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

    作者:刘云山 刊期:2010年第11期

    为贯彻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广电总局于9月26日在北京召开影视创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在会上作了讲话。现将两篇讲话择要刊发。

  • 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努力开创影视创作新局面

    作者:王太华 刊期:2010年第11期

    一.近年来我国影视创作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影视创作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是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等内容产业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时期,主要体现在:

  • 北京会场——近年香港电影发展、美学特点与市场策略

    作者:赵卫防 胡克 刊期:2010年第11期

    当下,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美学融合日益深化,已经达到了互汇互融的境地,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电影美学。这种新美学以香港本土电影的传统娱乐美学为主,又融入了内地电影中注重的传统道德、家国情环和民族大义等主流意识,以及健康温暖的思想主题和深刻的思辨价值等经典品格。

  • 香港电影:跨越边界的新景观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10年第11期

    关于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确实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的维度上重新思考。首先,香港电影是个历时性的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其次,在面对香港电影的时候,有必要把香港当成一个独特的、跟20世纪以来全球殖民与后殖民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从这两个层面上看,跨越时空边界,便是探讨香港电影及其特性的有效途径。

  • 香港电影的内涵及发展空间

    作者:王海洲 刊期:2010年第11期

    香港因为有限的地域空间,市场一直是电影行业关切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东南亚市场一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支撑,香港电影就此开拓进取,一度在香港市场战胜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片的攻势,这是香港本土电影很自豪的一个成绩。但是从1993年《侏罗纪公园》之后,美国技术派的电影,攻势凌厉,以此为转折点,

  • 融合·守护·繁荣

    作者:陈墨 刊期:2010年第11期

    香港电影人在内地获得融资、获得票房、获得发展生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成绩喜人,且呈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说的是,要警惕“大陆中心主义”的融化,即香港电影如何能够尽量坚守自己的传统,保持自己的特色。

  • “港味”美学及当下影响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0年第11期

    香港电影有着贯穿性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亦或被称作“港味”美学。从1914年香港电影诞生,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本土化之路开启以来,直至90年代达到其最辉煌的时期,“港味”美学经过诸多阶段的发展,已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的电影美学。

  • 香港电影:商业美学的分化与回归

    作者:索亚斌 刊期:2010年第11期

    在内地,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香港电影研究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曾有过类似的青春经历,在设备简陋、空气混浊的录像厅里观看过大量香港电影。这一阶段也正值香港电影处于“黄金十年”的辉煌时期,其商业美学特征逐渐明晰确立,众多充满了创造性活力的作品也奠定了我对商业片最初的感性经验。

  • 从合拍片美学谈开去

    作者:罗卡 刊期:2010年第11期

    从香港方面看,多年来的合拍逐渐扩阔了香港电影、电影人的地理、历史、文化视野,即使还没有增加多少深度。从内地方面看,我的感觉是合拍片使内地的影人影片对“娱乐”的观念和功用有了新的看法,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观念的缚束。

  • 众说李小龙

    作者:王止筠(整理) 刊期:2010年第11期

    吴思远:李小龙的一切是最具有价值被记录和保存的历史文献 今年是李小龙诞辰70周年,每个人心中的李小龙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纪念他的方式也会不同。他是一个重要的香港文化元素,他所代表的香港精神的影响力已经传到了世界各地。关于李小龙的一切,就是香港人、香港电影业以及香港社会最具有价值去记录和保存的一部历史文献。

  • 李小龙生平及电影创作年表

    作者:类成云(整理) 刊期:2010年第11期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旧金山),祖籍广东佛山,父亲是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粤剧演员。他从小就参演电影,为以后在电影界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同时是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和截拳道的创始人。在电影界和武术界都具有非常高的声誉和地位。

  •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片分析——惊艳吊诡的什锦拼盘

    作者:尹鸿 刊期:2010年第11期

    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徐克在回归吗? 徐克,曾经是香港电影的一个标志。他对电影空间的丰富想象力,他对电影叙事节奏的舒展控制,他对义薄云天、出入江湖的各色人物气质的出神传达,他对浸透了戏剧性关系的各种动作场面的潇洒展示,都成为电影观众刻骨铭心的影像记忆。在香港电影的商业洪流中,徐克用自己的灵性和洒脱,创造了一种别有...

  • 侠者的坚守

    作者:李相 刊期:2010年第11期

    作为华语电影人中享誉国际的大导演,徐克一度也曾是位高产的快手,然而近年来他的拍片速度却逐渐变慢。在2008年的《女人不坏》和《深海寻人》之后,徐克蛰伏两年方才推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由于徐克在华语电影界的巨大声望和他武侠电影宗师级的地位,使得这部影片尚未上映,就受到万众期待。

  • “嘉禾”的产业创新及当下意义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0年第11期

    香港“嘉禾”创立四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产业创新,其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卫星制以及独特的院线经营模式。上世纪80年代,“嘉禾”的产业创新促成了香港的院线制营销模式,引领香港电影产业走向辉煌。新世纪后,“嘉禾”及之后的“橙天嘉禾”以影院扩充及实施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的戏院经营模式仍然保持着产业先锋者的地位。“嘉禾”的这些创新产业模式...

  • 碰撞中的策略及症候——谈香港与内地合拍片之现状

    作者:许乐 刊期:2010年第11期

    自CEPA以后,香港电影开始大量进入内地,形成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又一次合拍片热潮。经过这几年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电影环境之间不断地摩擦和碰撞,如今的合拍片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一些为自己所独有、但相对还比较模糊的策略。原本杂糅共处的香港类型电影在这一次的合拍片潮里各自症候不同:譬如香港黑社会片如今已经几近绝迹;警匪片自《无间道》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