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繁华年代的回响——对1979~1989年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学术研究的再审视

    作者:王艺涵 刊期:2009年第18期

    1979~1989年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创作方面出现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最大规模的研究热潮。这场由国内电影界和音乐界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涉及了电影音乐艺术的主要论域:电影音乐的本体性质和美学功能、电影音乐的创作观念,并极大地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电影音乐创作实践。这一时期对电影音乐的研究成就集中体现在对电影音乐本体性质的...

  • 十七年戏曲电影中的“人民”:政治意识与知识分子自我隐喻的博弈场

    作者:张艳梅 刊期:2009年第18期

    戏曲电影是十七年电影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别。一方面,它聚焦于人民,强化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强调政治意识;另一方面,创作者将其作为自己心曲的隐喻式表达,于民间世俗价值中寄托知识分子情怀。双方都以人民为切入点,但各异的追求使得这一概念呈现出迥异的内涵,而十七年戏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双方的一个博弈之场。

  • 颠覆与坚守——中国后现代影视剧的特色

    作者:张英利 孙光勇 刊期:2009年第18期

    社会转型时期的迷茫和压力是中国后现代影视出现的社会背景。本文从颠覆和坚守传统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后现代影视剧的特色,认为中国的后现代影视具有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并不是对理性和现存秩序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它广泛追求着人性中的真善美。

  • 动漫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

    作者:黎成茂 刊期:2009年第18期

    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如火如茶,为了鼓励我国原创动漫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奖励措施,很多民营资本也投入这个行业。本文从动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如何与传统产业进行优势结合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 影视创作中轴线规律运用空间探析

    作者:蒲卫国 刊期:2009年第18期

    影视创作是制作和传播影视艺术的重要途径。轴线法则,作为影视创作中一种传统的剪辑规律.在当今影视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已具有新的涵义和特征。本文就轴线在影视剪辑中的应用状况,对其在电影和电视中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进行了梳理,并从五个方面尝试探讨轴线应用的考虑因素,以期对当前影视艺术创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作者:徐昊晟 杨泳 刊期:2009年第18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两个子概念:日常生活和审美。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既不是穷人的日常生活本身,也不是富人的日常生活本身,而是资本借审美之名制造出的生活镜像。同时,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背离了审美的本义,作为资本侵略扩张的武器,它消解了“此在”对终极意义拷问的努力,阻挡了“此在”对“存在”的观照。...

  • 动画创作中对民间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创新

    作者:张昭阳 刊期:2009年第18期

    本文探讨了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传统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文化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创新途径。从而说明动画设计者只有切实把握民间文化的精髓,并在民间文化中融入当代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需求,整合题材、内容,并配以精良的制作技术,使国产动画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时代气息和现代品位,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才能经久不衰。

  • 美国司法程序中的戏剧元素——浅析好莱坞法庭片垄断全球市场的原因

    作者:褚颖 刊期:2009年第18期

    好莱坞创作的精彩法庭片数不胜数,席卷了整个全球市场,美国影视文化的霸主地位无疑是这类影片走红的重要原因。但这显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其他不少国家也有一定的电影出口能力,却鲜有相关题材的重量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司法程序中特有的戏剧元素,阐释为何美国法庭适合走上银屏。

  • 论蔡明亮电影创作的转向

    作者:贾雪迪 刊期:2009年第18期

    尽管蔡明亮的导演风格相对稳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他1992年至今的作品中看到其电影创作上的变化。本文以蔡明亮电影中对时间的表现上的变化为分析重点,从而进一步研究其电影创作中的转向及其原因。

  • 冯小刚贺岁片流行语的现象分析

    作者:周梦焱 刊期:2009年第18期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品牌,他是贺岁电影的创造者之一,也是贡献卓越的导演。“冯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语言艺术中的最大特色,其电影已经成为每年各领域流行语产生的摇篮。本文仅从语言因素、风格因素、文化因素几个方面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 城市生活的记录与思素——论黄建新城市电影

    作者:李东雷 刊期:2009年第18期

    黄建新的城市电影所展示的城市空间是十分独特的,“空间”在他的电影里不仅仅只是背景,而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他在影片中所展示的城市空间实际上体现着他对中国城市及中国文化的思考。黄建新的作品始终着眼于从文化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化物质进程之间的矛盾,把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荒诞的喜剧形式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意味复杂的...

  • 类型、典型、迷思与女性影像形象

    作者:刘进 孙抒彦 刊期:2009年第18期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类型性和典型性的女性影像形象,却难以看到迷人的女性影像形象。类型性和典型性女性形象,往往使影视作品的娱乐和教育启迪功能分离且审美缺失,而迷思性的女性形象,则有望将娱乐、启迪和审美合一。不拘泥于类型化和典型化,建构认知迷思,塑造迷思性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女性影像形象塑造的一种策略。

  • 战争题材影片对人性的探索

    作者:郭书彩 郄建业 刊期:2009年第18期

    战争题材影片不仅反映着社会样态,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人性的优劣是人们思想的体现,关乎社会的发展。通过电影这种超现实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人们以启示,让看过电影的观众能够对人性进行反思。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战争题材影片对人性的剖析:极端环境中的人性复苏;小人物的人性镜像;死亡映照下的人性异化。

  • 网络时代影视翻译的狂欢

    作者:陈婕 刊期:2009年第18期

    近年来,依托网络流媒体和数字技术而诞生的字幕组和配音组成为了影视翻译的生力军。这批民间翻译组织和译文语言呈现出巴赫金理论的“狂欢化”特征。带有“戏仿”与“混合”语言特点的“草根”式翻译与官方的、主流的、严肃的传统翻译相互“对话”,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局面,有功地推动了网络时代下影视翻译的全面发展。

  •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比较分析

    作者:赵国鹏 刊期:2009年第18期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在经过电影改编之后,在主题表达、叙事策略和结构以及形象表现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变化。通过对《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比较分析,指出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具有从多元化到一元化、从复杂化到简单化、从个性化到大众化几个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是由电影的本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