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论哲学基本问题分析的意义与意义域——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

    作者:李凯林 刊期:2005年第07期

    一、一个有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 如何看待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

  •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作者:吴元梁 刊期:2005年第07期

    一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 科学发展观:具有时代标志的理论成果

    作者:赵凤岐 刊期:2005年第07期

    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反思和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是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然而,当代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因此,联系于世界的发展对当展理论的历史进程加以考察,是有意义的。

  • 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夏东民 刊期:2005年第07期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认识论意蕴

    作者:方世南 刊期:2005年第07期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出现了又一次伟大的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昭示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

  •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作者:赵剑英 刊期:2005年第07期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 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

    作者:徐素华 刊期:2005年第07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因实践主题、时代特征和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从哲学形态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发展的研究还仅仅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及各种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实现的制度条件——从宪政的视角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作者:徐碹; 谢龙 刊期:2005年第07期

    从宪政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理念。它不仅要求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和价值观提供现实的制度条件。“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的准确含义就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要...

  • 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作者:何石彬 刊期:2005年第07期

    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

  • 说器

    作者:陈少明 刊期:2005年第07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易·系辞》上的一句名言。但是这形上、形下之分,竟将道、器划归似乎尊卑有分的两重世界。历代论道之文如汗牛充栋,相比之下,器则备受冷落。在道的意蕴几被前哲时贤道尽的情况下,本文只得反其道而行之,不论道,专说器。下面的论述将表明,器之用大矣哉!

  • 从族群信仰到个体信仰——兼论两晋士族信仰之变迁

    作者:徐清祥 刊期:2005年第07期

    什么是信仰?就本文而言,是对道的忠诚。以道自任,是士族区别于其他阶层(农、工、商)的本质特征。这个“道”是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其根本问题是两个:一是种族问题,二是文化问题。身系种族的盛衰和文化的兴废,是中国士阶层的职责与使命。汉晋之际,中国士大夫在思想信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道自任的道不再仅仅是圣人之道,还有玄道和佛道...

  •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作者:李利安 刊期:2005年第07期

    一、问题的提出 1.近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从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 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

  • “做事”:日常语言中朦胧的公共交往伦理观念

    作者:廖申白 刊期:2005年第07期

    在汉语日常语言的用法上,“做事”一词有两种主要的意义。一种指生产性、职业性活动。例如,当一个徒工没有完成好一件交代他做的工作时,人们会指教他说“做事要认真’’等等。即使在这种意义上,“做事”也同完成一项生产的、技艺性的制作活动的态度上的规范含义相关,而不单纯地是描述性的。另一种指交往性、实践性活动。

  • 精神分析美学的魅力——容格美学掠影

    作者:赵士林 刊期:2005年第07期

    一、容格美学思想的心理学基础 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美学思想完全衍生于他的心理学理论,是他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神话乃至文学艺术的成果;容格的美学思想又是容格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支柱,因为他的重要的心理学贡献往往从美学分析与艺术分析人手。因此,要了解容格的美学思想,需先了解他的与之相关的心理学...

  • 柏拉图的身体诗学观

    作者:王柯平 刊期:2005年第07期

    诗学(ποιησιs)在古希腊语中包含“制作”、“创造”、“塑造”和‘‘生产’’等义。从功能目的论角度看,诗学与注重人格培养和成长的“教育”(παιδεια)之本义颇为接近。柏拉图的诗学,主要是建立在音乐与体操教育基础之上的道德理想主义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