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40/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研究、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近现代中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外国哲学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6
复合影响因子:1.32
总发文量:2433
总被引量:25643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7.3125
立即指数:0.0773
期刊他引率:0.9801
平均引文率:11.4091
  • “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

    作者:王锐生 刊期:2004年第02期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是一个崭新的提法。因此,需要弄清这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追问它的合法性。

  • 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

    作者:陈新夏 刊期:2004年第02期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揭示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确定人的发展作为唯物史观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在唯物史观框架中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以人的发展理念

  •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

    作者:王东; 刘军 刊期:2004年第02期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问题,涉及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和理论贡献的判断和评价,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较为流行的称谓是“人类学笔记”。笔者认为,“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歪曲和误读了晚年马克思的理论实质,我们应将之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

  • 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兼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批评

    作者:王晓升 刊期:2004年第02期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把它看作现代性的哲学还是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这不仅是一个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性质及其实践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具有后现代向

  • 哲学方法论视域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兼评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一些观点

    作者:王峰明; 牛变秀 刊期:2004年第02期

    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虽已告一段落,但长期以来困绕着理论界学术界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劳动价值论争论中,一些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质疑和否定,明显表现出对这一理论所应用的方法的误读和曲解。更为遗憾的是,一些着力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辩护的人,对马克思的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读和曲解。

  • 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

    作者:谢扬举 刊期:2004年第02期

    近百年来,在国内学术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即将庄子看成自由主义思想家,将庄子的“逍遥”等同于西方的“自由”。这种解释对近当代整个道家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至于时下阐释庄子思想的著作差不多没有人不使用“自由”的话语。本文拟分析中西比较哲学领域中这一非常典型的个案,以期正本清源。

  •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作者:程志华 刊期:2004年第02期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 也说“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答尹振环先生

    作者:黄克剑 刊期:2004年第02期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见《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以下简称“尹文”),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见《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断言老子

  • 中国现代哲学中的知识论研究

    作者:胡军 刊期:2004年第02期

    知识论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一个十分主要的内容。中国现代哲学的知识理论首先当然是由西方哲学引进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逐渐地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知识理论体系。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最早企图建构一个认

  • 胡塞尔的Eidos与柏拉图的idea

    作者:高秉江 刊期:2004年第02期

    当我们由传统哲学语境进入现象学语境时,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现象学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术语:“本质直观”、“本质经验”、“本质还原”等。本质如何能被直观?本质如何能作为经验?产生这种迷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对“本质”定义的差异。传统

  • 所见即所能见——从惠勒的实在图示看科学与认知模式的同构

    作者:田松 刊期:2004年第02期

    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是一位关注实在本性的物理学家,他继承了哥本哈根学派的传统,并把这一学派的思想推到了极致。在惠勒看来,物理学和哲学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他说:“我无法阻止自己去琢磨存在(existence)之谜。从我们称之为科

  • 作为先验论证的私人语言论证

    作者:黄敏 刊期:2004年第02期

    按公认的看法,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研究》第243节开始进入私人语言论证。(参见维特根斯坦,下引仅标节数)他所设想的私人语言不是那种用来自言自语的语言,也不是通常用来记录内心经验的语言,而是:“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指

  • 哲学的终结与伦理学的兴起

    作者:孟彦文 刊期:2004年第02期

    20世纪的哲学家们普遍断言哲学已经终结,但是哲学的终结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非常深刻地把它理解为哲学从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参见《海德格尔选集》,第1245页)。关键是我们必须领悟哲学所处的这一位置之所在:位置不是一个地点,而意味着一条道路;它显示的既是“终结”之路的如何,又是路之如何“起始”。

  •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兼论生态伦理的制度维度

    作者:王雨辰 刊期:2004年第02期

    生态伦理学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而产生于西方学术界的一门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应用伦理学科。对于应该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人人类中

  • 从马克思哲学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第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

    作者:胡大平; 张亮 刊期:2004年第02期

    2003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古城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