位,着力推动生产班组、站点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的拟制及论证工作,将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化解在基层,避免事故升级及发生次生事故。巩固试点成果,在矿山、油气储运行业(领域),推广重要岗位现场处置方案。

(十二)强化行政许可中的预案管理工作。配合行政许可部门,将预案备案登记表作为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依法进行管理,强化对取证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十三)抓好应急救援演练。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全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督导人员密集场所、中小学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年内组织1次省级应急救援演练,督促各市、县组织1-2次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指导企业开展专项应急演练,突出抓好重要岗位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十四)推进基层应急力量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等经济功能区的应急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应急工作,总结试点县市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植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以下基层自治组织在宣传教育及信息联络、隐患排查治理、非法违法行为初期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五)完善预警联动机制。执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信息报送和分析评估制度,强化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救援快速协调机制,落实中南六省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的合作内容,深化与卫生、公安、地震、气象、环保、电力等部门的预警和联动,协调好各级安监应急管理部门与政府应急部门、企业及专业救援队伍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十六)加快全省应急平台建设,建立隐患排查“两化”体系。加大应急平台和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投入,实现与国家局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在省、市应急平通(依托“金安”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动中通”试点,实现省、市指挥机构与事故现场联通会商及视频、音频实时传输,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和快速响应能力。加快推进隐患排查“两化”体系建设步伐,实现各级监管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标准化、数字化全覆盖。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应急管理;制度建设;预防为主

0 引言

目前,国内建筑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引起政府和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并纷纷制定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应急管理预案。国家有关应急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实手

作者:钟定容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2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1 预案编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缺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参考文本和对应急预案理解上的不足,在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简单粗略,与一般的管理规章区别不大;

(2)应急预案未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制定,缺乏充分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

(3)应急预案的要素和功能论述不全面,不能满足实际应急管理的需求;

(4)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差,很多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不具体,责任主体不明确;

(5)应急预案中的管理界面划分不清,缺乏相关部门之间必要的协调,存在矛盾或重复现象,造成事故应急行动时职责不清、指挥不力、操作混乱的局面;

(6)预案编制后,并未很好地宣传、培训、演练、维护和实施。

因此确定应急管理预案的编制规范和方法,确定预案的基本要素,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层次和可操作性等要求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应急管理范例,是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日趋标准化、规范化的需要。在工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工作己经成为整个国家危机处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发达国家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并且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包括应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和公民知情权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此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行业和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建立了符合自己行业特点的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并编制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其中包括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适用和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训练有素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完善的应急工作运行机制等。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在应急管理预案的编制方面进行总结,为建筑企业编制应急预案,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2 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过程

尽管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对于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不应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事故应急管理应该是对安全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管理思想。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包括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阶段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但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个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建筑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动态循环过程。

2.1 事故预防

在建筑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中,预防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的目标;其二,是指在假定建筑安全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有关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工作,如设置防护网、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等。事故预防措施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从长远观点看,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环节。

2.2 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建筑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活动,具体包括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应急预案的编制、审定与演习,应急队伍的筹建,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的必要准备和日常维护,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基本目标是保持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总体应急能力。

2.3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主要是指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的相应的应急与救援行动。一般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紧急救护与医疗、消防、工程抢险、事故信息收集、应急处置决策和外部救援请求等,其基本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员,努力控制事故发展和消除事故影响。应急响应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响应和扩大应急。

初级响应是在事故初期,建筑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救援力量,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如果事故的规模和性质超出本企业的应急能力,则应请求增援和扩大应急救援活动的强度,以便最终控制事故。

2.4 应急恢复

应急恢复一般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其次立即进行的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和事故现场清理等工作。此外应注意在短期恢复中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对于长期恢复应积极吸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7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城乡居民、应急

一、赣州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位于赣江上游,东以武夷山脉为阻,西以罗霄山系为障,南凭巍峨的南岭,北临低矮的雩山,形成一个周高中低,向北开放的地形。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形,北方强冷气流极易侵入该地。因此,赣州地区自然灾害主要特点为:

1、自然灾害种类多,甚至连其他地区少有的灾害也经常发生。如,赣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的恶劣天气春寒、瘴疫等。

2、发生频率高,几乎无年不灾。更有甚者,往往有多种灾害在某一时期内同时爆发,更增加了危害的程度。尤其是水涝旱灾特别严重。频繁的自然灾害,给赣南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它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使人们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例如,水旱风雹都是赣南极为常见同时危害性极强的灾害,每次灾害都使农业遭到极大损失。

二、当前赣州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应急预案体系有待进一步具体化

横向来看,赣州市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已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和众多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但是预案体系仍不系统、不全面,很多场所、部门的应急预案尚未制定,应急预案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以达到应急处置预案无缝隙化的目标;纵向来看,各级人民政府及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的应急预案体系也不健全,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仍有较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还十分薄弱。此外,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预案体系建设也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2、各级部门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不足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部门等应急预案体系已具雏形,但更多的是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常规来制定的,绝大多数预案尚未启动过,除消防、公安等少数部门安排演练外,其他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并未对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模拟演练或者是进行相关培训。只有通过进行实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才能知晓编制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切实可行,另外,对应急的具体运作程序也可进行了解。要真正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训和演练是最好的方式。有了忧患意识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掌握安全知识,第三步还要通过培训和演练变为安全技能和指挥才能。

3、救济物资储备以及公共财力不足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特点, 要求应对自然灾害必须居安思危, 防患于未然, 做好救济物资储备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储备足够的救济物资, 而是在灾害发生后, 紧急召开会议临时筹措资金,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济时机。在乡(镇)一级,普遍是保吃饭的财政,没有财力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也没有建立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机制;在村一级,集体经济非常脆弱,还有一部分是空壳村,自我救助能力较低。一遇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只能是请求和等待上级调拨物资和装备予以支援和救助,难免渴近水远、捉襟见肘,影响减灾效果。除此之外,在调查发现, 虽然政府给予了及时的救济, 但是救济标准偏低。然而,科学合理的救济标准是救灾物资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救济覆盖范围有限。长期以来, 我国救济标准偏低, 救灾资金总量不足, 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能用有限的救灾资金保障重点对象的救济, 总体水平不高。

三、提高赣州市城乡居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多举措强化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大多源于防灾减灾、自救意识的单薄或空白,因此首先要重视灾前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当地灾害的灾前征兆、灾害背景和防灾准备的宣传教育。要通过编制各类灾害的科普读物、彩页、张贴画,以及举办知识讲座、摄影展、专板专栏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宣传自然灾害和科技成果,普及灾害基本知识、防灾避险常识。其次,加强临灾教育。可针对灾害区域分布特点,分地区、分层次、分对象传授,特别要深入农村、学校、社区进行广泛宣传,把灾害常识宣传工作常规化、普及化,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人人知道怎样防灾、抗灾,灾害来临时如何自救和互救,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三, 加强灾后教育。灾害发生后, 灾民容易走向心理极端, 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2、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综合减灾管理体系

各种自然灾害都有其各自形成、发展和致灾的规律,但从总体上看,各种灾害的发生都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关联性。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分灾种管理机制,各涉灾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灾害信息和数据的通道,这种情况限制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完善综合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技术规范,加强灾害链的综合防御。

3、进一步完善各类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针对现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的状况,继续完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形成完备的各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应急预案体系,要着重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使预案明确回答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而且需要通过必要的演练来不断完善,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科学性、时效性、完整性和经济性。

4、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监测、预测、应急决策、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充分利用现有部门和地方公共安全资源为基础,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立足自主创新和强化科学管理为途径。■

参考文献

1、 邹春生、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2、 张永领 基于应急管理阶段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9)

标准化应急预案第8篇

一、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管理。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两级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并做好上报备案工作;乡镇政府的应急预案,由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指导基层编制预案,完成乡镇应急预案,并做好备案;乡镇负责组织编制行政村应急预案,社区、居委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由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备案。应急预案编制要求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

(一)健全预案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县应急管理局4月下旬完善并印发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松应急委办〔2020〕4号),同时督促各乡镇、各行业、各单位制定全县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规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风险隐患现状特点,在掌握应急资源、应急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编制18个专项指挥部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形成“1+18+N”的预案体系,确保要素齐全、格式规范、符合实际、责任明确、易于操作。并加快推进落实,确保2020年底前完成全县预案编制修订任务。

(二)健全智慧应急体系,提升科技信息化能力。

1.建设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县融媒体中心推进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在建设,构建全县联动的大应急数据与联动生态体系。

2.建设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物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应急重点工程避难设施、医疗卫生、运输资源、通讯保障和应急资料等业务管理,建立全面、真实的应急资源动态数据库,辅助应急资源配置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为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的分析、配置提供数据基础,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3.推广应用应急广播。全县122个村(社区)已经开通了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应急广播具有直通最基层、直达最末梢、广播内容可管可控可监测,及时安全、灵活高效,出击主动、受众明确的特点和优势)。组安装了报警设备,确保预警信息及时高效。

二、基层应急管理责任落实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党组书记、局长刘云飞为组长,副局长、应急保障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有人抓,责任落实到位。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增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要求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尽快建立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或明确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做到“定人、定位、定责任;居委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将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并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接受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

(一)健全指挥调度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建设应急指挥场所。正在推进建设全县应急指挥中心工作。

2.建立健全指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和统一实施);确保做到“六个第一”(第一时间果断作出先期处置;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如实报告情况;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依法查处造谣生事者并向社会公开揭露曝光;第一时间疏散、掌控现场)。

3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制定了全县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明确应急响应层次与响应级别,细化分级响应程序,做到分级负责、快速响应;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属地责任,加强对地方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做到上下级响应无缝对接,应急响应科学、高效运转。

4.建立会商研判机制。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风险防范、管行业必须管应急救援”的原则,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职能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明确“防、减、抗、救”的责任链条,细化了各相关部门在风险隐患防范治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健全了各级各类灾害事故会商研判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定期组织风险和形势分析预判,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扎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预测预判,做好先期防范处置工作。2020年6月4日上午,经请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组长杨兴荣同志,县应急管理局召集21个成员单位,在应急管理局会议室召开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联席会议。

5.规范信息报送流程。根据《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程》《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问责追责办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归口管理部门,杜绝多头接收和报送,确保信息同一口子进出,实现向上和对外信息的时间、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数据完全一致,避免造成社会负面影响而导致工作上被动。对灾害信息报送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不担当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半年以来,上报突发事件信息5期。

三、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

把“八有”“三有”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有效降低灾难性事件损失的重要手段。同时,严格按照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和我区“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突出实效、合理布局、平战结合、立足长远”的建设思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坚持质量第一、标准第一,严格按照确定的目标、建设内容和时间节点,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落实力度,确保“八有”“三有”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目标全面实现。

(四)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救援作战能力。

1.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我县调整完善了县应急委员会,下设18个专项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优化、统筹我县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规范灾害现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统筹使用和调配,发挥两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抢险救援中的骨干作用。严格执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准入和退出相关规定(政府专职消防员参照执行),严把入口关,分期分批招录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和政府专职消防员,落实消防救援队伍相关职业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充足、稳定、退转有序、保障有力。推动军地应急体系衔接融洽,进一步完善落实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组建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地方专业灭火队),实现军地联建、联训、联勤。在重点地区组建“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解决“断电、断路、无信号、恶劣天气”条件下灾情信息“突不进去,传不出来”等问题。全县应急队伍共95支(其中专兼职消防扑火队6支247人,应急救援队伍37支3989人,生态、地质、山洪监测员51支2389人)。

2.推进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开展应急战略合作,与省内能力突出、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空中救援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工程监理队伍和通信、电力保障队伍分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逐步补齐我县在抢险救援、空中营救、危化品处置、环保、勘察设计、应急排查、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短板。督促、指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生产经营单位结合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机关单位青壮年为主体,建立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和消防救援大队为基础,推进县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重点景区为中心,建立医疗、山地救援、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县域应急物资综合备灾仓库1个,面积4000平方米,物资存放功能分区。全县共设置19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122个。

4.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以实现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切实提高各级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利用基层护林(草)员、地灾监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综治网格员等力量,确保每个村组(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灾情统计报送和开展灾情核查评估的网格化灾害信息员队伍,拓宽灾害信息来源,提前感知灾害风险。

5.建立区域应急保障机制。依托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场所和现有机场,分片区规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和航空救援中心,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效驰援;按照应急厅统一安排,启动直升机起降点建设,补齐灾害救援的空中短板,扩大航空救援覆盖面;引进航空救援力量参与森林草原灭火、城市灭火、医疗救护、人员搜救、航空巡护、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针对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灾害多发期,组织开展特定区域空中巡查。

6.健全电力、交通、通讯应急保障机制。依托国家电网,配备移动式、便携式发电装备,为应急救援提供电力保障。依托交通运输(公路)部门和辖区内重点工程施工项目企业,动态掌握交通保通保畅机具,并配备必备的应急指挥车辆,为应急救援提供交通保障。依托移动、电信、联通和铁塔等通信运营企业,配备前端移动通讯卫星电话23部,为应急救援提供通讯保障。

四、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情况

(一)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安全监控体系。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是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各乡(镇)、各部门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基层警务室、医疗队、民兵、预备役部队、企事业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适时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应急演练,做到精心组织、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以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二)健全减灾救灾体系,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1.强化全民宣传教育。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大力普及公共安全、自救互救、防灾减灾避灾知识,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各类活动发放宣传手册55000余册,宣传袋13000个,宣传围裙8000张。现场解答群众提问共570余条。

2.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相邻县、乡(镇)与乡(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制度,定期召开联防联控联席会议,推进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完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提前预警、互通信息,应急联动。

3.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健全救灾物资、民生保障物资储备体系,扩大储备库(点)覆盖范围,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类型,丰富储备种类,提升应急抢险救援和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路、航空等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提高救灾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保障方案),健全完善了救灾物资补库、储备、调拨、紧急采购等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社会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大型抢险救援装备购买服务、租赁和临时征用保障机制。

4.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强化部门协作,结合全县自然灾害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现有场所,加快推进专常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补充完善避难场所电力、医疗、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三)健全队伍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1.扎实推进专题培训。开展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应急管理分管负责同志、从业人员、基层灾害信息员以及重点企业负责人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5次,不断提升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2.提升救援队伍作战能力。加强专业队伍日常训练、演练,针对全灾种分类开展体能和专业知识训练,建成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

(四)健全安全生产体系,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先后召开县应急委全体成员会议2次、县安委会全体会议3次、各类专题会议14次,解决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专题研究部署各阶段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1.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县政府及安全生产各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举措,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妥善解决突出问题,严密防范和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截至目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