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作者:李景源 刊期:2004年第07期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在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标准起到了总的方法论作用。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生产力分析方法”。邓小平并未对生产力标准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作过评价,

  • 哲学主题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兼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

    作者:鲁品越 刊期:2004年第07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主题变迁总是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走向。

  • 马克思文明多样性思想的研究方法

    作者:方世南 刊期:2004年第07期

    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博大精深。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之所以超过了黑格尔等人而达到了科学的程度,是与正确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

  •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基础——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剖析

    作者:孔明安 刊期:2004年第07期

    自1985年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一书出版之后,西方学者就对这一左派思潮给予了诸多评价,赞同和批评之声纷至沓来。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比较滞后,一般将其归人“后现代主义”的名下,这样就极易导致对该流派的“简单”理解和评论。本文拟在确认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纲领的前提下,重点...

  •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成立20周年

    刊期:2004年第07期

  • 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知识社会学”

    作者:张耀南 刊期:2004年第07期

    是谁最早把西洋的知识社会学介绍到中国来的?据著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是当时燕京大学教授李安宅先生(1900-1985)及其老师张东荪先生(1886-1973)。李先生以《孟汉论知识社会学》为题,把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Ideology and Utopis:

  • 唯道论的创立

    作者:宫哲兵 刊期:2004年第07期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

  • “道通为一”新解

    作者:商戈令 刊期:2004年第07期

    《齐物论》中“道通为一”四字,注家大都将其与上文连读,仅作衍文处理,而对本句的独立性及其可能的特殊内涵缺乏进一步的解读,且对“道”、“通”和“一”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亦缺乏更深入的分析。鉴此,本文意在重新解读“道通为一”,以此发见“通”的哲学意义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

  • 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看列文森的儒学观

    作者:梁宗华 刊期:2004年第07期

    列文森(1920-1969)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从思想、政治、历史三个不同的视角层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学所培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尤其着力于揭示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由其所决定...

  • 论“气”

    作者:曾振宇 刊期:2004年第07期

    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感性的、现象的、经验的世界,另一个是非感性的、本质的、逻辑的世界。本体论是对逻辑世界的描述,它只存在于逻辑世界之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哲学形态一直表现为逻辑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两离性。由于西方哲学划分出经验和经验之外两大分离的领域,

  • “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对穆南珂先生“商榷”的商榷

    作者:郭齐勇; 龚建平 刊期:2004年第07期

    署名穆南珂的文章《儒家典籍的语境溯源及方法论意义》(见《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以下简称“穆文”),提出“历史地研究儒学”、“批判地对待儒学”的要求,即希望对儒学语境进行追溯和在方法上强调“批判”。原则上,这些观点本身并无新颖之处。而且,穆文引申不出上述观点,彼此并不相应。笔者对穆文中的一些论点,特别是其方法论,不敢苟...

  • 涵义与意谓——理解弗雷格

    作者:王路 刊期:2004年第07期

    达米特认为,弗雷格是语言哲学之父(参见Dummett,1993)。他的语言哲学就是他的意义理论,这一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关于涵义的理论,另一部分是关于所指(达米特所说的“所指”就是本文所说的“意谓”)的理论。其中,关于所指的理论是其关于涵义的理论的基础。

  • 在善与善之间: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

    作者:张国清 刊期:2004年第07期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伯林把它视为当代哲学的核心难题。这个难题表现为两个方面,

  • 关于对因果性一个教条的质疑

    作者:刘华杰 刊期:2004年第07期

    因果性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均非常重要,比如乔治·梅森大学物理系教授James Trefil在《科学素养》一文中列出17条科学中的核心思想,其中第一条就是因果性,认为是公众最应掌握的。而因果性中的“同因同果”的教条,通常看来更是无可争议,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规定,容不得反驳。

  • 论希腊理性与近性的若干差异及其缘由

    作者:卿文光 刊期:2004年第07期

    除开理性不能独立、只能充当神学婢女的中世纪哲学不算,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经历了希腊理性和近性这两大发展阶段。这两种理性固然有某种一致性,但更有显著差异,比如希腊理性没有把自然与精神充分区别开,没有意志概念,希腊人把理性视为神等。那么,这些差异该如何理解?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