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作者:雍涛 刊期:2007年第07期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的两部重要哲学著作,它们构成了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两论”问世70周年的今天,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这两部著作,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哲学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论“化解矛盾”

    作者:张景荣 刊期:2007年第07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正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肯定矛盾运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之重要意...

  •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作者:刘森林 刊期:2007年第07期

    对实践的崇拜、对经验世俗的崇尚、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伴随着汉语思想传统中道德意识的弱化和本来就有的对实用理性的崇尚,促使当代中国思想对世俗性存在的崇尚不断加强,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程度也在急剧扩展。作为这种扩展的结果,“反对超感性价值,否定它们的存在,取消它们的一切有效性”的虚无主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 论拉克劳、墨菲领导权理论的语言学基础

    作者:夏莹 刊期:2007年第07期

    拉克劳、墨菲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提出了一种以领导权为核心的激进民主策略,试图在迎合当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性。应当说,这一研究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方向:从文化批判转向“现实政治策略”的建构。而这种“现实政治策略”建构的基础,对于拉克劳、墨菲来说乃是语言学。

  • 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

    作者:江湄 刊期:2007年第07期

    儒道复兴思想运动及其发动的唐宋之际文化转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关节,向为研究者所关注。由于这一文化、思想运动终以理学为正果,故而论者在诠释唐宋思想文化转型时多以理学的发生、发展为主线,且多着眼于理学作为“内圣”之学、形而上学的一面。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海外、大陆,

  • “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作者:梁涛 刊期:2007年第07期

    “以生言性”为古代人性论的大传统,此乃所谓“生之谓性”。由于受牟宗三、徐复观等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学术界往往认为“以生言性”是自生理欲望以言性,是一个旧传统,而孔子之后,子思、孟子所开启的则是自德或理以言性,是超越之性、义理之性,是一个新传统;前者“是儒家人性论之消极面,不是儒家所特有”,后者则“是儒家人性论之积极面,...

  •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

    作者:余虹 刊期:2007年第07期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

  • 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回顾、现状、述评和展望

    作者:周晓亮 刊期:2007年第07期

    我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00多年来,它历经曲折,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成绩更为显著。在这里,我将主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西方哲学研究工作为视角,概述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 从“意识的意向性”到“身体的意向性”

    作者:舒红跃 刊期:2007年第07期

    “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意义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领域。”(黑尔德,第74页)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概念用于研究“意识的意向性”,而在海德格尔和梅洛一庞蒂那里,这一概念则用于研究“此在的在世”和“身体的意向性”。本文的思考分三个部分:

  • 康德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作者:邓安庆 刊期:2007年第07期

    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道德神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不在于对它研究得“少”,而在于对它在康德整个哲学论证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康德哲学的启蒙意义认识得不全面。在我国,许多人欣赏诗人海涅的下述形象说法: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在第二批判中却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

  •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观

    作者:李建华; 覃青必 刊期:2007年第07期

    “道德自由”在伦理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一个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不仅要合乎规范,而且要出于意志的自愿,从而能够培育人的心灵不断地向善,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本文拟对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便为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 法权的逻辑基础与实质——关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启示与教训的再认识

    作者:储昭华 刊期:2007年第07期

    黑格尔的法哲学曾以其浓厚的整体主义倾向和对国家及其地位的神化,而被人们视为个人自由的对立面。与之相应地,社群主义也是沿着这一方向,着力从黑格尔法哲学中发掘其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实际上,如果不是拘泥于黑格尔的某些具体论断,而是深入到其内在逻辑之中重新反思黑格尔法哲学,就会发现,与单纯的理论辩护相比,黑格尔的许多思想,

  • 政治行动与制度规范——对一个古典对立的再阐释

    作者:谭安奎 刊期:2007年第07期

    自从古希腊在哲学(沉思)的生活与政治(行动)的生活之间作出区分以来,至少在西方,人们就把政治与行动联系在一起,从而政治也就具有了动态和开放的特征。政治之所以是动态的,是因为它意味着某种类型的行动过程;政治之所以是开放的,是因为动态的行动过程究竟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这一点在政治的范围内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

  • 作为政治哲学的儒家社会乌托邦——兼对《礼记·礼运》的分析

    作者:胡伟希 刊期:2007年第07期

    乌托邦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乌托邦代表了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而且因为儒家政治哲学的其他许多重要观念都是它的延伸。因此,不了解儒家乌托邦,就难以对儒家何以会有这样的政治思想作出合理解释。儒家乌托邦实为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原型”。

  • 论形式化

    作者:蔡曙山 刊期:2007年第07期

    20世纪是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的时代。形式化、数字化和虚拟化是20世纪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是我们进入新世纪的钥匙,也是21世纪哲学家必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