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模具制造论文

模具制造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31 01:16:20

模具制造论文

模具制造论文第1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设计CAD/CAE技术

一、模具制造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模具的制造和使用方式形式多样,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独特,所牵系的生产要素多,应用范围广等几方面。除此之外,模具制造技术对生产者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模具制造技术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特点:一,模具是单件生产的产品,即模具是根据成品之间的结构要求进行和制造的专用成型工具;二,模具制造的关键主要是制造凸模、凹模及相关成型零件的专门工艺,以及模具制造工艺过程的优化设计与高度节约问题。

二、模具设计,加工的几种技术

1.高速加工技术

高速加工概念起源于德国切削物理学家CarlSalomon,他认为在常规切削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切削速度达到临界切削速度后,切削速度再增大,切削温度反而下降,从而大大地减少加工时间,成倍地提高机床的生产率。高速加工的特点及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

加工效率高由于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一般也提高5-l0倍,这样,单位时间材料切除率可提高3-6倍,因此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切削力小高速加工由于切削速度高,切屑流出的速度快,减少了切屑与刀具前面的摩擦,从而使切削力大大降低;热变形小高速加工过程中,由于极高的进给速度,95%的切削热被切屑带走,工件基本保持冷态,这样零件不会由于温升而导致变形;加工精度高高速加工机床激振频率很高,已远远超出“机床-刀具-工件”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范围,这使得零件几乎处于“无振动”状态加工,同时在高速加工速度下,积屑瘤、表面残余应力和加工硬化均受到抑制,因此用高速加工的表面几乎可与磨削相比。

另外,简化工艺流程由于高速铣削的表面质量可达磨削加工的效果,因此有些场合高速加工可作为零件的精加工工序,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零件加工时间。高速加工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精度为主要特征的加工技术。其工件热变形小,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非常适合模具加工中的薄壁、刚性较差、容易产生热变形的零件,可以直接加工模具中使用的淬硬材料,特别是硬度在HRC46~60范围内的材料。

2.逆向工程技术

按照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开发过程是市场调研一概念设计一总体设计一详细设计一制定工艺流程一设计工装夹具一加工、检验、装配及性能测试一完成产品。即从“设计思路一产品”的产品设计过程,这被称为正向工程或顺向工程。模具工业中的逆向T程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在没有设计图样以及设计图样不完整或没有CAD模型的情况下,在对零件原型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形成零件的设计图样或CAD模型;某些难以直接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几何设计的物体,目前常用黏土、本材或泡沫塑料进行初始外形设计,再通过逆向工程将实物模型转化为三维CAD模型;人们经常需要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局部修改。原始设计没有三维cAD摸的情况r,应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CAD模型,再对CAD模型进行修改,这将大火缩短产品改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三、CAD/CAE技术的应用

模具设计是随工业产品零件的形状、尺寸与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以及其成型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每副模具都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模具设计的内容包括产品零件成型工艺优化设计与力学计算和尺寸与尺寸精度确定与设计等,因此,模具设计常分为制件工艺分析与设计、模具总体方案设计、总体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CAD/CAE,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工程,它包括概念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管理等。应用CAD技术可以设计出产品的大体结构,再通过CAE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可行性评估和优化设计。采用模具CAD/CAE集成技术后,制件一般不需要再进行原型试验,采用几何造型技术,制件的形状能精确、逼真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有限元分析程序可以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借助于计算机,自动绘图代替了人工绘图,自动检索代替了手册查阅,快速分析代替了手工计算,使模具设计师能从繁琐的绘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诸如方案构思和结构优化等创造性的工作。在模具投产之前,CAE软件可以预测模具结构有关参数的正确性。

目前,世界上大型的CAD/CAE软件系统,如Pro/ENGINEER、UG、Solidworke、Alias等,都提供了有关产品早期设计的系统模块,我们称之为工业设计模块或概念设计模块。例如,Pro/ENGINEER就包含一个工业设计模块——ProDesign,用于支持自上而下的投影设计,以及在复杂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许多复杂任务的自动设计。此模块工具包括概念设计的二维非参数化的装配布局编辑器。这些系统模块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新产品的开发及创新上。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模具制造业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竞争不断加剧,使当前模具制造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主要来源于市场和技术两大方面。每个技术单元同时面向市场和合作伙伴,必须灵活地进行重组和集成,达到优势互补。高速切削、逆向工程、快速成形技术与CAD/CAE/CAM/RP虚拟环境的集成可使设计概念转换为产品的时间缩短几倍乃至几十倍,构成一个快速产品开发及其模具制造的综合系统,可以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分析、加工到管理的灵活经济的组织方式,应用CAD/CAE技术,推动模具制造技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曹延安.亚洲模具工业与技术的发展状况[J].模具工业,2007,(6).

模具制造论文第2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专业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体系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脱节,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知识与能力不相配,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从2011年9月起,笔者所在学校在10级高技和中技模具制造专业班级中分别挑选一个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模具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比较,高技班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中技班好,因为高技班的学生知识面更广、理解能力更强、自觉性更高,而中技班挑选优秀的学生组班开展“一体化”教学,则效果会更好。

一、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我们决定将模具制造专业(高技班)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模具专业技术模块、模具专业实训模块。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训约为1:1。

1.基本素质模块

该素质模块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语言表达、公文写作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2.模具专业技术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AutoCAD、Pro/E、模具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夹具、安装、调试、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知识,能胜任计算机绘图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调试工、机床夹具设计员等工作。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

3.模具专业技能实训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各种设备、加工方法、工艺等相关知识,并完成一套冲压模和一套注塑模的完整加工,能胜任模具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模具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冲压机操作工、注塑机操作工、检测仪器操作工、产品质量管理员等职位。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车实训、数铣实训、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模具拆装和测绘实训等,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模具专业实训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紧密相连,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冲压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相对应,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和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相对应。

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和实训内容相对应。通过两套模具的完整加工,将计算机制图(AutoCAD)、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Pro/E)、线切割编程、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门课程都有了相对应的项目(模具中的零件),而所有的项目又有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一套完整的模具)。例如计算机制图的教学可以用模具上的导柱、导套等零件的绘制作为项目,线切割编程的教学就可以用型芯、型腔的加工作为项目。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的性强,理论和实训就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教学效果的总结

1.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反复对照、理解,从而缩短了认知过程,加深了记忆,能更易理解、更快接受专业知识,能更迅速掌握技能。

2.学生的实操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最后制造出一副完整的模具,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对操作充满了热情,操作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3.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

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学生也能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4.教学过程可融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按照企业要求管理和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文明生产观念、团结协作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最终培养出良好的职业习惯。

模具制造论文第3篇

关键词:CAD/CAM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教学改革 专业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8-01

模具行业是制造业中的一项高新技术产业,高职CAD/CAM模具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在机械、汽车、家电、轻工等制造行业中从事模具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图、数字化分析仿真、产品成型过程模拟的模具加工制造人员、生产管理员、模具维修、经营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成本核算及产品报价等职业岗位群;从事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及模具销售等岗位;也可以在技术开发和引进领域从事技术工作。这就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安排,并积极主动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创建、调整、改革教学体系,使之能真正地培养模具技术“银领”人才。

1 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适应不了社会紧缺岗位的需要;(2)新增师资渠道单一,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双师”教学师资稀缺;(3)大多数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最后综合技能模块往往被以模拟生产一种产品(“纸上谈兵”式的“综合实训”)所替代,或者单一实习模块在计算机上模拟训练。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和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设计理论急需得到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 改革理念及思路

(1)综合实训,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涉及模具材料、机械原理、电气控制、液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微机原理、数控机床、加工装配等内容;(2)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实践教学;(3)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真正能够“零距离”上岗,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集产、教、研于一体,与专业改革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师资团队;(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6)构建立足专业特色,能够面向学生的专业竞赛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选拔作品参加校外或全国性的技能竞赛,在竞赛活动中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与实践改革具体方案

(1)改革教学模式,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方法体系,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2)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及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能力为模具制造能力,及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能力,实行以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类软件课程—制造类实训课程三位一体的培养计划;(3)模具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针对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互补,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场地进行实习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钳工、车工、数控操作、CAD、Pro/E、UG等职业技能考证工作;(4)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模具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5)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6)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综合型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与培训,也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

打破学科体系,按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模块。专业按照“专业+项目+基地”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来进行建设,积极探索“四融四定”,即“融专业于产业,锁定培养目标;融岗位于专业,锁定教学内容;融设计于教学,锁定培养模式;融认证于考核,锁定教学评价”。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包括四个方面:(1)两课模块开设: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2)基础模块开设: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3)模具制造模块:①理论模块: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CAM、冷冲压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机械设备;②操作技能模块:制图测绘、钳工实习、冷冲压模具设计、CAD实习、塑料模具设计、模具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毕业上岗实习及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考证。(4)模具设计模块:①理论模块: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CAD、Pro/E、UG;②操作技能模块: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CAD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及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去考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坚持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岗位项目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充分体验项目的完成过程,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快,更新也快,为了使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经济发达地区接轨,还需要不断关注模具技术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才及专家讲座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例如多工位级进模技术、热流道模具技术、模塑CAE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最好是结合相应设计软件操作,补充和更新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技术发展,并掌握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6(2).

模具制造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内在联系;直观教学;现场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63-01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模具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习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积极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 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2 注重内在联系

《模具制造技术》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和"模具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模具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模具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模具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模具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模具制造技术》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单片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介绍模具加工设备的内容时,由于模具装置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导致机床内部结构有很大差异。普通机床有复杂的机械传动和变速机构,而数控机床采用CNC、伺服电机、滚珠丝杠等部件,机械机构大大简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他们深刻认识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3 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模具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二维模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4 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模具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模具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 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及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模具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然能教好这门课,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继光:项目教学法在《 模具制造技术》 教学的应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5期.

[2] 翟德梅: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3期.

模具制造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模具CAD/CAM 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85-02

模具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模具制造业对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模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迈向从模具制造大国到模具制造强国之路。

在模具工业的飞速发展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CAD/CAM技术在模具行业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模具生产制造技术,还要了解并掌握CAD/CAM技术,提高职业能力水平,为进入专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具CAD/CAM是模具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方针,本人在模具CAD/CAM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点滴的教学经验。以下结合本地区模具CAD/CAM教学现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我们的教学改革等进行分析。

1 本地区职业院校模具CAD/CAM教学现状

模具CAD/CAM课程内容主要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二个部分。该课程知识背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模具设计理论、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据库等相关学科知识,与其它课程相比,涉及知识领域宽泛,学科跨度较大,综合性及实践性很强,且该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正是由于CAD/CAM课程的上述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求以软件操作技术为先导,密切结合模具专业理论进行授课,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思维定势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弊端,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能力较差,很难达到企业要求的综合技术能力和水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少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CAD/CAM教师

目前CAD/CAM的任课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虽然是电脑科班出身,对电脑比较专业,但是对模具CAD/CAM专业软件却并不十分了解,而且对模具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把模具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很难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1.2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我们常讲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具体落实到学校就是为用人单位提供符合要求的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职业院校与本科教育相比较,在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上均不同,故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这是职业教育思路的基本出发点。但多年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从教育对象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考虑问题,存在着唯本科教育为正统的理念,因此,盲目照抄照搬本科教育模式,重设计、轻技能,没有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企业顺利接轨,难以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这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1.3 模具CAD/CAM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相脱节,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在模具CAD/CAM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实训设备不齐备;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各相关知识间有机联系不够,整合性不强;存在偏重于软件操作界面和命令的讲解,而对于具体模具结构设计的方法、模具成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工艺技术等知识讲解较少。结果导致学生只学了一些简单基本操作,根本不能熟练运用和掌握CAD/CAM技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不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模具CAD/CAM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实施部级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这一契机,在模具制造专业建设中,我们对CAD/CAM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一些好的成效。我们的具体作法有以下方面。

2.1 编写模具CAD/CAM课程标准和教材

如前所述: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面对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这种变化既对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和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存在决定意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多家模具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用工单位对于CAD/CAM课程设置和如何培训的建议和要求,了解学院培养的历届毕业生在专业学识和技能上是否能和企业顺利接轨等等。在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模具CAD/CAM课程设置,编写模具CAD/CAM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连接座注射模设计与制造为载体,通过模具CAD/CAM实现模具课程设计和模具制造工艺的教学,解决了多年来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2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模具CAD/CAM教学改革中,需要“双师型”教师来进行授课。为克服理论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实操教师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这一通病,我们对现有模具教师队伍进行了“双师型”改造,规定理论教师在三年之内必须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实操教师相应的也要在同一时间内通过进修、培训、学历教育、自学等方式达到大专、本科学历及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并取得助理讲师、讲师技术职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过程中,逐步实现理实“一体化”授课。

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基于企业CAD/CAM技术发展超前于院校这一实际状况,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在学院扩编时,注意从模具企业现有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招能熟练运用CAD/CAM技术软件,并从事模具设计的优秀年轻工程师到学院担任模具专职教师;与此同时,我们在走出校门,加强“校企合作”中还聘请在企业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授课,极大地充实加强改善了原有模具教师队伍结构,强化了教学实践力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教师到模具企业进行调研活动,加强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还在许多模具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定期深入到这些企业参观实习,随时密切关注模具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了解掌握模具行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从而保证学院的模具CAD/CAM教学和模具企业CAD/CAM应用保持一致。

2.3 在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寓教于乐”“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全面培养学生模具CAD/CAM综合应用技能

当前在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在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电子信息、多媒体、网络等高科技飞速发展时期,因此,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具体表现就是对网络、手机、电脑等媒体或电子产品有综合依赖征,每天迷恋于网络,甚至在课堂上也难以自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但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学生对电子产品和多媒体的使用与操作技能却是驾轻就熟,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寓教于乐”,把这一特点用在CAD/CAM教学上一定会收到好的成效。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CAD/CAM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以某企业正在生产的各种塑料电器件等注射成型模具为实例,让学生从真实产品入手,运用所学的塑料模具理论知识,用UGNX6.0软件完成塑件实体造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注射模设计模块完成整套模具设计,然后用AutoCAD或CAXA绘图软件将此设计转化为施工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再依据此施工图编制成型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卡或进行数控编程,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或通用机床上完成该成型零件的加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较好地掌握了实用的模具结构知识,加深了诸如拔模斜度、浇注系统、成型零件等模具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这种将模具设计课程与CAD/CAM软件教学相融合的模块化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进行单纯模具设计理论学习时,由于过去从没接触过模具,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感到许多知识即抽象,又乏味,即弄不明白,更难以接受。而运用了CAD/CAM软件的三维造型学,教学过程就变得十分形象逼真。过去枯燥乏味的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CAD/CAM教学,使学生兴趣大增,在“做中学、寓教于乐”、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两年的实施效果表明,通过项目学习和“寓教于乐、情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同时出勤率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提高。除此而外,为完成规定项目,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应用和开发CAD/CAM技术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现了“做中学和研究性学习”,保证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在完成CAD/CAM课程项目的过程循序渐进,由典型零件的设计和制造入手,再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完成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学生,激发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完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转变,大大提高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快中职院校模具CAD/CAM的教学改革,由传统教学向实践应用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模具工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模具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前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军,吴凤和,于风琴,等.项目学习和情境教学在CAD/CAM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0(5):57-59

模具制造论文第6篇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模具专业的调研与实践,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对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模具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模具的精度、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必然对从事模具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分析,企业现有模具技术人才中,44.4%为高职或大专学历,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模具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是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职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能改变这种现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课程体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选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根据对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按照“教、学、做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服务衡阳市和湖南省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和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指导下,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通过岗位任务描述,总结出适合学校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

经过探索讨论,该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部分构成,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二、完善教学内容

新生入学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导致学习专业课时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现象,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讲解模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模具这个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告诉学生模具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系统的安排;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一定的期望。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现场了解模具,对模具有宏观上的认知;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知道模具设计、制造、生产和装配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模具制造加工、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质检员、模具绘图员、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和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要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经过学院专家和专业教师的讨论,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核和制定,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力学等;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主要有模具制造工艺学、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技术、模具 CAD/CAM(理实一体)、模具拆装与测绘、模具制造实训、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等。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按照以前的内容进行教学,每门课要突出模具知识,拿笔者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为例,以前在讲授配合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例子是轴与轴套的配合,而现在讲述时结合模具主要零件的配合以及装配方面的知识,比如冲压过程中凸模、凸凹模与凹模的配合,导柱导套的配合公差;在讲授尺寸、形位公差时也是采用简单的模具来授课,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和模具之间的联系,以后在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会用得上,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笔者在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模具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后,结合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按照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导向与知识的关系来选择、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始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整合,突出工作过程在学习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背景和职业氛围中获得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使理论和实践最大程度地融合,专业课基本上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或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可以边讲边练,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在讲授时按照工作过程驱动、实训实施原则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教学,以项目驱动促进教学。学校有校办工厂,为强化实训与生产的结合,学生的相关实训是安排在校办工厂进行的,使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工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各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也相应的有所改变,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结、综合评价;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强调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实践证明,学院的模具专业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完善工作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简单地教授理论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后解决问题。采用该种教学模式,学生能自觉实践、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课程的学习之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训练,使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就业增添一份把握。

四、小结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制造类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既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专门人才的动态需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将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8).

[2]周兰菊.复合型模具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3]王仁志,温够萍,蒋景春.模具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就业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模具制造论文第7篇

【关键词】模具 应用型 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 实践环节

【课题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探索” 基金号:103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9-02

一、引言

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就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模具工业发展“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高等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目前我国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模具方向)人才需求状况,研究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宏观定位

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坚持以就业为向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宗旨,兼顾人才自身发展为目的[2]。掌握系统的模具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熟练的掌握CAD、Pro/E、UG等模具设计软件,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

(二)微观定位

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微观定位主要取决于模具行业人才需求、服务面向和岗位群的定位。以下四类模具的需求量在我国每年呈大副度的递增趋势,市场对高档模具需求量很大,主要有:第一,是汽车覆盖件、汽车曲轴、连杆等模具;第二,是大型注模具,洗衣机的缸桶和面板、空调、冰箱、冰柜的外壳、汽车的保险杠、仪表盘等 ;第三,是中小型家用电器外壳及大中型汽车内外饰件塑料模具也是需求的重点;第四,发展科技含量高通讯设备模具等,如手机外壳及关键骨架模具等[2]。

三、模具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构建

培养模具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转变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制为四年,一般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排在前7个学期,第八学期用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即传统的“3.5+0.5”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针对这种模具人才陪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构建“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第四年在学校或相关企业进行毕业设计[4]。毕业设计的题目最好与企业的生产相结合,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对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其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另外,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从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机构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特种加工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遵循理论教学体制下的五个模块:思想与文化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采取以下措施:

力争在六个学期完成理论课程教学,把实践性教学安排在最后一年,一方面缓解了考研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矛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矛盾。

为了确保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课程的课时和质量,删除过时课程,增设新技术课程。例如把现在应用较少的《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变为选修课。通过与企业有关员座谈,为了加强专业基础,把《金属工艺学》由原来34学时增设到56学时。由于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后,读不懂模具图,将《机械制图》改为《模具机械制图》。把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与模具结合,在讲机械原理时,结合冲压生产用的送料机构;在讲授齿轮传动时,结合注射模具使用的齿轮齿条脱螺纹机构和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在讲授《机械制造基础》时,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不同,应以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为载体,针对模具常规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模具的装配与调试[5]。加大现代教学课程力度,如CAD/CAM、Pro/E\UG、MasterCAM、Moldfiow等软件的训练,增加模具制造种加工课时以及增设数控技术、测量与检验课程,以适应现代模具设计制造能力。

(二)以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进行四次循环。理论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金工实习;理论教学―认识实习与模具拆装实习;理论教学―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实习;理论教学―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为了提高实训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的安排实训课时。实行“3+1”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延长到一年有利于学生工程时间意识的培养。

2.建立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打造校内产、学、研结合实验实训基地,但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最好学生在最后一年,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毕业后留在企业,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

3.借鉴德国经验,把机原、机零的模型在教室走廊的橱窗展示,从学生入学开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发技能训练、竟赛等活动,以巩固实践知识与技能。

(三)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3+X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实践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5]。

1.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一些省、市、学院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增加教师的科研能力、积累经验,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2.通过到基层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利用教师空余时间,安排教师带着问题、难题到生产一线锻炼1-2年的时间,全面了解模具行业实践环节,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再通过向学生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

3.加强实践指导教师评聘机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配备专职教师时,留出名额,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保证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4.从学历角度,优化教师队伍。近年来教师队伍主要以硕士化、双师化、职业化为目标,我们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占教师的70%以上,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

四、 结束语

发达国家应用型课程模式的经验借鉴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和突破口。根据应用型人才“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要求,作为构建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但是目前国内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分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这一体系设置脱离了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本科模具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岗位;另一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出现了“高薪难聘既能设计模具,又能通过UG、Pro/E等手段进行数控编程加工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对模具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学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典型案例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张丽.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1,01

[3]许徐.期制“3+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0

[4]李震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28-130

[5]王浩钢等.基于毕业设计的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J].职业教育,2010.11(73-74)

[6]胡江等.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与实践建设[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模具制造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92-02

一、引言

模具制造专业是中职院校机械专业中的主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转移模具至我国生产,使模具制造行业逐步中国化,中国模具业的机会更大于挑战,模具未来的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近十年来,我国模具设计和制造行业的发展是显著的,正飞速的缩小着和发达国家的距离,但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无论是从模具结构设计,还是模具工艺设计方面人才都是紧缺的,所以培养一大批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新型制造业人才是中职院校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一主线、双平台、一通道、三环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素质、通用专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职业素质是潜在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职业能力是针对一个职业,侧重于具备这一层次能力的劳动者通过某个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而通用专业能力并不针对某个职业是绝大多数甚至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很多大型企业不仅看中员工的职业能力,更看中员工的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区进行单项能力的模拟。双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相结合。模具制造专业的应用领域较宽,知识面要求较大,这就给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的前三学期采用公共课程平台,让学生尽量“宽基础”、“宽口径”的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主要是搭建基础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德育、与专业紧密对接的语数英体等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授课方式。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比如在第一学年,可以整合优化机械制图、机械知识、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液压传动这四门课程,通过二级减速器的拆装模块、制作积木基本体模块、简单零件的测绘模块、液压千斤顶的制作、电动汽车传动模型的制作等模块的学习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学生不会因选择某一个专业方向而缺少对其他专业化方向的了解,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在人才培养的后半段,通过市场调研模具行业中两大板块冲压模具和塑胶模具,围绕两种类型的模具制造,涉及到钳加工岗位、普通机加工岗位、数控机加工岗位、和特殊加工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能力需求的细化、分解、汇总,构成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环境――理论课、实训课和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建设校内学习工作站,划分出学习讨论区、操作区、资讯区、展示区、物料间与模具设计室等,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思路设计模具学习工作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模具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校内生产型生产实训基地在原有的实训场地基础上,进行整合建设,按照“生产车间”模式打造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需要承担学生主要的专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过程。完善顶岗实习培养模式与管理。校外综合顶岗实习企业应具有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职业面向相同或相关联的职业岗位,能提供学生岗位,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和独立上岗适应性锻炼的目的。以订单培养全面连通顶岗实习通道,与企业岗位全面接轨。在认真学习了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后,对现有的订单培养模式进行取长补短。我们的订单班一般在第五学期组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下一阶段精学、强化做好技术准备。选择什么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如何落实强化实训,使之达到与企业近距离接轨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模具制造专业按照“一主线、双平台、一通道、三环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抓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搭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平台,在理论课、实训课和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三环境中,通过定单培养全面连通顶岗实习通道,与企业岗位全面接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