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交换理性批判及其意义

    作者:何丽野 刊期:2016年第10期

    交换理性发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通过劳动分工和市场交换,成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排斥身份和地位的因素,个人通过满足他人需要的利他行为交换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达到利己目的。西方市民社会的商品交换经历了从个人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价值交换到通过市场的商品价值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抽象的商品和人的意识,并产生了个...

  • “泛在”和“脱域”——当代生产关系空间构型新探

    作者:胡潇 刊期:2016年第10期

    “泛在”技术是当代人类依托移动互联网,在信号可达的任何时空实现相互交往、处理信息和各类事物、并享受相关服务的技术装备和活动方式。它使人类诸多行为摆脱了狭隘时空的束缚。“脱域”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行为空间概念,指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超脱出来,进入更宽广的境界。本文认为这两个空间范式具有彼此依存、互动的...

  •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探——兼论“广义历史创造者”概念

    作者:程恩富; 詹志华 刊期:2016年第10期

    鉴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三种意义上使用“创造历史”的概念,“广义历史创造者”的新理论主张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创造活动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前提下,应该辩证看待“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历史人物及其决策集团可以通过一些合法或不合法的程序决定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某段历史以及某个阶段的社会性质;尽管历史人物对社...

  • 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谓词关系问题——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读重点

    作者:徐长福 刊期:2016年第10期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其后几部重要著作中,主词(Subjekt)与谓词(Pradicat)的颠倒是一个重要话题,但在中文译本中,这对术语晦暗不明,致使这个话题始终没有引起关注。问题的症结在于Subjekt的多义性:跟Pradicat配对时可译为“主词”,跟Objekt(客体)配对时可译为“主体”,通过Substanz(实体)跟Accidenz(偶性)搭配时...

  • 儒家核心价值体系——“仁”的构建

    作者:韩星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本文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儒家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自爱是仁爱展开的基本环节,仁者自爱,中和长寿。仁始于爱亲人,亲情之爱体现为孝悌之道,是为仁之本。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基本途径。泛爱众人,亲近仁德的人,博爱无私。行仁政,爱民力,是王道政治的基本理念。爱物惜命,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 老子治化思想辨微

    作者:黄克剑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本文拟关联老子的“法自然”之道与不言之教,寻绎其“为身”而“为天下”的措思脉络,抉发老子治化思想的微旨,勾勒出老子论治化的原始要终的致思线索,即朴—朴散—复归于朴,对“无为”而“治”之意趣有所推阐,并从人生无待与有待的视野检讨了老子治化观的局限。

  • 《脉经》的玄学渊源

    作者:程雅君; 赵怡然 刊期:2016年第10期

    《脉经》的哲学,主要渊源于《周易》及魏晋玄学,是“三玄”(《老子》《庄子》及《周易》)在中医脉学上的运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郭象“辩名析理”的方法论,王弼“言意之辨”的认识论。这三个方面都带着玄学的深刻烙印。魏晋玄学一方面充实、提升了中医思辨、抽象思维,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脉学在一定程度...

  • 前近代中日学界关于“制心”问题的讨论

    作者:韩东育 刊期:2016年第10期

    从自律抑或他律立场来管控人类行为的“制心”问题,一直是前近代东亚世界无法绕行的道德论前提之一。其中,“以心制心”还是“以礼制心”,曾长期构成中日思想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在承认各自合理属性的情况下,破除后世学者对孟、荀思想体系的偏执性剪裁及由此而造成的认识论盲点,或将成为解决上述极端性龃龉的有益路径。现代神经学科的“自控...

  • 牟宗三哲学中的两种圆教形态及其内在张力

    作者:徐波 刊期:2016年第10期

    牟宗三在《圆善论》中首先肯定王龙溪“四无句”为究竟圆教,继而又按照天台圆教的判教方式,认为胡五峰之学才是真正的圆教。这种前后的不一致,是牟宗三在立足儒学的同时尝试融合天台圆教过程的必然阵痛。要解释其中潜在的矛盾,除了回到圆教义理本身,以及从思想史的发展上做分析外,亦须重视牟宗三晚年借用天台术语所提出的“纵贯纵讲”。通...

  • 黑格尔精神概念辨正——以《精神现象学》为例

    作者:庄振华 刊期:2016年第10期

    精神概念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乃至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真正立足点,并使他的哲学与近代意识哲学真正区别开来。精神不是主观意识的客观投射,也不可被还原到自我意识与理性的层面上。精神固然表现为个体意识,但它却是超出个体意识之上的真正整体,是个体生活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就是实在的意义世界本身。意义世界本身是《精神现象学》中...

  • 先验观念论: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以阿利森与可里夫之争为中心

    作者:苏德超 刊期:2016年第10期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预设了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这是一个难题。阿利森持一个世界说,可里夫持两个世界说。然而,阿利森对一个世界说所面临难题的处理以及他对可里夫的回应并不成功。两个世界说不存在阿利森所说的困难,并且设定现象世界和设定自在之物分别都是合理的,而这些设定又跟认识的曲行性不矛盾。所以,两个世界说更为可取。

  • 从文本到行动:利科自我诠释学的扩展与深化

    作者:陈志丹 刊期:2016年第10期

    在“自身”与“他者”辩证法基础上经由象征、符号中介的长程迂回的主体理论是利科诠释学的真正内涵。在主体理论与诠释学的交互推进中,利科通过从文本到行动的诠释学扩张,迈向和实施一门在不同工作场地中早已预期的“自我的解释学”。本文通过展现利科主体理论与诠释学的交互推进,从符号学的挑战、事件与意义的辩证法、行动的“文本”范例等多...

  •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之争

    作者:方向红 刊期:2016年第10期

    礼物现象学的可能性建立在直观、被给予和礼物的关系上。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将直观等同于被给予,从而在《给予时间》中对礼物进行了解构,取消了礼物现象学的可能性。德里达在《论礼物》中把礼物与被给予性分离开,进一步强化了礼物的幽灵性特征;马里翁在《还原与给予》中把直观与被给予分离开,从而在《既与》和《论礼物》中从逻辑理路和现...

  • 第一个哲学词汇

    作者:赵汀阳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本文试图使用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历史条件、甲骨文词汇和数理逻辑基本连结词的三层分析,证明一旦发明了否定词,就开启了可能性的概念,而只有当意识拥有多种可能性的条件下,意识才开始有了自由思想的能力,才能提出需要反思和值得犹豫的“问题”,才能制造出可供选择的不同答案。简而言之,“不”是第一个哲学词汇,也是第一个哲学问题。

  • 非常态下的道德抉择

    作者:甘绍平 刊期:2016年第10期

    历史上所有的道德学说及伦理规范,往往都是以常态的时空条件为背景得到建构、辩护、论证和践行的。但是,人类社会也难免遭遇非常态环境的冲击。非常态有三种表现形式:制度环境恶劣的状态、道德规范相互冲突的状态和人命之间抉择的极端情形。虽然在非常态下道德规范的选取与应用会出现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成为在困境中排斥一切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