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摘

中外文摘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and World Periodical Digest

杂志简介:《中外文摘》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1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关注、人物、城市、风景、活法、成长、情网、家事、乱弹、感悟、笔谈、回眸、读史、海外、文化、读书笔记、深度阅读、自由谈、看天...

主管单位:中国期刊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期刊协会
国际刊号:1673-0895
国内刊号:11-5311/C
全年订价:¥ 306.00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9824
总被引量:84
H指数:3
  • 不如与雪鹗为邻

    作者:李庆桂 刊期:2014年第21期

    身体强壮的母雪雁和头脑聪慧的母黑雁,每年夏天都要飞往北极产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北极狐,狡猾的北极狐喜欢以新鲜的雁蛋做早餐,而一只母雁一年仅可以产5颗珍贵的雁蛋。雪雁体形庞大、群居生活,“嘎嘎嘎”,它们通常依靠强大的群体力量,击退北极狐的进攻。可是,北极狐并未被雁群的气势吓倒,它的优势很明显——行动迅速、身手敏...

  • 做功课

    作者:郑元绪 刊期:2014年第21期

    小时候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数一数二。这事儿当时美滋滋,长大后在人前却羞于开口。所有体面人士忆当年,都以不及格、逃学、作弊的事迹为自豪,有的还晒他们如何泡妞、打群架。后来人家发达了,都进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我不敢自命清高,潜心检讨自己,其实天性还是有点愚;当初考100分,不过是功课做得好。我写作业必须工整、清晰、有条...

  • 从儿童开始建立福利体系

    作者:薛涌 刊期:2014年第21期

    我的孩子在美国出生时,我们是一贫如洗的两个外国入。孩子医保一直到22岁,去医院政府派车,相当“豪华”,还给一大堆食物券保证营养。孩子吃不了,父母就跟着“蹭吃喝”。美国这方面还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

  • 如何向领导人约稿

    作者:钱昊平; 张金平 刊期:2014年第21期

    相较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它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自创刊以来,它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作者队伍中,领导干部云集,刊发的文章若以篇目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文章要占到总量的40%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约占总量的5%。

  • 世界正变得单调

    作者:茨威格 刊期:2014年第21期

    近几十年来,风俗习惯严重地趋于单调。明显不过的就是跳舞。二三十年前,跳舞还只是个别民族的事,还只是个人爱好。维也纳跳华尔兹,匈牙利跳恰尔达什,西班牙跳波莱罗:都按种种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显而易见,这都是艺术家的天才和民族精神凝合成的。可如今,从开普敦到斯德哥尔摩,千千万万的人都跳同一种舞,用同样毫无特色的五六首曲...

  • 阿里的大数据

    作者:李辉 刊期:2014年第21期

    阿里巴巴集团股票,于美国时间9月19日正式挂牌纽交所。首日收盘,市值23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葡萄牙全国GDP(2013年,2200亿美元)。

  • 你被微信套住了吗?

    作者:佚名 刊期:2014年第21期

    全国微民,已达四亿,基本就是都市人的全部。全国微民,每四分钟低一下头,看微信。每天早晨,人类从微信中醒来,不刷牙、不洗脸、不下床、不嘿咻……第一件事,用各种各样的安卓、IOS、PHONE、PAD、三星、HTC、联想、OPPO……奔向同一个APP:微信。

  • 德国公社:现实乌托邦

    作者:霍尔格尔·弗罗利希; 吴斯 刊期:2014年第21期

    以共享为原则的公社 西蒙娜没有银行账号,却有两台洗衣机、7辆小汽车和十几辆自行车。她和其他83位居民一起生活在一个面积1万平米的大院子中。这里是德国最古老的黑森州卡塞尔“下考丰根”公社,已经有28年历史。公社由63个成人和21个孩子组成,被认为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生动实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同,公社居民之间不会以姓称呼以示尊...

  • 一样一句话

    作者:亦舒 刊期:2014年第21期

    说话真有好听难听之别。 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说“你听不听得见”,而讲“我语气是否清晰”,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一样一句话,负面说法是“他妒忌我”,正面讲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

  • 伟大的小孩

    作者:李静 刊期:2014年第21期

    2014年6月6日,广州的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仿佛在送别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开。就在此时,一条标题为“致敬,伟大的小孩”的微博,正在网上被疯狂地转发着。这个“伟大的小孩”就是年仅11岁的梁耀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生命的升华。

  • 守护“熊猫血”

    作者:胡英华 刊期:2014年第21期

    “需要多少血?”小龙一边打电话,一边接待眼前的顾客,“矿泉水5块钱。”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话题,一个令人疑惑的人物。小龙,北京一个公园小卖铺店主,偶尔兼职做拓展训练教练,普通得随时可以消失在人群之中。很少有人知道,他创立了一个“以血为盟”的民间组织,守护着一种稀有的血型。

  •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作者:刘瑜 刊期:2014年第21期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那天我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

  • 台湾的主人

    作者:李承鹏 刊期:2014年第21期

    我到了台湾,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我两眼放光,因为又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每天傍晚七点左右,我住的小酒店旁边那个巷口,会准时拥出不少男女,拎着样式相近的袋子站在路边,秩序井然、蔚成建制,仿佛在等待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等我吃完便当返回街口,人们退潮般忽又不见了,训练有素,每天如此。我一度在“快闪行动”和“传销组织”中做着大...

  • 张爱玲人到中年的“鞋子悲剧”

    作者:王文静 刊期:2014年第21期

    早年我读张爱玲,感觉张爱玲和她的文字,就是一朵海上花,字近人远。中年以后,对文字更有通感,也因为生活,我突然就读懂了张爱玲。特别是她中年后的文字,我觉得更如她的生活:灰头土脸,落魄无助。小说中人物的奋力挣扎和寂寞无助,其实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最真实的张爱玲。

  •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少林寺

    作者:沈佳音 刊期:2014年第21期

    20多年前,美国人马修·波利曾通过中间人向现任少林方丈释永信献上红包,成为其弟子。他在少林寺待了两年,不仅见识了轻功、铁裆功,还学会了划拳陪酒,见证了1990年代初期少林名利场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