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

    作者:衣俊卿 刊期:2010年第02期

    “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这一论题可以有多种表述,例如,“作为历史解释模式的文化哲学”、“文化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文化哲学视域中的社会历史理论”、“文化哲学范式对于构建社会历史理论的意义”、“文化哲学范式与社会历史观”,等等。提出这样的论题,

  • 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孔夫子”(上)——兼论传统的人文维度及其意义

    作者:张曙光 刊期:2010年第02期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马克思”充当了新的意识形态最无可争议的符号,“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形态。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孔夫子及其儒学越来越引起民间和官方的重视,“孔夫子”重新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名...

  • 论《乐论》与《乐记》的根本区别——兼论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与整合

    作者:章启群 刊期:2010年第02期

    《乐论》与《乐记》之间的关系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至今未有定论。《乐论》的作者基本可以确定是荀子,虽然可能是他的弟子编纂的;成书时间大致为战国。而《乐记》的作者却众说纷纭,无法确定。(参见孙少华)然而,检索一下相关的研究著述,却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

  • 从孟、庄之差异看儒道分歧之根本

    作者:郑全 刊期:2010年第02期

    儒道两家从孔子、老子开始,就表现出思想性格之差异,后来则有所谓儒道互黜。儒道思想的分歧很明显:儒家讲仁义道德,道家讲自然;儒家讲进德修业,道家讲全生适性;儒家重知,道家去智。儒道思想的这些分歧在孟子、庄子那里均已明显表现出来。《孟子》、《庄子》两书中虽都未曾提及对方,但孟子对于道家思想、庄子对于儒家思想却有深刻了解,...

  • 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肖群忠 刊期:2010年第02期

    20世纪以来,儒学失去了其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但人们在对儒学的认识中似乎还是多注意它的治国安邦的功能。实际上,儒家学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内涵和功能,这就是它可以向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换言之,通过学儒可以获得一种心身平衡之术,从而心安理得,宠辱不惊,心平气和。这种安身立命之道,既不是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寄托于来世;也不...

  • 论《周易》的生成性思维结构

    作者:张春香 刊期:2010年第02期

    西方现代生成性思维具有“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反预定”、“重个性、差异,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反工具理性”、“重具体、反抽象”等特征。(李文阁,第150页)本文试图以这一生成性思维理论为参照系,论证《周易》既具有现代生成性思维特征,又体现出中国传统生存哲学的独特气质,并指出《周易》的生成...

  • 论自我的实在基础和社会属性

    作者:刘高岑 刊期:2010年第02期

    自笛卡尔以“我思一我在”、“主客二分”开创近代哲学以来,“自我或主体的本质”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近代西方哲学把主体或自我看作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轴心,对之进行了深入探究。19世纪后期,由于冯特(W.Wundt)、詹姆斯(W.James)等人的工作,心理学作为专门研究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心理学确立之初的20...

  • 论阿伯拉尔的至善与德性观

    作者:张荣 刊期:2010年第02期

    阿伯拉尔在《伦理学》中着重阐明了他的意图伦理学,而在另一部作品《哲学家、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对话》(以下简称《对话》)中则重点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德性论观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结合12世纪出现的世俗化倾向,倡导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之间进行对话,

  • 中西哲学因果关系研究的回顾及其启示

    作者:何向东; 王磊 刊期:2010年第02期

    解答因果之谜一直是人类认识史上最具魅力的研究课题之一。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宣称:“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胜过当上波斯人的国王。”(《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03页)从近代科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因果观念的逻辑分析就没有中断过。回顾中国和西方哲学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可以引发新的思考,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 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法律哲学的对话(上)

    作者:邓正来; 约瑟夫·拉兹; 朱振 刊期:2010年第02期

    邓正来、朱振:拉兹教授,您好。我们想在您对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访问之前,就一些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相关的法律哲学问题与您进行讨论,以期在您访问高研院的时候能够就一些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

  •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道德

    作者:向玉乔 刊期:2010年第02期

    自19世纪中期开始,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西方伦理学由于遭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批评和否定而陷入合理性危机,各种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则乘势而兴——西方伦理学阐释道德现象的范式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

  • 信息的实在性与非实在性

    作者:肖峰 刊期:2010年第02期

    信息本身是不是一种实在的东西,这是探讨信息的本体论属性时难以回避的问题,由此也会引出对信息和实在性的哲学理解中的种种相关难题。

  • 试析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两个本体”论

    作者:朱立元 刊期:2010年第02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泽厚先生就明确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命名为“主体性实践哲学”或“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以后他在许多场合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他的“两个本体”的思想正是其哲学基础与核心。

  • 《庄子》:从“道”到“无”的过渡

    作者:林光华 刊期:2010年第02期

    老子之道有不同层面的含义,其首要含义是天地万物之“始源”,其次是万物生成、发展以及人如何行动的“根据”。此二义在《老子》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王弼注《老子》则将“始源”之“道”转化为万物之所以如此的“根据”——“无”,提出“以无为本”的重要思想。那么,这一问题意识和概念重心之转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笔者认为,

  • 论“真”概念的物理主义还原

    作者:周志荣 刊期:2010年第02期

    实证主义者在抵制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主张将真概念从哲学中排除出去,因为它与其它形而上学概念一样模糊不清,与自然科学的严谨精神不相容。塔斯基给出的语义学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真概念可以得到严格精确的刻画。有的物理主义者受到启发,认为可以对真概念进行物理主义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