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作者:王南湜 刊期:2007年第10期

    历史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无可争议的根本性意义,但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却不是无可争议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曾长期流行一种将历史与自然割裂的旧唯物主义的解释;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则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将历史与自然一体化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

  • 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周志山 刊期:2007年第10期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城乡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加以论述,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的城乡观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一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指向,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共产主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目标;

  • 从他性镜像阅读到自主性理论空间的转换——列宁“伯尔尼笔记”研究

    作者:张一兵 刊期:2007年第10期

    在我看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政治理论方面的著述,的确很早就成熟起来,并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第二国际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孟什维克的现实斗争中,愈来愈站在了马克思主义当展的制高点上;可是,在哲学理论方面却不尽然。列宁的理论出发点不是哲学观念,而恰恰是俄国革命的现实;他对哲学的关注也是源于对现实斗争与科学世界观之间关系...

  • 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

    作者:郁建兴; 陈建海 刊期:2007年第10期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成后,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得到充分展开,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和谐哲学的三种诠释模式

    作者:萧诗美 刊期:2007年第10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有相应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那么,在当代中国现有的各种哲学资源中,究竟什么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和谐哲学呢?围绕这个问题理论界已形成两种基本的诠释模式:第一种模式依托于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阐释为向中国传统智慧的复归;

  • 心安,还是理得?——从《论语》的一则对话解读儒家对道德的理解

    作者:陈少明 刊期:2007年第10期

    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里发表。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出成果丰富的思考。这类情形也见诸经典文本。本文要解读的一则对话,就是孔门师徒关于一项具体礼仪的争执。

  •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作者:李宗桂 刊期:2007年第10期

    自西汉到清末,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标榜礼并以礼治为旗帜的社会。 从汉到清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其观念、制度、规范等层面的建构,主要是在汉代形成的。宏观地看,整个两汉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礼治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及其相应的社会秩序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一般对象与种类的观念统一的现象学分析

    作者:李朝东 刊期:2007年第10期

    一般对象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胡塞尔从逻辑学不是一门实在性的科学而是一门观念性的(Ideal)科学的理解出发,认为逻辑学是关于含义本身以及含义规律的科学。而含义的统一本质上是理论的和观念的统一。因此,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的否定性批判和对观念对象...

  • 论霍布斯的权力哲学及其历史影响

    作者:贾海涛 刊期:2007年第10期

    包括托马斯·霍布斯在内的一些近代政治哲学家,在国际关系理论创立之初就被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家奉为思想先驱。这些思想先驱对政治和权力的理解和界定是现代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学的基石。其中,霍布斯堪称现代政治学的第一奠基人,是他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

  •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

    作者:李恒威 刊期:2007年第10期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人们考察意识经验的一般结构乃至生命的同一性、“我”、意义等问题的枢纽。

  • 球域化与世界文学的终结

    作者:金惠敏 刊期:2007年第10期

    2004年6月份,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来京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与我聊起杰姆逊的一个新观点,说是全球化使美国变得衰弱了、涣散了;他说他深以为是。这个观点对杰姆逊而言可能是一重大转折,因为他一直都坚持全球化的现代性,即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帝国主义阶段。但在国际学术界,其实早就有人对此做了很好的阐发,而且也很著名。

  • 论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之内涵性的消失

    作者:梅琼林 刊期:2007年第10期

    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写道,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体验……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

  • 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资源选择与价值取向——评有关“复兴国学”的争论

    作者:欧阳康 刊期:2007年第10期

    近来国内学界围绕“复兴国学”再次展开了激烈争论。①综观交锋中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到,这一争论除了涉及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外,还涉及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思想资源和确定发展中国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等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努力超越文化选择中的误区,以开放心态努力发掘多元复合的文化资源,

  • 论传统文化观看待文化的方式及其出路

    作者:霍桂桓 刊期:2007年第10期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探讨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及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不少研究者要么直接引用各种中外辞书所刊载的文化定义,而没有对这些定义是否恰当进行必要的反思;

  • 何以致“善”?

    作者:鲁鹏 刊期:2007年第10期

    本文反思如下问题:设定社会主义的目的为“善”,我们怎样达致“善”?所以作此反思,主要因为‘‘真’’与‘‘善”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在过去的实践诉求和当下有关效率与公平的讨论中,这种复杂性并不为人们所特别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