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资本逻辑与时间规划——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

    作者:仰海峰 刊期:2013年第02期

    在1991年第10期的《哲学研究》上,刘奔先生发表了《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文,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时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揭示了时间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意义。(参见刘奔)之后,俞吾金先生从实践概念出发,并结合资本的运行过程,进一步讨论了时间范畴的哲学意义及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参见俞吾金)这些研究打破了传统思路...

  • 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伦理内蕴

    作者:陈延斌; 吴成达 刊期:2013年第02期

    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有关研究论著不胜枚举,许多成果都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然而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着一个缺陷,即缺失了对该理论应有的伦理内涵的探讨,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本文就此缺陷作些探讨,以求指正。

  • 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辩

    作者:杨丽珍 刊期:2013年第02期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自己的历史观直接命名,但国内外学者由于深受恩格斯的影响,都将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然而,根据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将马克思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不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文本出发,梳理和评价恩格斯关于马...

  • “葛兰西要素”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汪行福 刊期:2013年第02期

    一、“回到葛兰西” 托马斯·曼在《论席勒》一文中曾指出:正如一种生物可能因缺少某种化学成分或某种元素而患病或枯萎一样,我们这个社会如果缺少“席勒元素”也会衰落和枯萎。(参见叶隽,第413—414页)实际上,人类任何一个思想传统的发展也是通过类似于“席勒元素”的“x元素”而获得发展的。在笔者看来,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方案就是马...

  • 论张载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借鉴与融通——以天道论为中心

    作者:林乐昌 刊期:2013年第02期

    在北宋儒学重建过程中,理学家对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资源都有程度不同的汲取。李约瑟认为,张载“可能是把道教和佛教中可接受的因素引入理学思想中最起作用的人”。(李约瑟,第489页)值得注意的是,张载对待佛、道两家的态度有所不同:对佛家批评多,对道家批评少且多有吸取。

  • 禅宗顿悟说的认识论解读

    作者:刘立夫 刊期:2013年第02期

    一、胡适的困惑 “顿悟成佛”是禅宗的核心教义。在禅宗史上,人们之所以推六祖慧能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而不是早期的其他祖师,就是因为慧能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所谓“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反映的正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顿悟”禅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渐悟”禅的差异,而南宗的“顿悟”禅真正体现了“中国...

  • 庄子“道通为一”新探

    作者:李晨阳 刊期:2013年第02期

    “道通为一”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自古以来人们对它有多种解读,但大多将其作为一个单一、孤立的命题看待。本文认为,“道通为一”只是庄子所讲的三种“通为一”之一,另外两种是“复通为一”与“知通为一”,因此,理解“道通为一”的前提是要理解庄子有关“通为一”的思想。总之,在庄子哲学中,“道通为一”不是一个孤立的命题,只...

  • 《易经》创作时代之辩证

    作者:董延寿; 史善刚 刊期:2013年第02期

    对《易经》的创作时代问题,是历代学者所十分关注和争论已久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司马迁那句“文王拘而演《周易》”(见《报任少卿书》),是《易经》作者及时代的一种定论。但历史事实并非简单的一句话所能定论。“文王拘”确是历史事实,“而演《周易》”则委实难考。但不管怎样,司马迁的定论既让人坚信难疑,又给人以扑朔迷离...

  • 概念内容及其感觉运动依赖——基于感觉运动技能的概念论辩护

    作者:陶孝云 刊期:2013年第02期

    要获得感知经验不仅要有感觉刺激,而且要有能够理解的感觉刺激。正如康德所言:“通过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对象被思维。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 哪个上帝?真的死了?——论施特劳斯对现代哲学之教条主义倾向的批判

    作者:杨子飞 刊期:2013年第02期

    问题的提出如果说100多年前尼采借助疯子之口宣称上帝死了还为时过早的话,那么100多年后的今天,上帝死了这件“大事”可谓已经妇孺皆知了,而且它几乎成了所有政治社会思潮的想当然的前提。

  • 记忆是新知识的来源吗?

    作者:张含 刊期:2013年第02期

    按照认识论领域的传统看法,记忆不同于知觉和推理,它只能保存知识,而不是新知识的来源(本文讨论的“知识”指的是“命题知识”)。

  • 论柏格森的技术思想

    作者:舒红跃 刊期:2013年第02期

    海德格尔可谓当今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了。然而,在海德格尔之前,柏格森就已提出了海德格尔所提到的、为目前哲学界所熟知的一些观点。虽然技术并非柏格森研究的重点,但他既是出于哲学大师的敏锐,也是出于其生命哲学源源不断的创造性,在技术负面作用刚刚萌芽时就对技术做出了超出他的时代的研究。

  • 个体自性:徐渭美学思想综论

    作者:肖鹰 刊期:2013年第02期

    徐渭,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他中国传统学者一样,徐渭并无美学专论。对于徐渭的美学思想,本文尝试从几个侧面进行梳理,它们是:“想由习生,景与想成”的自然审物观;“不求形似求生韵”的书画形象观;“写情诗贵切致,难于不头巾”的诗歌表现观;“本来真面目,由我主张”的戏剧创作观。这四个侧面虽然角度、立意不同,但都围绕着自...

  • 人道主义:谋划与生活——关于中国道德现状认识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高兆明 刊期:2013年第02期

    本文的旨趣不是对中国道德现状进行认识,而是探讨正确进行这种认识的方法。

  • 中国当代个体的复合性责任

    作者:吴炫 刊期:2013年第02期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个体的责任理论研究徘徊在以儒家忧患意识为基础的“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责任”和西方自由主义的“个体为自我权益负责”之间,在协调两者的关系中一直没有建立起中国式的现代个体责任的有机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