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回归二十年香港与内地电影观察——回归以来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7年第07期

    自回归以来,香港电影在产业和美学层面都对内地电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香港电影的类型经验和创新理念,为内地电影创作进行类型启蒙,助推了内地电影的叙事创新和类型拓展。香港电影中的港式人文理念与内地电影中的主流价值观进行充分对接,提升了内地电影的思辨价值,特别是使内地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产生了较大的美学飞跃。香港电影中的院线制、...

  • 回归二十年再议香港本土电影

    刊期:2017年第07期

    张文燕(以下简称张):内地这几年冒出的电影新人很多,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称为“中国电影新力量”。近期香港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不少被看好的新导演冒出来了:如《一念无明》的导演黄进,《踏血寻梅》的导演翁子光,((七月与安生》的导演曾国祥,《树大招风》的三个导演许学文、欧文杰和黄伟杰,而且大多接受过科班教育。对这些新导...

  • 回归二十年,回顾合作路

    刊期:2017年第07期

    彭侃(以下简称彭):香港回归后的二十年,可以说也是香港电影业与内地电影业不断融合的二十年。谈到香港回归的第一个十年时,我们主要围绕在OEPA以后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以及香港电影人北上对内地电影工业所做的贡献。

  • 《荡寇风云》:开启古装历史大片2.0时代

    作者:李九如 刊期:2017年第07期

    6月的中国影院市场可谓“相映成趣”:当《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中的杰克船长承载着观众无拘无束的“自由意志”横行海上之际,《荡寇风云》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正率众抵抗着倭寇——一群西方海盗的东方赝品。

  • 文本包装与叙事探索——《提着心吊着胆》的策略解析

    作者:原文泰 刊期:2017年第07期

    作为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商业电影,《提着心吊着胆》体现出创作者对影像表达的深入理解与想象——既在形式感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又在内容上拥有了相当多的言说可能。在荒诞喜剧的外壳之下,《提着心吊着胆》包裹了诸如黑色幽默、悬疑、生存困境、去势焦虑等内容,极大提升了影片的内部张力。

  • 类型进化、末日想象与亚文化奇观——美国丧尸片的特征与发展

    作者:姚睿 刊期:2017年第07期

    作为恐怖片的亚类型,美国丧尸片在历史语境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不断进行类型进化。美国丧尸片中的丧尸经历了从低成本制作的伏都教“傀儡丧尸”、罗梅罗的“食人丧尸”到新世纪数字电影时代的“尸山尸海”,通过末日想象反映了人类内在的焦虑与恐惧,表达了对越战/冷战、种族主义/消费主义、疾病/异化、科技/反乌托邦的隐喻。美国丧尸片创建...

  • 韩国丧尸电影的类型探索与社会隐喻

    作者:张燕; 李宝蓝 刊期:2017年第07期

    韩国丧尸片的类型探索发展仅十年,2016年风行全球的《釜山行》推升了韩国丧尸片的飞跃式发展。以该片为牵引,韩国丧尸片既在类型定位、叙事编排等方面创新突破,也在群众灾难事件、社会焦点反映和家庭价值倡导等方面暗含丰富的社会隐喻。

  • 了本丧尸电影研究

    作者:邵彤 刊期:2017年第07期

    在最近几年的恐怖片创作中,日本丧尸片频繁出现,成为了日本电影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类型。通过《z岛》《请叫我英雄》等影片的创作,日本丧尸电影不论是在叙事结构、影像风格上还是精神内核方面都展现出独具本国特色的类型特征。本文试图通过从日本丧尸片的发展脉络、独特类型特点、类型中的“反类型”,以及社会文化语境这四个方面来梳理、分析...

  • “戛纳美学”:对主竞赛影片的一些分析

    作者:李迅 刊期:2017年第07期

    戛纳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戛纳电影节)的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主竞赛单元无一不是国际著名大导,即便是最年轻的欧洲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1975年出生,匈牙利)也是27岁就已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成名、两年后便被戛纳官方招至麾下的“老资格”了。

  • 《广场》与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创作

    作者:王垚 刊期:2017年第07期

    本文在回顾201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鲁本·奥斯特伦德的创作历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他的获奖影片《广场》中的艺术手法与社会内涵。文章着重探讨了他在影片中对当代艺术及其观念的创造性使用,分析他是如何在剧情、结构和主题层面设置多重的互文关系,并探讨其电影中的社会j比判j旨向。

  • 戛纳国际电影节70周年: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节走向

    作者:车琳 刊期:2017年第07期

    2017年是戛纳国际电影节70周年。本文针对“戛纳”70周年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和新趋势,以戛纳国际电影节历史为参照,并参照近年来国际电影节研究的最新理论和研究路径,分别从媒介融合、产业发展和艺术探索的角度,分析戛纳国际电影节对电视剧集、网络电影和虚拟现实(VR)作品的不同态度,及其背后的产业策略与文化逻辑。结合世界电影史中的相...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一带二路”纪录片拘理念创新与发展路径

    作者:李智 刊期:2017年第07期

    2017年5月,中国举行了“一带一路”峰会,标志着“一带一路”作为一种政治倡议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本文力图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通过对国际传播格局的分析,打破东西方二元的惯性思维,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维度,探寻“一带一路”纪录片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平台、受众策略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勾勒出“一带一路”倡议践行过程中纪...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纪录片跨区域资源整合研究

    作者:黄桂萍 刊期:2017年第07期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的良好载体,纪录片是当前跨文化传播的有利武器。本文结合当下中国各区域间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中国纪录片的跨区域资源整合发展,以促进“一带一路”跨文化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的创作与传...

  • “丝绸之路”与长城:中国的故事新编

    作者:刘红梅 刊期:2017年第07期

    本文尝试将“丝绸之路”与长城并列回置于历史现场,比较梳理两者作为文化符号的形成及演绎过程,从中反观影视与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中国语境与世界想象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的多样可能性,借此提升对“一带一路”的文化源流及后势的认知。

  • “记录”与“看见”:另一种“影像中国”的方式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17年第07期

    本文试图在纪录片与剧情(故事)片比较的维度上,省思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影像中国”的方式及其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共同建构多元化的“中国形象”,从现实性与学理性上,都已然成为当今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中国形象”作为一个在历史、空间、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意义繁复而多样的综合体,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