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财产权批判的政治观念与历史方法

    作者:张盾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一、财产权问题的政治之维 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学界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开始予以关注。这是一个重要学术动向,因为现代社会是经济型社会,财富的生产及其占有既是这个社会的实体,也是它的首要目标。这决定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角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理解,需要在政治上落实于财产权问题,方可避免流于抽象和概念化。

  • 青年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及其理论意义

    作者:郭艳君 刊期:2011年第08期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是沿着双重逻辑展开的,即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对现实的市民社会的批判,和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基础的一般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从宗教批判人手,开启了其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从而完成了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开创了全新的思想体系。本文尝试在青年马克思双重批判逻辑的统一之中,重新阐释马克...

  • 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视角

    作者:许斗斗 刊期:2011年第08期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是问题的核心。而社会建设的前提之一是深刻理解“社会”的内涵,把握社会理论中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本质,从而开展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考、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 主体问题的存在论本质——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作者:张青兰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主客对立源于疏离感性生存实践而妄谈主客之分。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示了主体问题的实践本质,洞穿了“主客体对象性共在”的真相,从而既消除了主体与客体的抽象对立,也消除了唯物与唯心的抽象对立。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把握主体问题的实践本质,重新登临马克思哲学的原则高度,从而在最契合当代人类生...

  • 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微观政治学

    作者:关锋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一、问题的提出与呈现 贝尔在上世纪中叶提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存在着双重失落:人失去了对劳动条件的控制,也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两条道路,分别为“可能导向关于工作和劳动的新人道主义观念”即劳动者民主地控制劳动过程的道路,和“关于人、财产和剥削的原始经济观念的道路”。但“马克思冒了两次风险:其...

  • 空间、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

    作者:董慧 刊期:2011年第08期

    生态正义思想是哈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地理学马克思主义中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哈维从马克思的某些基本立场和方法出发,将正义问题置于更为广泛的讨论中:他在坚持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在自然与环境、时空及场所、认同与差异等关系中讨论生态正义问

  • 从八卦到六十四卦:试论《周易》的思维逻辑

    作者:史宁中 刊期:2011年第08期

    《周易》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几千年来,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周易》的解释和研究。《周易》首先是一本关于占卜的著作,集古代中国千年以上占卜经验之大成。那么,一本关于占卜的著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历代学者认为,《周易》在分析占卜的过程中阐述了许多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哲理,而这些哲理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我想,...

  • “甚僻违而无类”:从荀子对孟子的批评看先秦儒家的“知类”观

    作者:李巍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中国思想的早期发展中,自墨子最先提出“知类”(《墨子·公输》)的主张,相似说法渐渐出现在诸子学派的作品里。本文则尝试根据孟子和苟子的相关见解,探究先秦儒家“知类”观的内涵与形态。孟子言“类”虽不及荀子频繁,但也不乏对“类”的重视;他更像墨子那样,将人们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错误归结为“不知类”(《孟子·告子上》)。

  • 论“学衡派”的理论倾向

    作者:柴文华; 杨辉 刊期:2011年第08期

    “学衡派”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以《学衡》杂志为平台、由具有共同学术立场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骗、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虽然学衡派成员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理论倾向,那就是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和对儒学的复归。

  • 《大学》本义试探

    作者:任蜜林 刊期:2011年第08期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当时被编人《礼记》之中,与其他各篇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以致湮没了数百年而未能引起注意。自唐代韩愈表彰以来,《大学》才逐渐受到重视。尤其经过程朱的推崇,其渐渐由《礼记》中的一篇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

    作者:邓晓芒 刊期:2011年第08期

    最近两年,我在给研究生逐句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中,感到该书从第一部分“意识”向第二部分“自我意识”的过渡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对一个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区别的意识;反之,自我意识则是把对象看作自身,

  • 心理学解释的层次与衔接问题

    作者:王姝彦 刊期:2011年第08期

    心理学解释(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当代心理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论域,也是心理学方法论的核心理论问题。对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历来是哲学家与科学家孜孜以求的共同事业。在从不同视角、

  • “说不可说”之哲学意蕴

    作者:杨寿堪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一、从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谈起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句名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第20页)这句话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来说就是:可说的,说;不可说的,不说。对这句格言,哲学家、哲学工作者写了许多文章加以诠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也来谈一点自己的...

  • 《比希莫特》与霍布斯的政治教育

    作者:孔新峰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一、《比希莫特》其书 卡尔·施密特尝言:“霍布斯得享盛名和声名狼藉,更多是因为他的《利维坦》,而非因为其所有其他著作。事实上,一般公众对他的了解主要在于他是‘利维坦的先知’。”(施密特,第42页)尽管霍氏著述宏富,但《论公民》、《法之原本》等著作少为人谈及,晚年的对话体著作《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习惯法学者的对话》及《比希莫...

  • 纳米技术:从可能性到可行性

    作者:王国豫 刊期:2011年第08期

    早在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在加州理工学院召开的美物理学会上所作的演讲中问道:“倘若我们能按意愿操纵一个个原子,将会出现什么奇迹?”费曼富有想象力地指出:“在原子水平上,我们将获得新的力量、新的可能性、新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