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

    作者:李三虎 刊期:2005年第02期

    自德国哲学家乔纳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其《责任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把技术列入伦理学主题以来,各国学者围绕技术伦理学发表了不少论著,并围绕“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意义”展开了争论。(参见格鲁恩瓦尔德,第7—13页)这种争论的实质并不在于技术伦理学是否成立,而在于把人们引向了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更为深入的伦理学思考。

  • “柯尔施问题”的现象学解——兼与徐长福先生商讨

    作者:邓晓芒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最近读了徐长福先生发表于《哲学研究》今年第6期的《求解“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徐文),总的感觉是,徐文在探讨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和科学立场的关系上用了不少功夫,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仍有一些不清晰之处,因而其结论也不是十分可靠。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回应引出笔者的...

  •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哲学的现实基础——兼论关于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的方法论

    作者:叶险明 刊期:2005年第02期

    “哲学革命”和“哲学基础的转向”,是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虚拟问题探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组。这两个词组代表着这样一种研究倾向:把当前关于虚拟的哲学研究视为哲学主题时代转换的标志,其根据是:以往的哲学学说都是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内的哲学,而虚拟哲学是在非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内的哲学。对此笔者难以苟同。

  • 生产关系与交往

    作者:叶良茂; 吴英莲 刊期:2005年第02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第一部成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交往。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交往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引起了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但是,诸多研究却忽视了生产关系在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不能科学地把握交往的时代性质和趋势。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与交往的关系,明确生产关系在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 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主导意识

    作者:乔瑞金; 师文兵 刊期:2005年第02期

    20世纪后半叶,英国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许多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众多学派中,以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个学派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以下简称历史主义学派)形成和发展于二战以后,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包括莫里斯·多...

  • 阿多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作者:张亮 刊期:2005年第02期

    阿多诺1956年出版的《认识论的元批判:胡塞尔和现象学二律背反研究》(以下简称《元批判》)一书是现象学研究中的一部“另类经典”。国内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出发,开始对这一未被学界充分认识到其意义与价值的著作进行初步探索(参见赵海峰)。但是,对阿多诺的理论得失进行正确的然而却非历史的评判,其实并不能够真正继承这份当代遗产...

  • “中国哲学”与现代性

    作者:郑家栋 刊期:2005年第02期

    这里我们无意于讨论“现代性”概念的歧义性,也会适当地忽略“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划界。依据贝克(Ulrich Beck)的说法,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个传统确定性的世界正在衰竭”。而从另一方面说,此所谓“传统确定性”的衰竭也就是意味着世界失去了奠基于传统宗教与形而上学的稳定与和谐。

  • 他者的镜像: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

    作者:张汝伦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中国传统中本无“哲学”的概念。虽然日本哲学家西周在用“哲学”这两个汉字翻译philosophy时特意指出,它与东方固有的种种思想形态有别,但中国人却不太在意西周的这个声明,就像几乎将西方文化所有的主要成果都当作具有无可置疑的普遍性一样,很快就在中国展开了对哲学的研究。

  • 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

    作者:方旭东 刊期:2005年第02期

    晚近汉语学界开始关注中国解释学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流行于当代西方人文科学中的诠释学(Henneneutics)思潮的一个自觉回应。而考较中国解释学,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是:如何估价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本文认为,汉学与宋学各代表一种诠释路向:如果说前者是语学的、史学的,从而是实证的,那么后者则是哲学的,从而是理解的...

  •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

    作者:向世陵 刊期:2005年第02期

    “性”可以说是张载哲学最重要和含义最丰富的一个范畴。作为宋明理学气学派的创始人,张载对传统儒家疏于考量的“性与天道”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张载的性论,又是他哲学体系中最不易理解的一个部分。张岱年先生言:“张子的性论,最不易了解,因其合宇宙之性与人性为一。”(张岱年,第215页)这种合一是了解张载性论的一把钥匙,因为“合...

  • 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

    作者:罗传芳 刊期:2005年第02期

    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其理论框架和致思目的而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之一的儒家思想并无多大差别,它们似都可以用“道”、“德”两大命题来涵盖,都落实在修身与治国两大现实主题上。但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子不像儒家宗师孔子那样主要从现实人伦关系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这两大主题,而是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

  • 论南宋后期科场中的朱子学和永嘉学

    作者:王宇; 陈安金 刊期:2005年第02期

    日本学者市来津由彦认为,南宋道学运动的方向是向下、向基层、向着不同区域,从而辐射全国。因此作为一种整合的力量(formative power)调节南宋社会的运行,才是南宋道学运动的终极价值所在。通过朱熹及其门人的努力,道学向各个区域传播,地方知识分子(the local literati或者literati in the local areas)广泛接受道学,道学逐渐充当了调解个...

  • 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特征

    作者:柴文华; 周璇 刊期:2005年第02期

    胡适和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开创者,他们冲破了经学思维方式的限制,以西方哲学的构架为参照系统,运用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学术,分别于20世纪1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上下册的《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史》),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 文化守成与制度更新

    作者:唐逸 刊期:2005年第02期

    自从百余年前国家溃败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便受到严重的挑战,陷入文化的危机。危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所谓全盘西化派,囫囵吞咽了一些西方学说,便急不暇待地要“打倒孔家店”、“不读中国书”了;另一方面则是所谓文化保守派,同样囫囵吞咽了一些古书,便高喊尊孔读经、设立国教,不要或不顾现代制度了。时至今日...

  • 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概念及其扬弃

    作者:李志 刊期:2005年第02期

    “偶然的个人”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以此来表示“个人”发展的第二阶段。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类社会具体成员的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进程中,每一社会阶段上的个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存着,并且这些生存方式之间有着类似“承上启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