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辛亥百年 史诗情怀——评电影《辛亥革命》

    作者:孔朝蓬 刊期:2011年第19期

    作为史诗巨片《辛亥革命》呈现出厚重的历史画卷与革命理想主义、青春激情的交融,影片结构严整、情节生动,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历史人物群像展示与个性化雕琢相互映衬,画面震撼、气势恢弘,富有视觉冲击力,成为主旋律大片艺术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产业化、市场化合理运作的典范。

  • 《辛亥革命》的情感策略分析

    作者:杨阳 刊期:2011年第19期

    影片《辛亥革命》中不仅展现了革命伴侣之间的伉俪情深和生死爱恋,还表现了仁人志士们的理想主义情怀。"情感"的叙述使得这部影片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由爱情到兄弟情谊再到爱国情怀,艺术的表现力与主流意识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 《鸡排英雄》:台湾在地精神与商业电影的合谋

    作者:黄钟军 金天星 刊期:2011年第19期

    2011年台湾电影贺岁片《鸡排英雄》上映以来获得了过亿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的双赢局面。在目前台湾电影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影片是自《海角七号》《艋舺》以来的又一场胜利。本文从台湾在地精神和商业电影创作角度出发,分析该影片成功的本质原因,并借此反思台湾电影创作的未来方向以及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反思。

  • 我们从日本电影借鉴什么?——近期日本电影次符码研究

    作者:姚婉莉 刊期:2011年第19期

    弗·杰姆逊的"寓言"文本,为我们在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间建立起来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但美国电影的强势文化语境,使中国开始了所谓的"大片"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和社会语境只在形式上指向了一个具有全球意义和巨大的商业与文化潜力的市场。中国电影的民族魂正悄悄地被销蚀。西方精神的渗透在明治维新的日本却产生了跟我们不同的效果,直到现在...

  • 中美电影中精神分析的表现元素比较

    作者:陈宇荣 刊期:2011年第19期

    由于中国和美国各自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电影发展史自身的特点,中美精神分析类影片存在诸多差异。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深刻影响,精神分析类影片中有很多元素是较为固定的,特别是在这类影片出现和发展较早的美国。从表现元素上来看,中美精神分析类影片在对人物心理或精神上的异常的定位、潜意识的表现、主人公的分裂、性的驱动力作...

  • 当民俗遇上电影:一种文化传播的视角

    作者:何华湘 刊期:2011年第19期

    新民俗电影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民俗影视与影视民俗的关注。从民俗与电影各自的特性来看,二者在文化底蕴和形式构造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为其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从民俗电影的实际发展来看,民俗与电影的结合给电影带来了不少利益和荣耀,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但是,电影对民俗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在二者的互动过程中存在若干值得注意...

  • 《印第安好人》:“第四世界”的身份选择

    作者:何燕李 刊期:2011年第19期

    《印第安好人》,一部为"第四世界"代言的影片,揭露美国内部殖民时期,法律规定的白人"正规教育"的真相。面对这种教育,同处"第四世界"的印第安人,做出不同的身份选择:纳奇维希塔作为影片的自叙者,顽强抵抗白人化教育,坚守本土身份,同时也显露出混杂迹象;切罗族人山姆.富兰克林作为白人教育的结晶,起初完全以白人身份自居,随后在白人的凝视...

  • 反语言与身份构建:《黑帮暴徒》主题解析

    作者:赵俊海 李悦 刊期:2011年第19期

    语言是构建社会意义的源泉,是群体或个体身份的表征,说什么样的话即什么样的人。反语言源于反社会,同时用于构建反社会现实,是一种偏离常规的意义表达方式,属于社会边缘话语,囚犯语言、黑帮行话、俚语及歧视性语言皆可归于此类。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的片名Tsotsi一词及其意蕴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反语言理论探讨主人公Tsots...

  • 论《犬夜叉》中桔梗的东方式救赎

    作者:万柳 刊期:2011年第19期

    日本动画《犬夜叉》中桔梗的生命历程十分曲折,始终伴随着此岸的东方式自我救赎。在巫女阶段,她陷于人性与神性的剧烈冲突中,渴望摆脱神性、回归人性。在怨灵阶段,她面临着爱与恨、生与死的矛盾,试图用反自然、反生命的形式去实现向生命、自然、爱的回归。在"圣者"的阶段,她济世救人,放弃复仇,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点燃他者的生命,彻底沟通了个人...

  • 试论现实语境下经典名著的影视改编

    作者:王一丽 刘学义 刊期:2011年第19期

    经典名著的影视改编热是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市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事实上扩大了其传播空间,也加快了其传播速度。有关经典改编的争论,是当代社会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不同话语立场、不同利益观念在冲突中需求协调与共赢的一种反映。对于经典改编,一方面要把握住原著的精髓,使改编成为忠实原著灵魂的一种再创造;另一方面,简单的...

  • 论《音乐之声》中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

    作者:王峰 刊期:2011年第19期

    音乐能够洗涤心灵深处的污浊,填补万籁俱静的大地,音乐是能够带来无限欢乐的小鹿。提到音乐的价值我们就不难想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但在专业领域获奖无数,更是在世界人民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替代的艺术价值。《音乐之声》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伴随着曼妙动人的乐符向世人展现着真善美的动人影像。

  • 高科技时代下对数字影像的人文思考

    作者:刘行一 许苏 刊期:2011年第19期

    在电影制作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数字成像技术不断挑战人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一种着力于"奇观展示"和"梦境营造"的数字虚拟美学正悄然诞生。笔者将当下的数字影像制作归类为"想象边界的无限拓展""魔幻类的影像""无法自然呈现的宏大场面"等三种类型,并指出我们在赞美数字影像所带来梦幻消费和娱乐快感的同时,也要对其忽视人文关怀的弊...

  • 浅析影视作品中设计美学的体现——影片《唐山大地震》对比手法的表现与运用

    作者:石鹏翔 王宇 刊期:2011年第19期

    本文通过不同场景情感反应的描写,不同人物心理的刻画,色彩对不同情节的渲染,以人性情感为特定视角,围绕着爱的主题,结合电影故事情节内容,解析美学规律的运用,阐述了设计美学在影视作品表现中的作用与意义。

  • 喜剧电影《神奇侠侣》中流行元素的运用

    作者:盛暑寒 刊期:2011年第19期

    一部优良的喜剧电影决不是为了给人以低俗的感官刺激,其涵盖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对情感的表达有时往往比正剧甚至悲剧更能带给观众以震撼力。电影《神奇侠侣》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神奇侠侣》是2011年2月份上映的一部古装喜剧电影,此部电影中吸收了许多当下流行元素。这些流行元素被运用于电影中,不仅使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利用电影这种综合的艺...

  • 从《婚活、离活》看日本现代女性形象

    作者:易晓莉 刊期:2011年第19期

    2009年春在日本热播的电影《婚活、离活》,使片名迅速成为风靡一时的热点词汇并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本片以两位39岁女性的"结婚活动""离婚活动"为主线,反映了婚姻价值观迥然不同的两位女性,为争取各自的幸福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本文通过透视剧中女性的婚恋、生活状态,揭示日本现代社会女性婚恋观的变化、社会与家庭角色的转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