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现代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批判

    作者:陶富源 刊期:2016年第11期

    从方法论上看,虚无主义的独断否定根源于对极端肯定的极端反拨,其结果是形而上学的“物极必反”。现代虚无主义主要有五种表现形态:自然虚无主义、社会虚无主义、、信仰虚无主义、人生虚无主义。其中,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两种形式,其共性在方法论上都是相同的片面性,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予以批判。

  • 空间批判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的逻辑

    作者:王雨辰; 高晓溪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论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的缘起、过程以及空间转向与其资本主义理论的关系,揭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与其解放政治学演变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批判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 自由与物役——从斯宾诺莎到马克思的启示

    作者:冯波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认为,马克思从斯宾诺莎那里承袭而来的理性判断的自由超越了意志自由,而前者就是对内在必然性的遵从;马克思发展了斯宾诺莎的物役观念,并将物化或物象化视为自由的对立面;马克思沿着斯宾诺莎通往自由的道路即外在必然性的内化思路,强调把物象化的力量重归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而非彻底消除物象化。因此,斯宾诺莎对于理解马克思的自由...

  • “真正的分工”的历史生成及其内在意蕴——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作者:王虎学 刊期:2016年第11期

    “真正的分工”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地发生并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随着“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出现,不同的个人分别承担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现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历史地看,这种“真正的分工”,不仅意味着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分工本身的巨大变化,而且...

  • 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

    作者:唐士其 刊期:2016年第11期

    老子以及一般而言的中国哲学传统,习惯把人即观察者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而其知识必然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由此出发,本文对老子哲学中的“无”加以考察,发现这一概念所指并非一无所有的“空无”,而是人的已知世界之外无限的未知世界,是整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行动法则的“有”的对立面,是与技术相对的艺术及与精确相...

  • 物的可指性——《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解

    作者:李巍 刊期:2016年第11期

    公孙龙所谓的“指”,通常释为共相、观念(概念)或意义,虽各有道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解释很难表明“指”在《指物论》中的意思与在先秦的通义(用手指具体指出某物)之间有何关联;二是这些对“指”的解释也适合表达公孙龙所谓的“实”,遂令“指”“实”之别不显。结合文本,有理由认为公孙龙论“指”,是从手指的“具体指出”引申...

  • 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富国》《荣辱》的情性-知性说

    作者:梁涛 刊期:2016年第11期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富国》《荣辱》可能为荀子居赵时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论思想,其特点是提出了情性一知性说,将情感欲望与材性知能都称为性。一方面认为顺从情性或情感欲望会导致争夺、混乱,因而蕴含有情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知性可以作出抉择判断,制作...

  • “庖丁解牛”申论

    作者:陈少明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通过对《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分析,揭示庄子哲学中道与生命意义的独特联系。庄子从道器之道转向道技之道,在器、技之间,技既借助器得以展示。器也通过技而实现其作用,两者结合才完整体现道的实践品格。操器施技者是有生命体验的人,其成功操作的过程,既要克服命运中的重重阻力,又是复杂的生命潜能的成功调动,从而产生出神...

  • 胡塞尔与黑格尔:殊途同归?——对海德格尔的一个论断的反思

    作者:杨宝富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针对海德格尔关于胡塞尔与黑格尔“殊途同归”的论断,阐述一种新的“胡塞尔黑格尔异同论”。一方面,两者的主题(即绝对主体性)分别体现为被动性和主动性,因此辞同而实异;另一方面,两者除了在方法上存在着直观与思辨的差异之外,在主题和方法之关系方面也有重要区别,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揭示绝对主体性,但以此方法形成的认识不是这...

  • 在先验观念论与常识实在论之间——胡塞尔与麦克道尔

    作者:蔡文菁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着力探究的是先验观念论与常识实在论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两位先验观念论者胡塞尔和麦克道尔思想的关联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先验哲学的立场使我们在理论中思考和展现处在常识实在论中的自然生活的结构,在此意义上,它与后者是相容的,或是对于后者的辩护;另一方面,先验哲学力图在哲学反思中审视和批判自然态度的某种致命倾向...

  • 基于“事”的世界

    作者:杨国荣 刊期:2016年第11期

    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形成于“事”。“事”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从抽象的形上视域看,与“事”无涉的“物”似乎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然而,以现实世界为指向,则“事”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人通过“事”而与“物”打交道,在此意义上,人与“物”的关系,乃是以人与“事”的关系为中介。“物”唯有融入于“事”,...

  • 论“无”的先验性

    作者:赵广明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在德国哲学与老子哲学的对观中,反思无在两种传统中的出现方式,澄显无之为无的先验性。无的追问,关乎哲学的核心问题,既标示出理论理性的界限,更给出实践理性的根基与可能。无意味着对自然整体的否定性敞开,以及基于自由对人生世界的肯定与创造。无与自由根本上是同时一体澄显的世界的终极可能性和秩序性。

  • 儒家社会正义观的思考

    作者:王云萍 刊期:2016年第11期

    儒家的经典文本的确表达了对人民的生活条件及物质资源分配的深度关切,但儒家并未像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一样试图建构一个社会正义的体系;相反,儒家对物质好处及其分配的强调,实际上被置于一个特定的框架内,该框架假定了政治共同体的性质是一种道德共同体,君民关系是一种彼此关怀的伦理关系。儒家提示我们,离开社群感和关怀感的纯粹现代社...

  • 紧急救助中的“道德冷漠”研究

    作者:高兆明; 王嘉 刊期:2016年第11期

    紧急救助中的道德冷漠分为“无同情心的道德冷漠”与“虽有同情心但无行为的道德冷漠”。之所以有移情能力者未能形成同情心、有同情心者无相应的现实行动,就在于由移情到同情、由同情心到同情心实践的条件性。创建可持续再生产合作性社会关系的社会体系,提供免于恐惧地见义勇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克服紧急救助中道德冷漠现象的根本途径。

  • 论资源运气

    作者:陈江进 刊期:2016年第11期

    在全球正义研究领域,一些全球平等主义者以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偶然性为根据,要求在国际领域实现分配正义,从而取消资源运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实,全球平等主义者所倡导的资源运气论证进路是值得商榷的。在有些情况下,资源丰富未必就是好运气。贝茨的资源再分配原则依赖于三个基础:假定不存在互惠合作、天赋与资源的类比、运气应当平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