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6:08:05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3-0005-04

作者简介: 李 军(1974-),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石存秀(1981-),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材料成型与热处理;李顺军(1980-),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

2014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工作。从2014级模具专业新生中遴选40人,成立教改实验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织校内外教学,探索高职院校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方法、途径、内容和目标。经过近一年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现代学徒制师资条件进行分析、有针对地提升教师能力十分必要。

一、现代学徒制师资条件分析

现代学徒制需要建设一支协作良好、互补性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学校专业教师的优势在于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但对于企业实践和技术应用不太敏感;而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对于人才培养缺乏责任感和方式方法。因此协作良好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才能形成互补。由于学校在构建现代学徒制中的组织者地位,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协调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在落实现代学徒制中的各种关系[1]。

(一)专任教师能力分析

现代学徒制下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参照企业生产模式开展教学和科研项目管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些许变化,如参照企业生产模式开展教学项目的组织管理是对专业教师工作提出的新内容。

从上述专业教师工作内容分析不难得出现代学徒制下专业教学应具备以下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企业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专业教师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如果按重要度和能力成长途径进行排序,体现为:专业实践能力不足、项目管理经验不足、企业合作能力不足。

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全面把握企业生产流程的实践能力不足。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任教师队伍为例:8名专任教师中,尽管有3名教师来自企业,但对于全面把握企业生产流程所需的实践能力,无一人可以担当,专任教师队伍能力偏重模具设计,而模具制造能力明显不足。从全国高职师资来源看,据统计,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占66.69%,其他高校调入的占8.53%,科研机构调入的占1.83%,企业调入的占11.08%,其他单位调入的占12.09%[2]。显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专业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是现代学徒制对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参照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开展项目化学习,则专业教师应当有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做中学”。由于教师来源等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项目管理经验很少,更不要说进行项目转化、项目分工、项目协作等。

专业教师的企业合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企业资源(包括项目、人员、资金、市场等)不足。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往往学历层次并不低,但由于长期接受学科教育,学用脱节严重,专业教师又长期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市场变化、装备升级等往往后知后觉,导致与企业关系渐行渐远,更别提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教学所用。

(二)兼职教师能力分析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依据培养过程中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条件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管理课程实施、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人才培养绩效[1]。

显然,现代学徒制教育中企业“师傅”,即兼职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认为,兼职教师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当好“师傅”。一是高超的实践技能。与学校教师相比,兼职教师应当具备更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因为他们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对于生产组织方式、工具使用、标准掌握等细节的把握往往比学校教师更熟练、也更有心得。二是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的一项价值体现在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如果“师傅”没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不能将所带领的“徒弟”组织好,那么“徒弟”的学习效果和安全保障等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兼职教师往往还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企业工作任务,需要在企业工作任务和教学工作任务之间进行协调,“师傅”的组织、协调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三是一定的教学能力。兼职教师中也会存在“茶壶装汤圆――肚里有货倒不出”的情况,其实就是部分兼职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由于人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感知)、接受、理解、应用是遵守一定规律的,即遵从教育规律,因此兼职教师应当具备一定教学能力,才能找到适合“徒弟”成长的正确途径,也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效度。四是对于教育的正确认识。少数兼职教师中确实还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因此一定程度存在对“徒弟”藏着掖着的现象,这样的“师傅”是无法培养出好的“徒弟”,因此,应当对“师傅”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多年的实践表明,兼职教师错误的育人观和教学能力不足是制约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能力提升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能力。

(一)专任教师队伍能力提升途径

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引进企业人员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院校自身队伍能力结构,特别是按照企业生产组织要求分析师资能力结构,然后按照“补强短板”的原则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提出的是,对于引进的企业人员,仍然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

“项目演练”是提高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经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制订科学的教学项目,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专任教师组成项目团队,以完成项目的方式,先做先练,提高能力。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前,利用假期,组织专业教师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完成模具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全生产流程工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开展现代学徒制所需的教师能力进行了全面梳理,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每一名教师能力(含教学团队)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推进项目,“缺什么学什么”,“哪里不足补哪里”,极大提高了每一名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了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同时,也为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积累了教学项目、配置了完成项目所需的工具、初步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提高教师能力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学习、研发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学共练,共同提高。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如果等到教师掌握了企业的新技术再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只能学到落后的技术,而无法直接与先进技术接轨。笔者认为,在现代学徒制推行的高年级,可以将企业的生产性项目引入,企业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生产性项目,从而使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形成“学习――研发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企业项目学习、掌握企业最先进的技术,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

(二)兼职教师队伍能力提升途径

与专任教师相比,兼职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与学生交流、沟通少,从而导致一身本事无法传授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靠加强管理,一是要与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达成一致,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为其所在单位的工作职责之一;二是要解决好兼职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待遇;三是应当树立一定的考核标准,对兼职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

在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上,除了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外,也应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培训。

考虑到兼职教师本身主要承担着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因此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培训应当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邀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使兼职教师深入了解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等教育体系设计的理念、方法,并进而思考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落实高校三大功能的作用。二是邀请兼职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使兼职教师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掌握人的认知规律,掌握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并进而思考如何发挥自身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三是组织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和学生组成创新项目团队,共同完成技术研发项目。通过共同研发,促使兼职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校、教师、学生,从而形成校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自2013年开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开始筹划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经全体教师反复研讨、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影响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就是如何建设一支协作良好、互补性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为了顺利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专业采取了“制订教学项目,教师先学先做”、“教师与学生同学同练”、教师之间同研共练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

“制订教学项目,教师先学先做”就是由教师集体决定一项冲压模具设计、制造教学项目,每名专任教师单独进行设计,集体评议,修正缺陷,然后再分组制造、装配。2014年暑期,模具专业8名教师每人设计了一套垫片冲压模具,绘制了零件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模型装配,购置了金属材料,每2人一组使用学校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进行了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通过这种方式,模具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原来侧重于设计的老师锻炼了加工能力,其设备操作能力、工艺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考虑到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如果等到师资队伍完全建设完成才开展教学改革并无必要,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教师“边教学边提高”的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方式,模具专业采取了“教师与学生同学同练”的师资能力提升模式,即教师(师傅)带领一组学生(徒弟)开展具有一定探索性要求的项目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对完成项目共同进行研讨、设计、制作、测试等,其中有些环节甚至是教师也不能提出即时解决方案,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进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模具专业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中就采用了此种模式,例如,在落冲模设计与制造课程学习中,部分老师选择了具有一定可变设计要求的项目,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然后在设计方案中优选方案进行制作;而在模具零件制作过程中,再次由学生提出不同的工艺方案,然后优选方案进行加工、装配。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参与学生的设计、工艺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全面完成落冲模设计与制造。由于有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这也极大激发了教师的设计灵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之间同研共练是指教师组成项目团队或研讨小组,就教学或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从而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模具专业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以来,就进行了多轮集中研讨,分别就教学组织模式、师资能力提升、教学项目设计、加工设备操作、成绩评价方式及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研讨,并不断总结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形成共识,将其固化为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2014年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以来,模具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化课程模式、师徒制教学模式、模具拆装和测绘、落冲模设计与制造等教学文件,这些成果都是通过模具专业教师集体讨论确定而达成。

四、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认识是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不论是专任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评价,认识自身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是十分困难的。模具专业教师在开展师资能力提升过程中,就存在此种情况。一些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要么认为自己并不欠缺相关能力,要么认为这些不足对教学无足轻重,要么认为应当通过组织方式变化来规避暴露自身能力的不足。实践充分证明,这些认识都是有害的。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对自身能力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强短板”,使自身能力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角色的要求。

(二)提升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关键

专任教师往往理论强于实践,即便一些有着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由于企业分工等原因,其从事专业实践的能力并不全面,如一些教师设计能力很强,但设备操作、工艺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却有待加强,部分教师“从校门(毕业)到校门(工作)”的工作经历,使其理论、实践能力均存在不足,需要下大工夫提高。模具专业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才可能顺利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才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才可能联合企业兼职教师组建研发――学习团队,使兼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专任教师得以参与企业项目,并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培养。

(三)项目研发是提升师资能力水平的保障

不论是专任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必须不断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不断开展项目研发工作。唯有此,才能保持教师能力与技术前沿同步,才能让教师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应用知识。因此,学校应当鼓励甚至可以硬性规定,要求教师接触市场、承接项目,在帮助企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端形式,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将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继续进行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2篇

【关键词】军队院校 学历教育 双师型 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本科院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是从高教系列学历教育的要求出发的,着重强调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层次、学历等,而当前学历教育的专业课模块则更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专业课模块更具有了任职培训的色彩。

一、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

把握具有任职培训特点的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要求之前,首先要理解高职教育为什么需要“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素质。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一是“双职称型”,即双师型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从字面理解,“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的“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理解,按照目前教育界的解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也要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这是任职培训教学的需要。

具有任职培训特点的专业课教师,也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一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具有适应和创新能力,与行业有密切的联系,能够跟踪行业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是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演练和操作实践。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

工程类教育院校专业课教学模式通常沿用基础课教学模式,造成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质量较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也造成军校培育的初级指挥技术军官与地方大学毕业的国防生相比没有优势。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类专业学生是面向任职岗位一线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与部队合作交流,共同培育优秀“双师型”教师

一是每年选派有发展潜力、基础理论扎实、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到部队代职锻炼,担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分站长等职务,在岗位中锤炼工程能力,在任务中掌握部队规律,通过代职、任职经历提升教学能力。

二是每年选拔部队一线工程师和指挥员,到院校任代职教官,使其在专业课任职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并与专业课教员共同研讨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影响和带动专业课教学,帮助专业课教员摸清专业课教学规律。

三是聘任部队优秀高级工程师,担任院校兼职导师,共同培育未来专业课的教学人才。

(二)以项目合作和服务部队为渠道,培育优秀“双师型”教师

通过科研项目可以强化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锻炼科研创新意识、掌握装备发展和使用规律,还能增强科研水平、促进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部队授课讲学、装备检测维修、重大任务把关等服务部队形式,同样能够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培育“双师型”专业课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不要局限于教师队伍数量,而是要形成优势互补、密切配合的团队,形成有利于传承的结构。

高职、高资历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要提供平台,力争将其培养成为“专家型”教师,让他们发挥优势,辐射和带动中青年教师成长。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应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中的骨干和“技术”能手,使其借助大项任务、大型比赛活动锻炼能力,在任务和比赛中凸现出来。新入职青年教师工作经验较少,缺乏实践经历。应走先做“学生”与“徒弟”,在专业课教学中,先跟主讲教师听课、作助教和辅导教师,熟悉教学规律。同时,利用代职机会,选送学员旅、部队岗位代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为促进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进度,短期内快速提升专业课教学能力,实现专业课教学改革转型,应在职称职务评聘和使用上形成竞争机制,真正以教师的德、才、能为聘用准则或依据,并采用动态管理,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各种奖励名额分配上,适当向能力突出、贡献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倾斜。

三、“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测定,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双师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专业课通常与基础课共用同一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中对于实践教学强调不够,已经不适用专业课改革形势,专业课教学评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风范考核评价。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示人,以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二)理论教学能力考核评价。理论教学应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熟练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量适度,体系性、应用性、先进性强;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多样,讲授重点、难点处理突出,教学效果较好。

(三)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评价。这是对“双师型”素质的特定要求,教师需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熟练程度较高;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和操作本专业的设备。

军队院校学历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转型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转型,只有教师队伍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形成“双师型”专业课教学团队,才能确保毕业学员能够切实适应第一岗位任职。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高等教育管理, 2012,6(1),15-19.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3篇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及培养人才的高低。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师,在职业道德、业务、专业等方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 

 

教师素质,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来看,它包括十大能力:即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设计创意能力、执行能力、教学观察能力、话语能力、互动能力、群体控制能力、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国外称之为multiple intelligence sand skills(mis)。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言语组合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情感智慧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职业能力”。 

 

一、职业道德素质 

 

任何职业都要讲究职业道德,教师更要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差,各方面问题多。这需要教师在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外语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其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业务素质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高职高专与中学和本科英语教学的区别,它既不同于中学重语法的基础教学,又不同于本科重学术的研究教学。根据2000年《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为培养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要全面贯彻“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以使用能力为主。突出培养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从事涉外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要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 

2.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 

当今世界是知识增长的时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功底外,还要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使用英语,达到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另外,现行大多数英语教材尤其是专业英语教材涉及到文、理、工、经济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在自身专业知识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还要了解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更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 

3.确定合适的教学材料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要求也不可能使用统一教材,英语教师可根据所教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英语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既能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又能发掘其潜力,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适应高职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选用、改革乃至编写英语教材的能力。 

4.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做到:第一,要明确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根据《基本要求》,高职基础理论教学并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突破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做到恰到好处。第二,要明确英语教师的中心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能力要求的“度”,对学生不宜有太高的要求,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提出不同要求,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5.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必须加以改进。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努力创造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6.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英语教学改革推行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现代化教学,网络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教学与语言训练的个体化之间的矛盾,网络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和水平选择不同模块和级别的材料。在线学习也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促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已成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英语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社会职业能力的教师。英语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商务知识,掌握大量询盘、报价、索赔等商务谈判方面的英语词汇,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大量谈判实例,谈判参与者的英语会带有各国口音,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英语教师自然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物流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对物流领域的新动向有所把握,还要掌握大量物流专业英语词汇。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要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科技及各种新生事物,并将所获得的最新信息有机地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结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任爱珍.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7). 

[3]孔庆炎,刘鸿章.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5,(3). 

[4]王海峰.小议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素养的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6,(24).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4篇

摘要: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几方面素质。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工作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

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中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到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不断变革,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参与这样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的专业功底,较强的“应用型”科研、职业教育研究、实践、与企业有效沟通、可持续发展及职业教育教学等能力。教师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在抓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不但要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指导,还要能协调和配合企业和企业师傅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指导,参与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管理与创新,具备较强的应用型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注入助推剂。

二、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分析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双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及学习能力。

“双师”素质。高职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使命,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反复锤炼来培养、提升自己,成为能工巧匠、优秀的技师,能够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指导和培养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并评价其成果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及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等方面的能力。简言之,专业能力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应通晓相关专业理论、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具备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职业教育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两方面的内涵。1.职业教育能力。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而且要能够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健康安全与职业卫生等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职业教育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2.职业教学能力。从广义的角度分析,高职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体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教学进程的控制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能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技能),等等。

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实训技能、技术技能、操作技能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活动、承担或参与相关工程项目、参与应用研究开发、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才能获得生产过程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双师”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沟通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有效沟通,而且要与行业、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效沟通,以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应用型科研与职业教育研究能力。高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技研究开发的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及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也在进行中,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高职教师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教育研究能力,为此,必须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同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在行动中或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在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能力。高职教师应知晓工作过程知识,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具备双师素质,这些无疑给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但要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深入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深刻领会行动导向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精髓,动态学习,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职业院校必须深入掌握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相对应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深入分析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做好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附件1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5.1.5.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6.22.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6篇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7篇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第8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校长、专业教师、学科教师、学生构成其中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教育的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在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支持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丰富教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管理。

“资源”是指能促进学习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硬件资源、各种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人力资源和支撑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其中,人力资源由相关领导主要是校长、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学科教师和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学生四部份组成。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力资源的管理决定了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一、校长的力量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校长责任制,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学校教育中起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是关键。

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上,就是校长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制度、措施以及日常教育工作的相关行为,采取说服、指导、支持、激励等方法让全校师生员工接受并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最终共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普及,要求校长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学校实际,带领全校师生共同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校长领导力的具体表现有: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协调学校各部门统一制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如:软硬件资源的配置规划、教师的配备管理与培训规划、理论技术学习与研究的管理规划、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的推进规划等,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绩效评估目标。

2.校长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筹措资金,合理配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合理配置使用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员。

3.校长不仅要通过学校各部门创造条件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提供各种支持,如: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教育教学环境、各种软硬件资源、技术服务等,要求并激励师生员工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还要带头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4.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教育、教师进修、行政管理等,并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具体体现在学校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评估中。

校长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不可替代的。有的学校花重金装备了先进的设备,但没有人会用,只能作摆设;有的学校对教师使用设备作了专业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教师不愿意用;有的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但却苦于没有现代教育设备的支持而无法实施……因此,校长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力应体现在校长将现代教育技术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

总之,在中学教育中,校长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的程度。而校长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的产生,既来自于校长的自身水平素质,更来自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领导力的要求和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的考核评价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专业教师的一席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的支撑,而这些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维护都需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专业教师,他们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技术教师应该是既懂得技术又懂得教育的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职责是:

1.从专业的角度选择、购置、建设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

2.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它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而不仅仅是软硬件设备使用的培训。

3.管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参与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各项管理工作,协助学校相关部门督促师生员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

4.通过课程或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5.维护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专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集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为一身,校长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将依赖于他们具体实现,教学、培训、使用、管理、维护哪样都不能偏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他们的工作。

因此,专业教师既是懂教育教学的教师,也是懂技术、懂管

理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学校应享有恰当的地位和待遇。

专业教师要管理维护校园网的硬件设备、开发管理维护校园网的软件资源;他们要维护管理学校教室、会议室等各个场所中的多媒体设备,还要维护管理使用广播、演播等设备;他们既要管理维护校园几百台办公计算机,还要开发维护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资源和学校教育管理软件;他们要为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也要培训教师在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软件以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顺利应用……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在中学教育人员中配置一定数量不同专长的专业教师,以确保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和时间,以确保他们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专业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所以对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学、技术服务和管理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不能有所偏废甚至忽略不计。专业教师确保了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三、学科教师的能力

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离不开教职员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科教师的能力,学科教师是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在: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素质;

2.掌握各种必需的信息技术;

3.具有研究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4.注重研究学习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会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并将设计和研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5.会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方式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

6.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来源于学校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有:

1.开展理论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学校应定期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使教师建构起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

2.采取各种措施,营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通过引导鼓励、考核评比等措施,深入教师、学科、课堂,促进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3.注重学习研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提升能力

在学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通过教学研究让教师及时研讨、反思、总结,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依赖于学科教师,而教师的运用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逐步提高的,学校应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措施才能推动学科教师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水平。

四、学生的素养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政治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组织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时,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数字模拟实验室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实验也有帮助,总之,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管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主要靠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当然,学生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参与学习活动,也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学校不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还必须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加强课程的评估与管理。

总之,信息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在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人是决定因素。在校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孙祯祥.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