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影发展的背景

电影发展的背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9 17:24:43

电影发展的背景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1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书记兼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影已经走上了产量大国的平台,电影产业发展超越人们的想象,于是,2009中国电影的大步跃进令人惊讶,而延续至2010年1月票房竟然达到十亿规模的扎眼现实,综合整个2009至2010贺岁档的创作,更是以贺岁季的持续票房增长,实现了超过30亿元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催发了电影人长久以来的电影大国期盼。于是,在2010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值得骄傲的二十一世纪10年代,但凡转折时期都具有无限的期待。2009年的确是中国电影的跃进年――归结而论:创作数量创新高、市场反响猛增、观影热情高涨、主流走向市场、大片占据主导、档期主宰江山、国家支持凸显等都是重要的显现。由此,当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突出显示了国家层面支持推动中国电影的架势,也让人分外感受到中国电影发展的美好前景。无论是市场收益、产量规模、还是大众观影热情、都在显示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的到来事实。我们的确遇到了如何增强本土电影大发展的判断和方向确认的关口,如何认知中国电影现状是发展方略的基础。

在发展疾速的现实面前,不断有美好的设想催促着中国电影尽快跃升,其中将当下中国电影确立在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国行列,并且将向电影强国攀升作为目标。好意固然可感,但判断的准确性却需要辨析。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发展的迅猛速度已经可以谈论大国、强国,但就综合指标而言,中国电影的“大国”地位也还有些差强人意。随着产业化策略的正确实施,2009年中国电影年产量已经达到456部,相比于世纪初的2001年100部年产量,的确增加倍数惊人,已经多年位居美国、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产量大国行列。但产量不是唯一指标,作为稳固的大国还有其他一些指标需要衡量。而就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大国”而论,则除了总量生产外,不能不考虑票房排名、人均观赏片量、影院与银幕块数等产业指标,而就“强国”而论,还有更为深入的电影创作质量与风格特色,以及电影文化的影响力等要素。所以,沉下心来盘点现状,才能为进一步的发展确定路径和努力方向。

比如就票房排名而言,中国电影的世界排名并不凸显,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以美元折算位列全球第十二位。以产量前三名的国家电影票房来比较,产量票房都世界第一的美国票房是89.2亿美元,产量第二票房第三的印度的电影票房是18.60亿美元,而中国产量第三但票房却第十二(6.22亿美元),显然产量和票房并不是理想比例。票房在中国之前的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第四至第十位的国家按票房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排名第十一位,其后是中国。显然,仅就票房这一直观产业数据而言,依然需要大步跃进的努力。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人民币62亿元,折合美元已经进入世界前十之内。但应当承认,在这单一数据面前,还显然不足,而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自然,关切到电影文化的普及性,我们还需要关注人均观影次数,因为对于电影的观影热情才是促进本土创作的最重要动因。参照艺恩咨询的研究报告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2008年美国人观影次数为人均4.46次,英国为人均2.67次,日本是人均1.3次。而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28次,平均每个中国城镇居民大约4年才去一次电影院欣赏电影,显然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鉴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数量自然不能简单比较,但考虑到国家GDP上升与人均GDP也不断同步快速增长的事实,我们自然期望随着近年产量和票房快速跃升,人均观影量应当有加倍的增长,根据预测,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观影次数达到0.5次左右,票房总收入也有望进入世界前六,所以这一指标意义重大。关键还在国人对于电影文化消费的热情应当有幅度的增加才是正态,才能“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也才能增强文化大国梦的实现期望。

除了电影产量、票房数量、人均观影量等涉及观影人化指标外,保证电影实现良好观影条件的,还有必不可少的也不能省略的影院数量和银幕块数。无论就产业指标还是实际效能,电影院线和影院银幕数量都非常重要。按照《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日益完善,电影院规模迅速扩大”是重要目标。按照电影局的指标,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与之同步发展的是电影放映数字化程度全面提升。在2009年新建的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到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这些数据都令人欣喜,但显然还不足以骄傲,因为建设需要逐步积累,比如:单就2002年而论,头号电影强国美国是世界上银幕密度最大的国家。2002年,美国就拥有电影院6050家,共有35280块银幕,相对美国而言,法国2002年的电影院数目有2167家,共有银幕数为5280块。印度那时就拥有影院9000多家,是影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影院建设和银幕块数增加很快,却依然需要更大规模的布局,尤其是地市以及以下城市的放映设施建设还有待今后几年的增强。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造就当今电影繁荣的局面,不能不说和影院建设、银幕块数的增长分不开。现代化的影院建设是电影产业确立的重要指标,而布排足以实现大众观影需要的银幕数量,才能让不同风格创作有实现放映的可能。在产业化进程中,中国电影的硬件建设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实现大国梦和强国期望,更需要加速在城乡建设电影院和设置更多的银幕。

自然,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东西部和城乡差距明显的大国,要实现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程需要行进,短时间内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发展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是一个重要弥补:2009年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28730支,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亿。没有这一块数字放映的大幅度补充,电影强国依然还是梦幻。而在国家大力推动的2K数字设施的建设上,美国的3K普及和向4K迈进的比照也需要我们看到长远的差距。中国电影自然还有极大的放映空间,在二级市场和农村院线放映上具有极大的扩展余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是:“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显然,这里既说明发展壮大强国梦有了具体的措施,也说明目前还有显明的缺陷。

我们一定会稳定中国电影的产量大国地位,而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实现电影大国的多项指标。充分意识到电影大国的真正实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至于电影强国的目标则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产业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中国电影已经超常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众感兴趣的文化娱乐对象,已经具有产业确立的模样等,都是有力的条件。

需要强调,论定如何实现电影强国梦的意义更多是民族文化建设的责任驱使。简单确立产业目标也许容易实现,而根源于国家文化意识的建设,才是既能突进产业规模又从根本上建设精神文化高端目的的双重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后者既是更本质也更为迫切的任务。在电影大国梦的后面显然不能忽略更多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我们需要确立电影强国意识还包含了本土大国气度和大国实力,和文化坚实的实力背景。提到一个最近的现实实例也许可以借鉴:为了保持全球第一的数量,日本丰田汽车大规模扩张,却因为失去质量而不断被召回,显然,远比电影巨大得多也产业宏阔得多的汽车行业尚且有内在质量的要求定律,电影还是文化产品,不能不把精神文化的内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此而言,坦率地说,中国电影大国姑且认可,但强国几难谈论――原因在于:大国是数量,而强国是质量;中国制造可以为大国,中国创造才谈得上强国;电影强国是文化软实力强悍的强国,包括数量指标的坚硬和艺术感染力的强大。

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电影强国除了观念认知外,防止急功近利的追求也是电影强国实现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已经看到娱乐文化消减艺术追求,技术炫耀淡漠本土特色,媚俗大张旗鼓而人文内涵受到冲击的时候,中国电影强国梦不能不把中国电影的本土特色寻求、现实关怀加强、人文情感鼓励、艺术精神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必须有更大力度的国片推进策略,国家倡导的良机和力度加大,但深入的创作质量与特色,以及文化影响力等要素的发挥更需要强化。

电影强国的基础是对于人文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而其创作体现应当是艺术文化把持和大众对于艺术感知的普及性。在汹汹来潮的娱乐和“愚乐”风潮中,不断跌落的艺术追求显然难以令人满意。于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大众文化盛行、娱乐至上、大片正当获取市场的同时,艺术创作和探索作品的生存可能问题。多样生存才是强国电影的正常状态,基本解决电影产业生存和已经具有良好政策支持的时候,不能没有多元风格和多样艺术特色的创作存在,尤其是具有本土风格和艺术独特性的电影艺术的生存环境。而这里不仅需要视野开阔的电影文化观念的引导,更需要政策鼓励支持的力度。如果说建设电影强国的基础在产业规模,那么产业支撑的后面应当是文化氛围和艺术力量。显然,在高速发展的电影热潮中,冷落艺术文化的现象不能不高度警惕。2009年中国电影高歌猛进中,也有明显的得失反差形象,大致而论有以下凸显方面:其一,档期空前明确、市场收益兴旺但佳作清冷,如果没有《十月围城》等少数既能叫好也能叫座的创作,抗衡外片能力更要降低。其二,娱乐肆无忌惮,但艺术文化失衡,在艺术沉着创作越来越少,无味的影片充斥市场时,国片的信誉危机难以避免。其三,主流格局改观但多元创作低迷。主流创作的商业化和商业创作主流化的交织中,得益的是观赏效果颇佳的大片,但挤压的也有艺术风格多样的小片。多样性的艺术探索得不到市场评判的机会,成为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2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场景;背景;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和动画场景相似的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有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是属于实物性的空间范畴,而动画场景是属于虚拟性的空间范畴。实物性的空间通常服务于真实角色的表演,受限于角色真实性特征的影响,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而虚拟性的空间则一般服务于虚拟角色的表演,在画面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上,可以不受如电影、戏剧中的真实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动画场景呈现的范围、角度、镜头运动与衔接达到无所不及的自由。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电影制作之中,这使得原有的实物性的空间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而虚拟性的空间的服务对象也出现运用于真人。

因此,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许多概念已经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更新,从动画发展的时代性与技术性上来探讨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背景的异同。

1 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的概念之争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场景是指“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包含了角色生活、工作等活动场景和想象的非现实环境。”[1]场景,在电影或戏剧中是为角色表演所搭建的舞台,在动画片中同样也是为角色表演所营造的空间环境。只是从传统意义上讲,服务于真实对象的实物性空间范畴与服务于虚拟对象的虚拟性空间范畴作为两者最大区别。但是,数字技术的介入,让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性空间环境,也使得电影中的角色不再只是真人,还出现了虚拟角色与真人共同在虚拟性空间环境中的表演。如类似《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影片中真人、虚拟角色、实物性空间与虚拟性空间的结合,成为当下电影大片追逐的一种时尚,同时也引领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的提升。

回过头来看,电影中出现的这样一种虚拟空间环境,它在服务于真人角色表演也必须要受制于角色真实性特征,这种虚拟性空间环境仅仅是无法实拍的实物性空间的“模拟再现”,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电影的虚拟空间环境与动画场景设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从概念上梳理来看,场景中的“场”通常是指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次、段落,是时间的概念;而场景中的“景”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是空间的概念。这一点,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两者都是相通的,属于同一范畴。进一步衍生来看,电影、戏剧、动漫、游戏、广告等一系列由镜头语言所表现的作品,都是由角色和供角色表演的环境这两部分组成的,而角色所处的“环境”就是场景。不管是针对什么类型的艺术形式,场景向观众阐明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等。

从现代动画理论发展的研究来看,动画这一门艺术,它被归纳为电影的一个门类,从呈现的最终形式上包含了电影的基本特征。按以前的动画史研究中表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以真人为拍摄对象,而动画则是以虚拟角色作为表现对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审美的提高,电影在表现手段上更加追求创新,更加注重基于现代科技的精心包装,使电影似乎呈现出无所不及的电影效果,画面冲击力、感染力,在编剧渐趋成熟的桥段下,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美感。而与此同时,随着饱含诸多类似动画技术的数字特效大量的运用,电影与动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影中的虚拟角色有时已经作为主角呈现,或与主角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其中10英尺高(约3米)的3D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的展现几乎撑起了影片的主要剧情叙事,而其如世外桃源般的潘多拉星球的各种数字场景与虚拟角色的结合,在忽略真人故事部分后,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三维动画片,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应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动画、纯数字三维动画,更衍生至与真人结合的新的展现形式。因此,现代电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是饱含诸多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的电影;动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了,而是一个“大动画”的概念,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两者的界定越来越困难,而蕴含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与真人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类电影与动画的概念界定,是未来动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与同属动漫门类的游戏,其“场景”则是指游戏中的环境、建筑、机械、道具等。从动画本体上看,游戏没有动画剧情般的叙事,它只是游戏桥段的环境场所,是为完成动漫游戏的任务、冲突服务,以及为刻画角色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游戏场景通常可以理解为根据企划的要求还原出游戏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环境元素、建筑物、道具、幻想环境等。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游戏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游戏进程,而且还影响着游戏画面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而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玩者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气氛和画面整体情绪。

2 动画场景设计与背景之争

对于动画行业传统的从业人员来说,“背景”这一词可谓是非常熟悉的一个叫法,在动画公司,背景是作为一个部门存在,从业人员叫做背景人员或绘景人员,背景是传统动画片中作为衬托角色表演的舞台。但就字面意义而言,背景包含两层意思,“背”是背后、后面的意思;而“景”则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它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这个空间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的针对性的单独空间环境,它没有时间性的概念。

首先,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背景”,单独拿出来看,就是一张静止的、单一的、不与角色产生互动的画面。由此,它也不足以表达“场景”,因为场景既具有空间性特征,又具有时间性特征。往往,这种“背景”呈现的是一种“标牌功能”,如同电影中某个建筑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杂货店”等等之类,这是创作者的刻意表达。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没有多少人会在看一部动画片的时候特意去留意角色身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张“背景”,进而反复揣摩。除非这是一张长时间不动的背景,人们在看腻了角色后只能被强迫去看角色以外的背景,但这样的动画就显得很无聊了。观众通常只会接受“场景”的概念,一旦这张画面完全凝固和孤立,而且无法与角色产生互动作用,那它就显得多余,也就毫无意义了。

其次,在行业实际操作过程中,“背景”这一词也不够严密,比如在具体的动画影片画面中,角色前可能还会有前层、中层,在角色后,背景层前面可能还有后景等,而“背景”两字只是指角色后面衬托角色表演的环境。所以,以单独“背景”一词而概而括之,此概念显然不够准确、严密。只是行业内由于传统动画片场景是以背景居多而产生的一种习惯性说法而已。

那么,对于动画场景设计而言,从目前国外动画行业的一般操作程序来看,有些导演习惯性的在正式进行动画场景设计之前,通常会先展开探索影片风格基调的概念设计,动画影片的概念设计分为角色概念设计和场景概念设计,动画场景概念设计是动画场景设计之前的前期构想与影片基调测试。根据剧本,设计出场景概念草图与场景概念气氛图,可以基本框定影片的时代特征、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是动画影片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影片的正式制作起到一种整体性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会经过许多的尝试、修改,直至最终确定。如宫崎骏多部动画影片的场景概念设计,从影片正式制作之初,就基本控制住了影片的风格基调,为影片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依据概念设计的风格基调指示,动画场景设计这一步骤将按此完成整部影片的场景设计细节工作,包括主次场景、多角度场景等。接下来,进入绘景绘制这一程序,完成场景正式彩稿的着色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画场景设计其实是作为动画场景概念设计的进一步升华,它把导演的想法明确,风格基调确定,与角色设计共同构建出完整的影片世界观。

综上所述,动画场景设计既要包含时间的概念,又要包含空间的概念,更要涵盖动画片所具有的诸多特性,因此动画场景设计可以这样重新定义:指随着动画剧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特定空间中,除角色以外的一切对象的动画景物元素的设计。这其中既包含了时间的概念,又包含了整个空间的概念,同时又紧扣动画这一基点,基本上完整的阐述了其内涵。有时,在具体创作中,根据需要,我们也往往把作为环境气氛元素的群众角色作为动画场景设计的范畴。动画场景设计它不是单独的背景设计,也不是单纯的环境艺术设计,更不是艺术家感情宣泄的风景写生,而是依据动画剧本特定的时间线索等来为角色表演服务所进行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因此,要学习、研究动画场景设计,必须首先理清“场景”、“背景”和“动画场景设计”的概念,以明析正确概念,使学习起始就能抓住核心要领。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18.

[2] 汪璎.动画场景设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3篇

[关键词] 电影;建筑;背景;时间;空间

电影作为荟萃艺术文明的舞台,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建筑技术的发展不断创造着奇观,并使其自身逐渐成为电影无法回避的主角。建筑是人们生活、居住、工作、社交的场所,建筑空间正是通过在影视作品中与人的互动体现其价值。它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对电影主题的彰显、完整叙事空间的展开、意义的深化、文化价值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在电影中的背景作用

艺术是相通的,建筑与电影有很多相通之处,建筑是一个实用对象,又是一个艺术的对象。[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二维的画面带给观众三维空间的幻觉。特定空间背景和时间环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的真实感是电影创作追求的目标。为了给电影中的人物活动提供理想和真实的空间环境,电影制作者们往往在建筑背景的选择上费尽心机,去挑选最佳的拍摄场景来求得最佳的空间视觉效果。电影与建筑相互配合,从剧情出发、从角色出发,运用建筑场景的室内外环境来烘托电影气氛、辅助剧情发展、衬托角色,使电影情节更为突出。例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院院相套的建筑空间,屋檐相连的封闭构图,映射了封建社会女人被压迫和束缚的命运,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又如《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其中,这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最主要的场景,其故事的最主要部分和事件都是在那里发生的。建筑作为主体背景成为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每部电影的潜在主题都是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成为电影背景的真实主题。由此可见,背景是决定影片整体气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筑背景的准确合理运用,可使电影故事表现更有环境依据,角色更有可信度,更有利于形象塑造的生动性。

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在电影艺术表现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不仅仅是起到烘托气氛和刻画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叙事作用,它是展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场所,对影片剧情的发展和角色个性情绪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事的展开需要特定的场景,人们往往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记忆犹新,例如某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某部电影中出现,或者某栋建筑通过电影使建筑空间震撼,因此建筑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只有典型的建筑空间环境才有益于典型性格的塑造,也就是说建筑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或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江西的客家民居或的喇嘛寺等,这些建筑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地域色彩都是电影讲述故事的先决条件。

电影中恰如其分的建筑场景布局,成了电影信息传达的载体,他们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讲述了电影故事的时代特征、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历史环境、民族文化等,这使得建筑在电影中具有超越本身的效能。在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建筑作为载体不但可以代替语言,甚至可以表现出超出语言的更为生动、真实的效果。电影运用建筑的隐喻、联想、回忆等手法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可以准确地向观众传达相关信息,甚至可以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建筑上所看不见的东西。所以从20世纪初开始,电影已经成为探究建筑与城市的平台。无论科幻片、冒险片、动作片还是纪录片等所有电影类型,无不运用建筑作为背景。建筑就像一个隐形的演员,帮助演员为故事的演绎埋伏情节,增加故事发展的悬念,造成人物的矛盾和冲突、变换节奏、推动剧情。例如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建筑都是60年代的香港大都会,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和压抑,表现这一时代的人与人的情感和情感的漂泊与失落。运用现代化高层建筑的都市空间在电影中不仅是一种真实的、描述性的环境,更是一种独具韵味的象征,现代人的心灵不正像那高层建筑一样是封闭的。建筑场景设计的确定服务于角色与剧情,它根据剧本中故事情节要求提供舞台,设定了风格基调并和其中起伏的情节保持平衡和一致。建筑不仅仅只是电影的舞台,实际上建筑也像一位演员一样在表演,电影不仅在表演上要求“生活化”,而且一切场景也要贴近生活真实,尤其是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的真实性。

二、建筑在电影中的时间作用

电影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剧情的发展往往涉及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就需要镜头画面表现出不同时间与空间背景的转换。以情节发展为线性和以时间的发展顺序为轴线的组合是电影的独特魅力,当不同的影视时空以独特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进行结构时,电影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一个时间段和一个建筑背景中演绎故事的。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跨越建筑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的不同建筑形式可以在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这种以时间顺序为轴线串起来的空间跨度,由于中间的曲折变化形成了故事情节,依照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以时间的先后来组织不同的画面,自然地表现出生活的流程,打破了时间的先后次序让有关的场景互相穿插,出现交错、倒叙等。在建筑场景的配合下,使电影有了时间概念,这就形成了建筑场景所要表现的具有时空跨度的场景的联想空间环境,这种场景的联想空间是虚拟的、不固定的、具有时间性的,这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鲜明特征。影片的故事时间与现实的物理时间不同,为了实现一定的美学目的,电影中的布景师能够控制家具、房间、建筑、城市等,使时间的“第四维度”在深度上扩展了空间,建筑和环境通过视觉成为人们心理和精神活动的媒介。它可以主观打乱故事时间,创作表现非现实时间,可以说是创作时间艺术。

巧妙地运用时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在电影中角色演绎某一特殊气氛、情绪、动作等非常规动作时,可以用特殊镜头、特殊场景,如慢镜头的方式把时间放慢,演绎故事表象。也可以运用跳跃的方式,用一句话或是一个简单的镜头去表现10年或是人一生的跨度,这种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在视觉和听觉上去表达与释放我们的阅历与情绪。[2]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涵盖由古至今的历史,在时间空间上表现上下五千年,但影片的处理是把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加以浓缩,或者把发生在很短时间内的事件加以扩展来渲染气氛和增强艺术效果。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将故事生动、准确、完整地表现出来,就需要对时间进行压缩处理。电影的时间可以通过场景和建筑空间的变换,用色调、构图、造型、审美视觉心理等来表现客观的物理时间。电影蒙太奇可以把古今中外的许多城市建筑片段都汇集其中,这种蒙太奇式的拼贴在一瞬间会让人产生在时空上的恍惚感,但视觉上的某种真实性让人没有质疑。在现实中,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时间永远是线性和连续向前的,但是在电影叙事里时间是创造出来的,是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是蒙太奇的时间,它既可以表现无限的时间长河,又可以使时间的造型进行片段分切和组合并使其具有意义,这就形成了电影中建筑场景所要表现的具有时空跨度的空间环境,形成了电影时间概念。

三、建筑在电影中的空间作用

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是电影中人物活动的场所,电影的叙事离不开空间的转换。电影艺术挖掘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潜能,使建筑不再受束缚。在电影中,叙事的空间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始终连续的,两个连接在一起的镜头,其空间也可能相聚甚远,可能是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所以电影在创造运动和时空渗透的效果是其他艺术类型无法比拟的。通过电影,时间变成了空间的工具。然而这种人物空间关系的场面调度和它们的形式只有从运动中去寻找,这种运动不只是建筑和演员的位移运动,还包括摄影机的运动来完成。建筑空间也是因时间的加入而具有四维性,使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也使时间在空间的构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筑场景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和室内外结合空间,是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都是依据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剧本所涉及的内容和剧情的要求设定的。建筑作为电影的空间载体能为电影提供无限丰富的展示空间,对促进和辅助电影角色艺术形象的丰满完善、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电影中的建筑是一种随时空的转换进行空间布局的,不同的建筑空间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烘托环境气氛。建筑成为电影角色表演以及影视语言表达的空间载体和主要依托,角色的运动演绎与场景空间具有很强的交融性和互补性。[3]例如角色在忧郁的时候,建筑空间气氛可以设计成灰暗的,随着角色心情变得愉快,建筑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建筑空间的形状、大小、方向、开阔程度等都具有一种影响情感的因素,诸如痛苦与悲伤、孤独与落寞、凄凉与冷漠、压抑与奔放、温情与浪漫等。随着电影情节和故事发生、发展得以展开空间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电影的剧情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事件的性质及特点,体现剧情发生的地域特性、历史时代、民族文化和角色特征。在电影作品中建筑空间能烘托出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具有抒情和表意的功能。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色彩、光影、结构及镜头角度等合理的设计,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情绪变化通过建筑空间表现出来,通过这种人景互换,使场景变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延。

建筑空间可以衬托主体,表现空间深度以及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环境,造成各种画面气氛、情调,帮助阐释影片内容。电影中建筑场景善于把时间性叙事转换成视觉的场景空间型叙事,通过强有力的叙事空间的表现,把故事演绎得更加富于情绪、富有感染力。电影中角色与建筑空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映衬、相互作用的,通过场景设计与刻画,观察其中的陈设和空间布局,能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和反映出角色的身份、性格、爱好、阶层、时代、地域、生活习惯、职业特征等诸多情况。因此,电影建筑场景具有设定空间距离的作用,是安排人物与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它规定和制约着电影某个段落的角色、叙事、动作的构成与处理。突出功能是以景叙事,烘托出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情感世界。电影角色和建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建筑空间描述,使观众产生对电影角色性格、内心世界和情绪的认知理解。

四、结 语

电影与建筑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建筑在电影中有无穷的表现潜力,通过运用建筑背景再现空间和时间营造真实感,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电影与建筑的相互渗透,使电影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建筑的存在,而建筑又构建了关于时间的流动和空间转换的电影背景,这些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功能和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 沈福煦.建筑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2] 顾严华.动画场景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4篇

[关键词]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报道运用 电视宣传水平

所谓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密切联系的条件和环境。新闻背景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闻人物看,可能会涉及他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关系;从新闻事件看,可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报道的背景材料。

但在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中,有些新闻背景报道的配合还显得不够及时,观众得不到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有关背景信息,不能够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整体性的了解;有的新闻报道是内容过于平面化、存在报道形式单一等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新闻背景报道还比较薄弱,往往就会影响宣传的效果。

新闻背景材料是提高新闻含量的重要元素,它的运用可以达到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加强新闻背景报道意识,提高新闻报道整体水平。

一、认真研究分析背景材料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编辑、记者,研究分析背景材料是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增加才智,提高业务素质的需要,也是运用好新闻背景的前提。研究分析背景是采访的入手点,是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其作用在于提高认识,增强洞察力,发现线索,吸收使用;同时进一步开掘报道的深度,避免停留在一般性了解水平上做报道。很多有丰富经验的编辑和记者十分重视研究背景材料,并将这一工作作为采访的开端。运城电视台《运城新闻》栏目一位记者,在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热爱运城,共谋发展”演讲比赛采访报道中,发现其中一个贫困县在全球经济危机风暴中,逆势而上使县域经济稳步增长的线索。由于记者善于研究分析,报道及时,使得本是一次常规性的新闻报道,挖掘出了更有价值的深度报道线索,给在经济危机困境中艰难前行的企业和部门提供了发展思路,提高了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有效地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这样有效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的新闻报道就不失为一条有价值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离不开历史知识、时代背景、科学知识等等材料的运用。许多对比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正是由于背景材料运用贴切,才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新闻背景的运用还涉及到背景材料的选择问题,这样才能将背景材料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实践证明,新闻背景的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紧扣主题选择典型背景材料;根据交待清楚新闻事实的需要,选择背景材料;根据受众的需求选择背景材料;为新闻增色添辉,选择背景材料;根据新闻内容、表现形式,选择背景材料。

所以综合分析新闻背景材料,既可使编辑、记者获得判断事物的可靠依据,也可使编辑、记者挖掘出更好的新闻报道线索,提升新闻报道的水平。

二、准确灵活运用背景材料

目前,在电视新闻中,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大体有两种方式。

1.叙述式背景材料的运用。主要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表述、被采访者对记者提问的解答,或者记者直接转述有关文章、史料和有关文件中引出的与新闻事件有关联的资料,或者通过解说道明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环境、条件等,像这种记者出现场解释、现场提问采访、配音解说等表现方式都具有较强引证性与说服力。叙述式背景材料在运城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到,在电视新闻的结构中可以在开头、结尾、中间穿插等灵活的方式出现,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2.插入式背景材料的运用。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进入后期编辑阶段时,所插入的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电影、电视、图片、绘画、图表、音乐、文字等具有直观性的影像资料。插入式背景材料的显著特点是形象,它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运城电视台某专题栏目中,有一期节目是关于某县科技示范园区的采访报道,当被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说到该县西瓜大面积种植成功时,插入了县政府组织敲锣打鼓游街庆祝西瓜种植丰收的宏大场面的画面资料,画面语言的说服力就很强。

在运用背景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紧扣主题,使背景材料和新闻主题配合恰当。背景材料要灵活穿插,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三、加强新闻背景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新闻背景材料的积累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运作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闻背景材料的管理。比如,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分工合作,但是记者出去采访一般是单打一,既没有前期策划,也没有后期资料的补充,记者的精力主要用来应付现场的采访和拍摄,根本无暇顾及背景资料的准备;再比如,电视传播最具有开放的特点,但是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却是以部门和栏目为单位,相互封闭,缺乏沟通,有时在同一事件采访现场出现来自同一家电视台不同栏目的好几组记者,采访的角度也是雷同的,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共享的实现,加大了电视记者获取背景资料的难度,使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不过,这样的管理弊端正在被各级地方电视台所认识,并且正在逐步改革这样的管理模式。运城电视台在总编室设置了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指定由专人管理全台的播出节目资料带,这种做法初步实现了全台的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合理的分工、有效的合作,加上开放的胸怀,实现新闻资源共享,才会提高新闻宣传的整体水平。

四、做好新闻背景材料的开发利用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也可以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新闻背景”,不仅如此,文艺类、专题类等各类节目,包括其他媒体、其他记者采制的新闻节目和电视作品都有可能成为电视新闻中难得的背景资料。影视文献资料,特别是许多纪实性的东西,就是活动的、形象的、最生动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它在很多方面具有文字资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要想提高电视新闻背景报道水平,必须做好影视文献资料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否则,背景报道将成为无米之饮。同时这又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能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高背景报道水平创造广阔的空间,而且也将对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电视研究.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5篇

[关键词]《卧虎藏龙》;音乐艺术;电影;李安

《卧虎藏龙》是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安2000年执导的一部电影武侠影片,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十项提名。《卧虎藏龙》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影片通过展示一段古代的江湖恩怨,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江南风情以及武侠电影的全部成功要素,影片具有东方特色的唯美艺术品质。这部电影的音乐尤其令人感动,它是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佳品,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最佳主题曲奖”的提名。

一、电影《卧虎藏龙》概述及其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电影《卧虎藏龙》简述

武侠片《卧虎藏龙》在中国的动作影片史乃至中国的电影史上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影片,影片制作精良,表演细腻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朴、厚重和大气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唯美艺术品质,自播放以来便为影迷们所喜爱。影片的导演李安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运用了好莱坞式的艺术创作手法,并向国际审美标准看齐,制作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动作影片。《卧虎藏龙》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其中的音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无论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从创作至运用影视音乐手法都独具艺术匠心,达到了音乐同电影的画面、情节乃至影片的深层寓意的完美结合,《卧虎藏龙》堪称是动作片中电影音乐运用的成功典范。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及作用

1.影片的主题音乐贯彻整个剧情,昭示影片主题。该片的主题音乐是由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所创作,音乐的主奏乐器为吉他等弦乐,采用的是西方式的音乐结构与音乐创作手法,这段主题曲充满东方韵味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美感。其中的点睛之笔是大提琴的运用,大提琴所具有的低沉而优雅的音乐凸显出东方文化的故事演绎中独特的厚重感,使观众享受到“娓娓道来”的艺术魅力,并与影片具有的悲剧性色彩有机融合,起到有效的衬托作用。《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完美地体现出了音乐创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影片故事内涵的深刻理解,作者通过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手法将中国音乐的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主题曲中,赋予了这部动作片以更为深刻的寓意和更大的文化价值。

2.影片的背景音乐烘托现场场景,营造现场氛围。此片的背景音乐大都出现于影片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进行感情碰撞的时机,音乐有效突出了电影中的爱情主旋律,片中的背景音乐旋律总体表现出一种唯美和凄婉的艺术美感。音乐中大量运用笛子和二胡等乐器,再配合以柔和的女声,使得音乐显得空灵和缠绵,更加突出了影片中的情感主题。该片的场景音乐的运用也十分独到,由于影片的故事在空间上存在着大跨度,使得片中的场景音乐可以通过多种风格加以表现。在玉娇龙同罗小虎于新疆相遇时,运用的场景音乐中充溢有极其强烈的民族音乐特征,西域音乐元素被巧妙融入场景音乐之中,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场景音乐达到了有效烘托电影情节的效果。

3.声画合一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场景。电影的第一段动作镜头是片中的两个女主角进行打斗的情节,在这段打斗戏中,打斗与追逐的艺术情节展现为动作片树立起了一个典范性的镜头,而背景音乐采用的是声画同步的艺术手法,音乐由中国传统艺术乐器打击乐所组成,密集与紧促的音乐鼓点节奏同两位女主人公的打斗动作有效融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使得紧张、激烈的情节变得愈加使人绷紧神经,观众通过这扣人心弦的镜头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官体验。这段充满艺术性的打斗戏与行云流水的音乐相配合,为影片贡献了一个经典片段。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精美音乐分析

(一)主题音乐:映射故事的情节及发展轨迹

所谓主题音乐指的是电影中表现其主旋律的音乐,主题音乐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主题音乐因影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有的电影采用流行音乐或名曲作为主题音乐的原声。在一部影片中,主题音乐对烘托电影的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设计的主题音乐可以使观众的思绪进入到影片的情境之中,使观众的情绪同影片中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或壮怀激烈,或扼腕叹息。成功的主题音乐风格应与影片的背景相得益彰,以衬托出影片的主题。

在《卧虎藏龙》中,音乐创作者谭盾一改以往的古典拉丁式的华丽风格,主题音乐采用三段式,并配之以吉他和弦同提琴的协奏的清新乐曲,为观众构筑起一个既有刀光剑影,又有缠绵爱情,同时配有无际大漠的风光完美音乐境界。《卧虎藏龙》的情节以及感情纠葛都发生在美丽的大自然背景当中。该片的主题音乐采用二胡主奏,而乐队起到为主题旋律作背景衬垫的作用。主题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荡气回肠和催人泪下,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主旋律对爱情戏的衬托更是达到了艺术的至臻境界。

(二)背景音乐:渲染影片中的故事现场氛围

该片的背景音乐出现于李慕白与俞秀莲和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几场感情戏中,此时的背景音乐以唯美的艺术风格有力地表现出爱情元素,音乐听起来动人心弦,由低沉的二胡曲调开始,随后是弦乐与管乐相配合。这时,原本低沉韵律的铜管乐器出现一个上滑音。当背景音乐进行至一半时,一只二胡出现二度滑音,有如扬琴推弦,凄婉的柔情氛围被立刻烘托出来。直至结束,这段背景音乐的节奏全部被太鼓与锸所固定。而定音鼓成为渲染情绪色彩的一个点缀。乐器中除管弦和失真的吉他外,配合以柔风细雨的女声吟唱,镜头在音乐的衬托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主奏乐器仍是一种电子合成的音色,有如吹笛子发出的气流声,充满了质感。

(三)场景音乐:表达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

场景音乐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不同场景音乐用以烘托影片的不同场景。所以,任何一段场景音乐都是专门为特殊场景所设计的。场景音乐又与背景音乐存在一些差别,背景音乐具有相同的曲风和基调,背景音乐一定要同影片的主题与情感基调协调一致,场景音乐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存在较大变化,它完全出于烘托影片的情节与内容的需要,以有利于表现情感为标准。

《卧虎藏龙》中场景音乐出现的变化全部由于影片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场景的需要,例如李慕白同俞秀莲进行深情对望的时候,响起了柔意悠长的场景音乐,玉娇龙与罗小虎在表达刻骨铭心的爱情主题时又是一种意境的场景音乐,众人同碧眼狐狸进行打斗的时候,出现的是具有紧张刺激感的音乐。总之,电影中的场景音乐是为烘托影片情节而设计的,它起到的是渲染气氛、彰显主题的作用。而 《卧虎藏龙》中的场景音乐恰如其分地达到了它的效果。

三、电影《卧虎藏龙》中唯美音乐的美学分析

《卧虎藏龙》中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其主要演奏乐器为中国传统的乐器二胡,并配合以其他的电子乐器,音乐彰显出影片的爱情主题:执著的追求却无法达到永结连理的感叹。作曲家谭盾创作该片音乐时,为了有力表现出东方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将常用的歌剧音乐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引入至二胡的演奏过程,将东方音乐精华与西方音乐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影片中的音乐极具艺术感染力。采用b小调四四拍这种古典浪漫主义曲调的演奏,极大地渲染了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以及追求执著爱情的情感。

(一)影视剧中的音乐美学范畴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彰显和烘托影片的主题、内容和情节以及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什么样的美学特质对于观众欣赏电影以及提升其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不同于普通音乐作品,它不能脱离影片的主题思想和具体的情节展示和人物刻画,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创作严格被影片的情节与场面所约束,故此,延伸性是电影音乐的一种美学特征。一部成功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美学方面的思考,除影片的主题和情节之外,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的张力对片中传达出的情感、矛盾纠葛与主题思想也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美学赏析

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分析离不开电影的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取决于电影的主题、情节和内容。所以,分析电影中的音乐美学特质,要着眼于电影音乐具有的文化背景、所要传达的影片信息、音乐具有的风格与特点、创作音乐运用的表现方法等角度。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不仅表现在多元的创作手法,多种乐器组合的表现方法,音色与曲调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同影片的内容与情节相结合,用音乐来对影片具有的主题和文化做出诠释,电影音乐之所以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分析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要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看其音乐的语言是否诠释出影片的主题与感情。《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创作达到了这个高度,影片中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和场景音乐都运用了东方式的古典乐器表现手法,通过古典曲风与西方大提琴、管弦和电子乐器相配合,演奏出了扣人心弦的东方古典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效果。《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与透彻力,在于音乐创作当中,作曲家在以不影响至古典音乐的内涵为前提,进行适当改编,将东方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精髓有机融合,使得再创作后东方古典音乐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欣赏情趣。

《卧虎藏龙》作为一部商业片,在美学价值上也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地表现了东方的功夫,还在于东方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而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同样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电影音乐将东方的古典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为电影情节的展开起到了烘托与渲染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02).

[2] 秦婉丽.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3] 葛姝亚.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4]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6篇

关键词:环境背景;电视采访;对象;运用

1 新闻环境背景的概念

背景是画图、摄影或者摄像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是图像或者景象的组成部分,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在舞台上,背景是舞台背面的布景。新闻环境背景是电视摄像构图范畴,是指与被采访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与环境;广义上理解,是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理解新闻主题的一切有关材料。在电视新闻中,新闻环境背景的运用有别于广播、报纸,它不宜使用大量的直接口述、分析、论证,而需要借助现场的环境、对象背景与背景的对比等手段,使受众直观可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新闻环境背景在电视采访对象中运用得如何,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质量和宣传效果。

2 环境背景的作用

突出主题,深化内涵。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我们常常需要对新闻当事人、事件目击者、相关人员或者专家学者、权威人士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直接陈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不仅能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感染力,促进与观众的互动,还能使新闻事件的价值得到凸显,散发出光彩。环境背景也是一种事实,用环境背景对比衬托新闻事实,可以凸现新闻的现实意义,深化新闻主题,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让被采访对象处于什么样的背景环境,这对作品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8年“3.14”暴乱分子打、砸、烧、抢事件为例,在该报道中,被采访人彭晓波在拉萨青年路经营着一家时装店――富亨时装。作为新闻当事人,在这次暴乱中,他的几个店铺全部被暴徒放火烧光。全家人被迫跳楼。他的妹妹由于胆小不敢跳,顺着楼梯往下走时,结果被楼梯卡住,活活烧死。在对彭晓波的采访中,摄像师以被摔伤、卧床不起的彭晓波的家人为背景,画面是无声的语言,透过镜头,通过受害人声泪俱下的控诉,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戳穿达赖集团要和平、非暴力的谎言,使“3.14”西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揭示,让受众感到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其次突出主体,鲜明形象。环境背景作为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衬托主体的职业和性格特征都具有明显的作用。以2008年春节前,国家主席先后看望了科学家钱学森、闵恩泽,并对两位科学家表达了新年的祝福新闻报道为例。在该报道中,胡总书记在看望闵恩泽时,有一段同期声就是在闵老的书房里,从满架子书的背景上,闵恩泽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科学家形象鲜明而突出。此外,在中央十套《大家》栏目中,主人翁的活动背景都与其工作环境、职业学识有关。在这些电视采访中,记者就是充分利用环境背景的设置,充分展示了“大家”们的职业素养、学识风范、孜孜奉献的精神,从而给观众们留下鲜明的形象。再次,拓展画面纵深空间,美化画面,丰富人们的想象。电视摄像原理和摄影是一脉相承,有时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人思考。在没有采访对象的时候,摄像师往往以空镜头或者具有象征寓意的镜头让人思考。有被采访对象的时候,背景作为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就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2008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说句心里话》栏目中有篇新闻,题目为《通路让俺雪乡的冬天“火起来”了》,作品讲的是黑龙江省大力兴修公路,发展旅游业,使群众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作品采用通路前后对比的手法,采访了贾大妈的老伴刘文明,在回忆通路前家庭生活困难时,作者选取的背景是贾大妈家的老房子,漫天冰雪加上低矮的老房子,与刘文明的话相映衬,让人们想象出修路前的艰难、贫穷。2008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把路修到了雪乡,这里成了旅游景点,游玩的人增多了,即使在茫茫的雪地里,也到处充满生机。采访中,摄像师将刘文明安排到了旅游点,背景是游玩的人们。刘文明说准备把家庭旅馆面积扩大一倍,透过背景,观众感受到了贾大妈家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从更深的层面上反映了党和国家关心三农、建设农村力度。再如2008年2月27日,上海东方卫视《全记录》栏目播出了专题节目《我的农民工兄弟:隐姓人》,主人翁刘文刚在请人装潢新房时,不期装潢材料钱被农民工卷走。刘文刚非常气愤,对农民工产生了成见。作为一个DV摄影爱好者,他整天有事无事就带着DV机,记录农民工的劣迹。在一次拍摄群众勇救落水者之后,刘文刚听说竟然有人趁火打劫,偷去了见义勇为者的手机等财物。由于对农民工有着极深的误解,刘文刚就从DV摄录的农民工中进行排查,发现可疑人物就到事发现场打听,寻找目击证人。哪知他所筛选出来的嫌疑农民工却都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对刘文刚的采访中。摄影师采用的是亮主体、暗背景的方法,把主人翁放置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文刚在对农民工的误解、黑白倒置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一种情感上的自责。

3 新闻环境背景利用技巧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在画论中提到:“在亮的背景上见到暗物体,显得比原来小,衬着颜色较暗的背景的亮物体,显得体形较大。”这形象直观地说明了环境背景是影响主体表现的有机成分。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实际采访中,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被采访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使得被采访对象这个主体在与背景的“图――底”关系中脱颖而出,同时把主体所处的时空环境,画面的气氛、情调表现出来,以便相互构成对比映衬,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首先要抓住环境背景的特征,也就是把反映主体所处的典型环境、地点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等富有特征的事物组织在背景里,这样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思想、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

其次要运用环境背景与主体之间的对比手法,利用光线明暗、色调的不同、线条和形状结构的差异,使观众对主体与背景产生距离感,有力地衬托出主体的轮廓线条,并使主体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第三,环境背景的色调和线条应力求简洁、单纯,要避开杂乱的与主体无关的人物和景物。如果环境背景上有破坏主体形象或破坏画面的物体和线条时,要改变拍摄角度或调整镜头的焦点,使背景变得模糊,或利用光线使无关的景物隐没在暗色调中。 俗话说:“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有了绿叶的衬托,红花也格外娇艳夺目,有了环境背景的衬托,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精彩内容会格外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纵观新闻材料的运用,如果没有新闻摄影背景环境第一道工序的合理运用,即使是再有价值的新闻,在报道中其深度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选择被采访对象的环境背景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

1.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并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提升整体的竞争实力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大数据背景下,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为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对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了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有效性。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营销策略、缺乏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借助于大数据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2.大数据对电子商务企业实施营销策略的影响分析

2.1 为其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大数据时代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营销意识,对其营销策略进行重新审视,摒弃传统的营销思维,转变营销理念,进而形成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当前,大数据为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一方面,要求电子商务企业不仅要从传统的4P、4C、4R等营销理念出发,还要进行营销策略制定方面的创新,秉承不断创新的原则,制定出动态化的营销策略,以保证其营销策略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步入新的时代,其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因此传统的营销思维和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转变,紧跟大数据的发展步伐,顺应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2 对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电子商务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其各项营销策略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营销人员身上,因此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对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对现有的营销人员进行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熟悉大数据的相关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为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求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对其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变革,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等从外部引进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并充分挖掘电子商务营销人才,为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这是大数据背景下对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

2.3 提升了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整体数量不断增加,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因此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都不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以期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大数据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了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一方面,使得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充分借助于大数据的发展,对其内部各项战略进行重新的安排,以竞争性的战略眼光制定和实施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本身就是营销发展的新时代,营销策略的创新势在必行,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借助于大数据时代实施营销方面的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有效性,这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契机,对其未来发展将会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3.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发展主要集中于市场拓展方面,缺乏对大数据的整体认识,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大数据之间相互连结,但是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缺乏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导致其营销策略难以紧跟大数据的发展,因此其有效性受到限制。一方面,很多电子商务企业没有对大数据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认为其对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没有影响,因此使其营销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大数据的相关因素,使其在这一背景下的营销策略难以发挥有效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在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中没有对大数据未来的发展及其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影响进行有效的预测,对相关的营销契机和风险因素考虑不足,难以保持营销策略的长期有效性,进而限制了电子商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缺乏多样性性和差异性的营销策略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动,对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是其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措施。当前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还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单一化的营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在营销策略的多样性方面略显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的消费偏好,其一般性的营销策略虽然花费较大的成本但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其在市场中疏漏了很多有效客户。另一方面,很多电子商务企业也缺乏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由于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较小,没有太大的资源和精力指定和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因此难以覆盖大多数客户,也没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发挥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3.3 缺乏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力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内的企业被紧紧的连结在一起,以实现合作共赢式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还缺乏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因此使其营销策略难以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缺乏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其发展具有共同性,而由于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规范程度不足,使其相互之间存在着恶性的竞争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因此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其营销的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缺乏与其他行业内企业的合作,电子商务企业的客户包括很多商业企业,且其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其在大数据背景下难以实现直接性营销,而传统的营销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因此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4 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在人才的推动下才能实现大数据与电子商务企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在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中还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一方面,企业内现有的营销人员数量较少,且综合素质较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注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其对大数据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具有内部关键人才的保障。另一方面,很多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有限,盈利空间较小,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营销人才,外部的先进知识和技能难以进入企业内部并发挥作用,因此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难以实施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

4.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实施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在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一方面,要对大数据的发展背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收集相关的数据来分析大数据对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尤其是营销的影响,并以此为根据制定出相应的营销改进策略,进而不断实现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市场预测能力对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在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大数据发展的预测能力,以便于充分借助于大数据的发展机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

4.2 制定和实施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由于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兼顾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营销策略。一方面,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对不同客户的类型及偏好进行研究,制定和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同时兼顾不同的客户,并形成良性的循环和反馈系统,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保证营销策略多样性的同时要实施差异性的营销策略,以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强化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此实现电子商务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4.3 强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力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必须要全面强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力,主要是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和其他行业内企业的全面合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签订合同的形式加强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使其能够实现市场资源信息的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战略联盟的形式,以此减小营销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提升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互利互惠的形式加强与其他行业内企业的合作,使其能够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参考,并指导其实施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在大数据背景下降低营销风险成本,开发更多的客户,提升整体收益。

4.4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鉴于人才在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中的重要性,其必须要充分借助于大数据的发展背景,全面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高素质营销人才以此来优化其营销策略。一方面,要投入相关的成本对现有的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在大数据背景下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进行应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中引进专业化的营销人才,为现有的营销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总结

大数据的发展使得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面临一次重大的洗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其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的重要目标。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借助大数据的机遇,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制定和实施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强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营销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优化其营销策略。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完善营销策略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对其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晓琛.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

[2]左巧丽.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策略改进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08)

[3]卢忠敏.移动互联时代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商,2016(10)

电影发展的背景第8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内涵;分类;作用

一、电影音乐的内涵阐释

从广义上讲,电影音乐泛指一切为完美展现电影艺术魅力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实践结合,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新的表现形式。[1]音乐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构成因素之后,其本质并未改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均开始受影片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电影音乐必须要受电影内容、观看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音响效果及放映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音乐创作是为电影配乐,是电影主创人员在适当的场景和情节加入适合音乐,从而烘托出无与伦比的电影效果。

电影不仅兼具视觉、听觉的视听艺术特性,而且兼具时间、空间的时空艺术特性,在电影发展进程中更是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融于自身。因此,电影音乐这一综合艺术形式是电影发展并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必然。

二、不同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分类

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电影音乐可分为两类:一是现实性电影音乐,也叫客观电影音乐,是在电影画面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电影《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自己编导的剧目所发出的声音和电影《芳草心》中芳芳为鼓励于刚而在医院草坪上用吉他伴奏演唱的《小草》都属于此类。二是功能性电影音乐,也叫主观电影音乐。此类音乐在电影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是电影主创人员专为电影创作的,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或心理活动。《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在战争中面对苏格兰贵族的背叛时内心的绝望就是通过战争背景音乐来阐述的,就是功能性电影音乐。当然,在电影中这两种类型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常常相互转化。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就变现了这一过程。在电影《时光倒流70年》中,《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有时成为电影的背景音乐,还曾经作为电影中的20世纪70年代的理查德向1912年的爱丽丝哼唱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按照性质和功能特点,电影音乐可分为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音乐四大类。[2]一是电影主题歌,是指可以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概括作用的歌曲。主题歌可以用特定音乐风格或情感内容来表现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聂耳为30年代的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是鼓舞广大人民斗志的抗战歌曲。主题歌也可以用来展现或者交代电影内容定的历史时期,对整部作品起到铺垫作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就大大弥补了剧情的平淡,将电影情节推向高潮。二是电影插曲,它常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或具体的情节而创作。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的《驼铃》就将“”对于人生10年的错失的惋惜与往事已矣的电影情节展现了出来。而《我的祖国》更是将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的爱国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电影主题曲。电影主题曲是电影的核心音乐,像电影主题歌一样贯穿全剧,对电影剧情起到连贯、推动作用,对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起到深化、烘托。它和电影主题歌的差别就在于它没有具有具体语言意义的歌词,所以它赋予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电影《梁祝》中巧妙地运用交响乐《梁祝》对剧情起到推动作用。《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在战争中面对苏格兰贵族的背叛时内心的绝望就是通过战争背景音乐的阐述就是功能性电影音乐。四是电影场景音乐。电影场景音乐和插曲一样是指在电影特定场景为推动电影情节或衬托人物内心所使用的音乐。电影《史密斯夫妇》里边的Assassins Tango和Mondo Bongo这两首就衬托出电影中彼此相爱与快意恩仇的节奏感及展现出对电影情节的推进和对电影高潮阶段的预告。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在遭受贵族背叛之后就是在苏格兰风笛的背景音乐中踏上了为自由而战的复仇之路。电影《音乐之声》用很多场景音乐浑然天成地交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情。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分析

电影通过激荡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电影音乐对于电影的成功转型、思想凝练、感情提升、氛围渲染、剧情推动都产生重要作用。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剧情相辅相成,推动电影艺术表现类型的不断超越

在商业化主导下,电影制作已经不满足对原著的改变,必须不断突破。而电影音乐也是电影类型发展和变革的展现。

《星球大战》导演乔治・鲁卡斯对约翰・威廉姆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部经典电影配乐。约翰・威廉姆斯对70年代音乐创作中大量使用电子乐器、寻求古怪的音响潮流逆势而动。威廉姆斯在写《星球打战》配乐时回归到传统交响乐之中,大胆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男性的、用铜管演奏的、嘹亮的路克主题,另一个则是温婉动人的公主主题。《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的交响乐篇章。这两个主题的设立对于以描写宇宙争夺为背景的电影及以后的系列电影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震撼的史诗化的交响乐演绎不仅成就了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科幻类电影而且对电影音乐发展颇具开创性。此后的《星际迷航》系列、《异形》系列都吸取其音乐模式。

《魔戒》三部曲系列片是电影史上乃至电影音乐史上的里程碑。《魔戒》三部曲的成功不仅在于史诗般的原著、完美无缺的剧本、认真专注的演员,美妙绝伦的电影音乐也是该片成功的一大保障。由于《魔戒》故事庞大、结构复杂,所以主题旋律竟达50多个。我们要看到电影音乐制作团队对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开篇以管弦乐与打击乐合奏出一段雄壮强烈的精灵与人类的联盟对抗黑暗魔君的战争史诗。随着曲调越升越高,最后高潮时刻黑暗魔君也被击败。响亮的铜钹声之后,以小提琴缓慢的调子讲述至尊魔戒沉睡2500年。由小提琴拉出短促、轻快的音符表达出捡到魔戒的哈比人天生乐观的性格和欢快、深沉的现状,以对比旋律强烈的铜管与大鼓合奏沉闷的受魔戒力量控制的黑骑士的恐怖之音。整个艾辛格的主题旋律则是怪异可怕。舒缓而忧伤的萝林空灵飘渺,是精灵界的代表。这种小提琴、圆号、长号、单簧管的合奏的稳重、浑厚而又高低起伏,气势磅礴的音乐尤其适合这类史诗电影。之后的《加勒比海盗》系列和《纳尼亚传奇》系列也是如此。

(二)电影音乐揭示影片思想,展现影片的背景与氛围,成就经典,增加观众的接受度[3]

电影吸引观众观看,给观众带来感官享受。同时,好的电影音乐,不仅能够很鲜明地揭示电影主题、塑造人物性格,而且能够加强对影片内涵的挖掘树立经典长盛。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就揭示了人类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影片开始女声悠长的哼唱旋律就为影片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哀叹,而泰坦尼克号的起航人们挥手与亲人告别的情景更增加了主题曲的感伤。爱情才刚刚开始,巨轮却沉没。杰克为了救罗丝,鼓励她活下来,让罗丝漂浮在木板上,而自己却冻死在寒冷的海水里。当罗丝醒来,两人已阴阳两隔。此时响起了天籁般的《我心永恒》,此情此景怎不使人对杰克和罗丝惊天动地的爱情潸然泪下。而此刚柔并济赞美爱情、追悼爱情的感人旋律必将成就此片为经典。

作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以其特殊的题材和高超的导演水平,赢得了全球赞誉。影片音乐作曲约翰・威廉姆斯根据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要求在“情意结合”中实现简练柔和的表述。一方面注重的是“情”。它所着重表现的是整个犹太民族的苦难和每个小人物面对滚滚历史洪流时的复杂、沉重的内心世界。在风格上,约翰・威廉姆斯采取了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写法。以小提琴为主如泣如诉,在高八度以上明亮的音色反复和扩充,然后进入了中间段,继而在低音区继续倾诉着。然后在电影背景音乐上在高音区上激烈地再现,最后消失在竖琴深情的主和弦分解音型上。这样就从宏观的角度刻画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威廉姆斯发挥音乐“写意”的特点。从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在党卫军监视下搬出家门与辛德勒迁入“新居”的镜头对比中,悄然泣诉。在镜头、场景不断更换中,音乐始终相对固定的节奏在反复变奏。音乐那固执的、明显的呆板节奏,正像历史的沉重无情的脚步不会因为怜悯而停止。独奏单簧管呜咽的音色的不时插入更诉说着这种无奈。这时,辛德勒来了,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三)电影音乐在凝练思想、突出主题、推动剧情发展方面有着较大优势

电影音乐伴随着电影内容的画面不断变化。电影画面明确了音乐的内容,同时音乐也烘托了画面。[4]音乐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不仅推动情节发展而且给画面增添了情绪、氛围、内心独白等铺垫。在电影《上甘岭》中,战斗间隙,通过演唱《我的祖国》不仅显示了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为了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豪迈精神,而且为之后的战役反攻做好了情节铺垫。电影《城南旧事》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南城的风土人情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表达原书作者林海音对故土往事的回忆而引起的“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5]为配合影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情绪基调,作曲家吕其明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主旋律,并采用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非常简洁凝练渲染了民族分割、骨肉分离的惆怅惜别之情。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结尾,当潘冬子戴上那顶带着红色五角星的帽子时《红星歌》同时奏响。这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将潘冬子心中的那份喜悦、那份光荣情节外显,从而将故事推向高潮。电影《谍影重重》系列讲述的是超级伯恩亡命天涯的故事。为配合伯恩身怀绝技、故事节奏明快、人物打斗流畅、不断变换的城市影片选择了颇具重金属节拍。影片的主题歌结合伯恩未来充满未知的剧本要求,Moby创作了Extreme Ways,很贴切地描述了伯恩追寻真相和不死传奇的影片内容,并预示着伯恩还会回来。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是电影思想凝练、感情提升、氛围渲染、剧情推动的重要手段,是电影挖掘人物内心独白、设置电影角色与观众共鸣的条件。为提高我国电影制作水平,加强对电影音乐的研究就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丽娟.试论电影音乐意境的营造 [J].黄河之声,2011(20).

[2] 张涛.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管窥 [J].大舞台,2011(04).

[3] 尹丽丽.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探析 [J].电影文学,2012(07).

[4] 王宏民.点评七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基本特征 [J].大舞台,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