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对电影传统定位与类型划分的探讨

    作者:李建秋 刊期:2010年第05期

    在如何认识电影时,人们习惯于把电影分为"注重宣传"与"注重娱乐"及"艺术电影"和"娱乐/商业电影"的不同定位和不同类型,同时按叙事性给电影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种类。文章认为大众娱乐性是电影的本质特性之一,从这一点来观照现代电影的现状和发展,不得不对电影的传统定位与类型划分提出质疑。如何能科学地定位现代电影并且合理区分不同类...

  • 具有地标性意义的七部新中国电影

    作者:孙慰川 刊期:2010年第05期

    《芙蓉镇》揭示出""最深远的一个负面影响,即""导致一些人形成了病态而丑陋的人格。《小花》在后时代率先尝试了从革命豪情向人伦温情的转轨。《黄土地》重新书写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红高粱》则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国民形象。《秋菊打官司》凸显了国人对干群关系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阳光灿烂的日子》标志着新中国电影从国家话语/...

  • 金鸡奖获奖影片意境研究

    作者:李彩霞 刊期:2010年第05期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善于博采各门艺术之长,表现运动的物质世界和再创时空,其以人物情感为灵魂,以音画造型为体肤,在营造意境美方面极具优势。在金鸡奖获奖影片之中,《巴山夜雨》《边城》《孩子王》可视为富含虚实相生之空灵美的代表。

  • 中国电影批评30年流变

    作者:逄格炜 刊期:2010年第05期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批评主要出现了电影文学批评、电影形式主义批评、电影专业批评和电影文化批评四种批评方法和类型。电影文学批评关注的是电影的文学素质,电影形式主义批评关注的是电影的形式特点,电影专业批评关注的是电影语言本身和创作技巧,而电影文化批评关注的是电影的意义及其生成。

  • 从20世纪30年代电影评论看夏衍早期电影理念的矛盾性和突破

    作者:谢雅琴 刊期:2010年第05期

    夏衍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评论对电影特征及运作规律的阐述有其左翼理想化色彩的一面,但在触及当时电影生成环境中电影创作商业和思想间的矛盾时,除了仍强调社会批判内容和教育功能外,更强调题材的广泛、细节的真实和日常化及人物形象的生活化、形象性,希望以这种贴近大众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在市场考量和思想表达之间取得平衡点。

  • 《风声》:欠缺的情节叙事 炫目的视觉奇观

    作者:潘磊 刊期:2010年第05期

    电影《风声》以古堡、酷刑等奇观场面营造视觉快感,忽略情节叙事,作为谍战片是有缺陷的。但其将主旋律融入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商业影片,摆脱以往主旋律影片的说教模式,又是值得肯定的。

  • 论《风声》的艺术完整性

    作者:王芬 刊期:2010年第05期

    《风声》是一部极具艺术完整性的影片,从片名到剧情、从角色到技法,对中西元素的融合、本土受众的观感、民族性与审美多元性的兼顾一应俱全。本文从"风声"题解的二重含义入手,深入剖析了《风声》在人物角色、场面设计、主要人物性格上的匠心所在。

  • 以审美文化学为视角分析电影《风声》

    作者:张坤 刊期:2010年第05期

    以审美文化学为视角的研究发现,电影《风声》特色鲜明:以暗夜为主色调、"风声"二字具有字形美、以"老鬼"的话为形式的提示语等视觉风格别具一格;大制作——小时空——大境界的审美结构引人注目;人物性格审美具有多元风貌。而其对酷刑的展示,则有渲染暴力之嫌,因此在欣赏其审美特征的同时,应反思暴力表述问题。

  • 《情书》与《美丽的约定》对初恋之刻画的比较

    作者:陈利辉 刊期:2010年第05期

    本文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将日、法两部爱情影片《情书》《美丽的约定》对初恋的刻画与诠释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同中有异地刻画了少男少女矜持羞涩、欲说还休的初恋,《美丽的约定》后半部分急转直下的情节与最终悲剧的结局则向人们展示了悲情宿命的叩问,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同时也涉及了影片文本背后的民族风情、审美品位的差异等问题。

  • 希波克拉底、电影人、灵魂的工程师——日本电影导演大森一树的轨迹

    作者:姜滨 豊原正智 刊期:2010年第05期

    大森一树是日本现役著名导演。多年来不仅多次获得日本电影大奖,而且他的"哥斯拉"系列影片被认为是日本"怪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他在高中时期就开始了电影制作,并努力效仿戈达尔等大师的创作风格;他在8年的医学院学生生涯中成功地完成了从自主制作到专职导演的转型;而从2005年开始他又执教于大学,致力于"产学协同"影视制作。在这样富有传...

  • 张以庆导演人文类纪录片探析

    作者:周琴 丁钟 刊期:2010年第05期

    20世纪90年代展开的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掀起了一股人文主义狂潮,其中张以庆导演作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改传统宣导式的说教模式,历史性地转向了追求客观与真实,并在这单纯的纪录中融入了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怀与认知。本文主要从张以庆导演的三部代表作《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入手,分析其主体的展示以及运用的...

  • 透过影片看陈果

    作者:刘砚硕 孙喜杰 刊期:2010年第05期

    在崇尚明星、讲究卖点的香港电影中,陈果的"低成本小制作"电影特立独行,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保持了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他的影片既是香港社会的反映,也是他主观情愫的表达。本文旨在通过陈果六部影片的分析来探讨他的导演风格、声画语言、历史语境、人文情怀……

  • 让·雷诺阿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及其实践

    作者:苗元华 金鹏 刊期:2010年第05期

    让·雷诺阿影片独特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深入到心理层面,并拒绝搬用套路的模式化处理,使影片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鼎盛时期的影片较之早期作品而言,对真实的把握和表现从外部现象的真实日趋走向本质意义上的内在真实。实景拍摄、景深镜头、长镜头、现场同期录音以及表演等方面组成的电影语法系统成为贴近生活的电影化...

  • 中国动漫产业的过去与现在

    作者:张兰清 刊期:2010年第05期

    中国动画曾经有着一个非常辉煌的起点,艺术上也取得过颇高的成就。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美、日、韩动漫狂风袭来,中国动漫开始一蹶不振。如今,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影响的不断扩散,中国动漫需适应当前的环境,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销售市场及群体,适时地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机会,力争改变现状,再度辉煌。

  • 美国动画影片“黄金配角”模式谈

    作者:姜晔 赵一峰 刊期:2010年第05期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动画形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娱乐观众,美国动画电影塑造了大量动画形象,一些主角和配角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那些随主角一起奋斗的搞笑角色,丰富了动画影片的影像宝库,强化了影片的幽默喜剧效果,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吸引了一批观众。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美国动画影片的固定模式,并为其他各国动画界所借鉴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