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迅速发展的电影数字技术:电影数字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刊期:2010年第09期

    自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其发展就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电影本身就是照相技术、电力等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其诞生之后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中,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几次变革。数字技术自20世纪80年轫以来,其发展势头便如星火燎原,被认为是电影发展过程中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革命。从21世纪初开始,世界范...

  • 数字发行放映能够实现多方得益

    刊期:2010年第09期

    屠:请首先介绍一下中影数字公司的情况。 秦: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是2002年成立的,是中国最早做影院数字放映推广的公司。随着数字设备的增加,现在我们主要做的包括数字影片的发行业务、数字影院的建设业务、数字影厅的改造业务、数字设备的经营业务,大概都是围绕数字放映这块来做相关业务。

  • 数字技术背景下电影创作的时空重构

    作者:姚睿 刊期:2010年第09期

    数字技术使电影的概念得到延展。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主要有可见性、便捷性、可控性(稳定性)以及廉价性。高端数字摄影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胶片的画质。数字技术背景下,电影创作所具有的美学新特征是时间重构和空间重构。数字影像是未来的趋势。数字银幕的增多必将导致胶片放映终端的减少,导致以生产批量胶片拷贝为主的胶片厂...

  • 数字技术下电影接受的特质呈现

    作者:裴旖旎 刊期:2010年第09期

    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自诞生以来就源源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和充实着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近年来势汹汹的数字技术对电影领域的影响也是迅速且全方位的。在创作题材、制作手法、审美接受、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数字技术都为电影带来巨大变化。本文试图从电影接受的角度,探究在数字技术条件下观众观影接受的特质呈现。具体分析了...

  • 陈播大事年表

    刊期:2010年第09期

    1920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花官桥(今花桥镇),为家中独子。 1938年9月,经董必武介绍,率四十余人自西安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0月,协助延安电影团拍摄人民电影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 主流电影新坐标——“电影《唐山大地震》座谈会”综述

    作者:高山 刊期:2010年第09期

    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导演,唐山广播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以唐山大地震的沉痛灾难为叙述原点,讲述了一个有关"23秒、32年"的亲情故事。影片自7月22日在全国上映以来,凭借感人的故事与精良的制作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好评,

  • 促进影视与文学的共同繁荣——“影视与文学研讨会”综述

    作者:尹晓丽 甘文瑾 刊期:2010年第09期

    文学曾经对中国影视剧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优秀影视剧都改编自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中国影视剧也给文学带来了发展空间和诸多变化,越来越多的剧作家直接参与到影视剧创作中,对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品格功不可没。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市场行为下影视剧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影视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和依赖似乎在减弱,

  • 坚守与展望——“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综述

    作者:周夏 刊期:2010年第09期

    2010年7月16日,"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多功能厅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联合主办,是"国产电影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旨在保护和开发多民族文化资源,

  • 新民族电影——内向的族群记忆与开放的文化自觉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10年第09期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属于民族、种族、宗教和语言少数人群体成员的权利宣言》,规定各国有义务保护少数人群体在其生活领域内的生存和繁衍,并坚持少数人群体所拥有的文化自由、宗教自由、语言自由及其参与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公共生活的权利。

  •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谁在说”和“怎么说”

    作者:陈旭光 刊期:2010年第09期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新中国主流电影之外的,堪称"边缘’、多少有些"另类"的独特存在。毫无疑问,它曾经有效地发挥过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大中华民族"和谐共存,

  • 民族题材电影的边缘化和中心化

    作者:张卫 刊期:2010年第09期

    繁荣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推动民族电影产业壮大发展,需要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心化。所谓中心化,就是将其纳入全国主流电影市场。可是近些年来民族题材电影处于边缘化状态,除了举办少数民族电影展时放映这些影片以外,在主流电影院线几乎看不到它们,各级政府一贯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但它为何被市场边缘化呢?

  • 民族电影的“看点”在哪里?——评蒙古族导演麦丽丝的新片《圣地额济纳》

    作者:李树榕 刊期:2010年第09期

    前不久,有人问我,民族电影的"看点"在哪里?我随口回答:"特色"。但真要在专家"叫好"、市场"叫座"的标准面前说清楚民族电影的哪些"特色"能成为"看点",的确不易。

  • 《碧罗雪山》

    刊期:2010年第09期

    郑洞天(以下简称郑):我们先请导演谈谈《碧罗雪山》的原小说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小说的?或者说你跟它是怎么发生关系的? 刘杰(以下简称刘):其实这个题材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华荣发掘的。对于我来说,这原本是个命题作文。

  • 女性困境、两难选择与圆形叙事——对王全安电影的一种阐释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10年第09期

    电影明星余男与多重女性角色的叠合,成为王全安电影最容易识别的视觉风格之一。对女性的性格与命运的铺陈与展示,构成了王全安电影的基本叙事主题和主体叙事形态。其影片中的女主角,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与身体困境相关的两难选择,或者身陷一种身体/精神的分裂状态。而在叙事结构上,则往往呈现出"圆形叙事"的特质。这种"圆形叙事"的结构选择...

  • 电影的一种方向——观王全安电影

    作者:皇甫宜川 刊期:2010年第09期

    十年间王全安拍了五部电影。在这些艺术实践过程中,王全安由《月蚀》起步,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和自我修正,逐渐显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并赢得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王全安电影中的某些特点及其变化,阐明电影创作的一种方向。就笔者初浅认识而言,这或许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