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外建筑论文

中外建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23

中外建筑论文

中外建筑论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理论;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将自己的建筑理念总结为“两观三性”。“两观”即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何镜堂院士创造性地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两观三性”

在“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中,整体观就是设计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地域性是说建筑要跟当地的环境、气候和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文化性是指建筑不仅要满足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还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时代性是指建筑既要跟上这个时代的精神,还要与这个时代的材料、技术相适应。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两观三性”中的整体观

整体性被认为是建筑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现代建筑学认为: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形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无论在任何一个组织层次上,结构与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内部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的结构与和功能的整体性。同时,建筑空间结构的所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每个元素仅仅由于它的场所位置及与周围元素的相邻关系,而被环境整体有意义地接受。改变一个元素常常意味着以某种方式改变整体。所以建筑应该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考虑。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外部要素包括城市规划、街道、气候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然而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所包含的外部要素。因此,外部要素和环境也是建筑设计整体性要注意的内容。

当今建筑设计整体观还体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也就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建筑的创作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整体过程。

建筑设计整体观的体现——何镜堂的作品分析

何镜堂的“两观三性”概括阐述了建筑的精神内涵。此种建筑思想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特别是作为最基本特征的整体观。何镜堂的所有作品中最多的应该是校园规划了。武汉大学校园文科区的规划设计就是一个注重建筑设计整体观的很好例子。

武汉大学文科区建筑群用地东、北两面紧邻东湖风景区,西、南两侧紧靠珞珈山主体。文科区的建筑群风格秉承了武大整体校园风格,古典细部同现代手法相结合。建筑外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并以灰蓝色屋顶加以统一。建筑入口关键部位运用壁柱线脚等传统形式加以强调。建筑材料与颜色也同校园已有建筑取得相似。同时,建筑群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取得了较好的和谐与共生。新建筑延续了老建筑的风格又不失个性,成为武大又一风景线(如图1所示)。

图1 武汉大学老建筑(上)和文科区建筑(下) 图片来源:自摄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是何镜堂的另一代表作。中国馆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中屋架与斗拱造型的抽象提炼,运用现代构成手法生成一个层层悬挑的立体造型体系。何镜堂在发扬建筑的民族性时,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结构,而且综合考虑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包括景观设计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意境。

观点比较

何镜堂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使用和精神的结合。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城市相融,布局和风格服从城市整体机理和空间形态,为城市添光彩;建筑应当融于自然环境,反映气候特色,布局应该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山水相融;建筑应该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延伸地域人文地理信息。

同样,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也认为建筑与地域环境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认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也就是说地区应该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予以考虑。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的、智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齐康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其建筑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在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结论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加快,建筑越来越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让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筑理论是指导和监督建筑业的一个理论系统,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更新的。建筑理论是建筑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建筑理论是建筑的灵魂。没有理论的支撑,建筑就无法进行。何镜堂创造性的发扬了岭南建筑学派的“现实主义学术传统”,提出了“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为当代中国建筑的“中国性”的创造探索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8):3-4.

[2]陈忆军.登上建筑的圣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J]. 中外建筑,2008,(9):52-59.

[3]李海潮.两观三性——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的建筑观[J]. 美与时代,2010,7:32-35.

中外建筑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中外建筑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

[1] [2] 

、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中外建筑论文第4篇

就建筑领域而言,建筑文化的日益丰富及其品位的不断提高,对建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建筑师要奉献建筑创作“精品”,而高文化品位的建筑创作必来自于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如何培养和造就这样的建筑师自然成为建筑学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取决于建筑学教育和建筑科学的更新,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在建筑学科中突出建筑文化的再教育,以“建筑文化”为基本内容来提高建筑师综合文化的素质和修养,而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整合恰好有益于此。

1国内建筑学教育现状剖析

1.1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建筑学专业基本设置在理工科院校,而其专业特点是具有艺术类性质并包含文科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较大,特别是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只停留在实用技能的学习,导致学生只注重方案设计、表现图绘制,而忽视建筑文化的研究与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在对建筑历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不深刻;建筑方案设计因没有深刻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经不起推敲。

1.2教师授课方面的问题

讲授建筑历史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讲授课程时教师还应触类旁通。讲授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建筑内容,首先应该对其所处时代、地区、自然条件、历史沿革、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加以叙述,这些与建筑有关的客观环境背景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最终结果。建筑历史涉及古今中外多方面的内容,反映在教学过程上表现为单一教师不能精通全部内容,需要各门课程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共同努力使课程内容相互联系、融会贯通;需要建筑设计老师有丰富的中外建筑历史知识和建筑文化知识。

1.3教学条件方面的问题

深入了解建筑历史光靠书本的内容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作到尊重历史、尊重史实,所以教学中需要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建筑设计课中需要列举古今中外建筑,由于现有图书、图片资料、实物教具奇缺,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师授课单调乏味,学生学习时感到内容空洞、难于理解。

2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①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创作的共性思考方法和设计原则。以了解建筑历史、设计基本原理为主要目的,对建筑思潮、流派、共性设计原则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真正理解“理论源于社会、源于生活”这一真谛,掌握建筑创作的共性思考方法和设计原则。②通过积累建筑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观察、分析建筑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师的基本素质。③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清晰、准确的感性认识。

3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①一年级“建筑初步”中辟有“中国建筑的过去与现在”及中外建筑史基本内容专门章节,教学中的建筑空间构成中引入“中国建筑空间构成”。②二年级在“建筑设计”课程中设置“传统建筑形态”课程设计,强调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和认识古典建筑的造型语汇。③三年级开设系统的“中、外建筑史”等建筑史课程并进行古建筑考察与测绘实习。④四年级建筑设计是“一体化”整合的,集中体现为以“历史、文化、生态、技术”等为主题。⑤五年级建筑设计以讲座的方式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使学生融汇贯通,最终建构有自身文化精神的中国建筑理论框架,在创作中走出自己的路子。

4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实施的效果

4.1在课程安排中增加一定数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建筑测绘、模型制作等。学生在理性认识建筑内容的同时,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所学的知识,使理论内容具体化,了解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构件搭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完成建筑设计从而达到了整合目的。

4.2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建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筑理论观点的建立,并加深了对建筑历史理论体系的认识。

4.3教师在设计课上,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外,还根据设计的内容讲授相应的建筑理论知识。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建筑来源于生活,每一种建筑都有着它起源、发展的历史和一定的文化内涵,也有许多关于建筑里生活着的人的故事。这样,设计能力与历史修养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了统一与融合。

4.4开设实验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建筑,制作一些复原模型,加深了对知名建筑的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中外建筑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建设,是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一种生存本能技巧,从古代人开凿窑洞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建筑工程的建设,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随着这些先进施工技术及材料的应用,使得当前建筑的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从古代的窑洞到现代城市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无一不是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心血。因此,本文从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出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技巧,与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

1.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在进行现代建筑时,必须遵循建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建筑的整体性原则,就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1.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1.3有序性设计原则

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关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2.1理论创新应该借鉴广泛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以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那么如何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呢,这就需要建筑师,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大胆运用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积极的利用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日子里,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发展,争取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2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理论研究探索

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美国科学家T・库恩在其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中指出,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对于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的水平。

2.3加强“本土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大国,地大物博,有利于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风采,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想

3.1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艺术。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创造和革新,应该完全地放开心态来博览古今,吸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而创作出具备高度艺术水准的新品质建筑,体现建筑艺术的新观念,以及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的高水平。

3.2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是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的集合,它不是孤立的。它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以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不仅表现在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身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3.3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建筑设计更强调以“人”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3.4高技术高情感化

最近,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建筑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两者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建设时,人们通过将体力和智慧的合理搭配运用,从而将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用建筑形式呈现出来,于是,就有了当前社会中形态各异的建筑物。而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新要求,现代建筑的设计还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发展创新,从而,才能够使得现代建筑能够长足发展。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质量,在进行设计时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建筑的艺术性,以及表现力,从而偏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也不能只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建筑的外在形态。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设计。通过本文,对现代设计的技巧与创新发展的详细论述,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的理念,必定会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曹丽新.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

中外建筑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中外建筑论文第7篇

关键词:形式语言;建筑设计语言;词汇特征

近年来,我国形式语言理论的发展速度迅猛,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人们常常将设计师的设计作品经过形式语言理论的分析抽象成设计语言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例如将古希腊古罗马式样进行整理概括成为装饰词汇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形成了欧式古典室内设计风格。而本文以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和思想为载体,试图探究新时期的建筑形式语言的发展与衍变,从而分析得出安藤忠雄的建筑语言词汇特征,反映出形式语言理论的现代主义特征和的时代性诉求。

一、形式语言概述

所谓形式语言的概念,众多的学者都对其作出了不尽相同的释义。卢景同认为:“形式语言是为了特定应用而认为设计的语言,是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1]“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是设计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2]而尼跃红则把形式语言的构建理解为“依靠图像思维(具有不同类型、含义的图像)进行逻辑推演的过程,也是运用这些语言来传达设计理念的过程。”[3]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形式语言是利用符号或者图形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描述并表达作者的情感方向,尤其运用到建筑设计领域,利用空间构造、形态、色彩、光影、质感与装饰等艺术词汇,将设计对象所包含的情感与理念进行符号化和图形化,变得更为直观与形象。

二、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分析理论

(一)建筑设计与形式语言的转化

建筑设计与符号学理论密不可分。卢景同认为:“设计在古代的本意是画记号,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使之得以被认知的依据或媒介。”[4]建筑设计与符号学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方面,符号学理论中皮尔士的“三元一体模型”(如图3.1-1)诠释了符号用于表现或代表另外事物的东西,被建筑设计沿用,表达建筑设计的深层理念。在哲学方面,而符号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作为认识对象认识设计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使得符号作为语义学名词对建筑师的建筑哲学具有指导作用。通常来说,我们将建筑设计元素通过符号的加工与整合,形成建筑的形式语言,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综上所述,符号是建筑设计与形式语言相互转化的桥梁与纽带,建筑设计者通过符号的运用来表达其建筑设计形式语言的内在信息。而使用者通过符号的解读来理解和分析设计建筑作品的内在思想与理念(如图3.1-2)。

(二)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探索

利用形式语言理论来对建筑形式进行探究,早在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已有所涉及。而第一批在符号学与建筑之间建立连接的著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文丘里曾指出“以建筑为对象的符号学研究这一路径”[5]。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形式语言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开始由功能性表现转向语义学的表现。胡飞认为“建筑不仅提供了作为机能的骨架,它更实际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6]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在建筑中的参与活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各事物在被感知的过程中都有其意义,因为它所参与的活动本身便又牵连了另一串彼此相连的客体层次。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将生活形式颇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体象征表现出来,因而建筑语义学探讨更多的是建筑形式上的深层含义。所谓建筑设计深层意义是产生于各种建筑外在性因素中(建筑外因包括文化、哲学、宗教、审美、价值观等),产生的意义建立在广泛的文化基础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性态度。使形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为一些可以认知的形象,借此熟知的形象去寻找新的意义,令参观建筑的人们根据这些语言及意义与整个民族或者地域文化有所联系。

三、安藤忠雄建筑设计语言的词汇特征

(一)建筑符号

安藤忠雄的建筑符号与词汇特征受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影响最多,后汲取了赖特、阿尔托、巴拉甘的建筑符号与词汇,并在伊萨姆•诺古奇的引导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符号词汇语言,特征如下:1.大量采用象征性符号。他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清水混凝土的建筑符号带给人们的是纯粹与厚重的感受,同时象征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细腻与庄重,他的建筑语言并非国际主义那种只是借用现代主义的“外壳”的形式主义实质带给人们冰冷与单调的观感。回顾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建筑符号的发展衍变。从1976年的设计作品“住吉的长屋”(如图4.1-1),这是安藤忠雄的建筑符号运用的开端,奠定了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再到越野的房子(如图4.1-2)与六甲山集合住宅丰富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符号,而之后的安藤忠雄摆脱了住宅的建筑功能,设计了宗教题材的教堂建筑,将建筑符号与自然和谐统一,使人趋向安静、纯净、澄澈的心境。2.建筑符号的巧妙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因为在建筑内外的角度变化,而且是在于安藤忠雄的巧妙设计使他的建筑符号赋予了多重属性。例如1988年安藤忠雄设计的水之教堂(如图4.1-3),若是将建筑外的十字架理解为装饰性词汇,那它确实具有室外的装饰意义,满足了游览或者是婚典时的拍照纪念意义;若是将十字架作为功能性词汇,它相当于建筑的一个特殊结构移到室外,将建筑与室外的水、光、风等自然要素衔接,将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联系在一起,使室内外区域不再孤立,此时的十字架又有了功能性属性;若是将水之教堂与光之教堂联系在一起,水之教堂室外的十字架恰似光之教堂的建筑外面缺失的十字架造型,此时的十字架又转化成概念性符号,在建筑之间形成了图与底的关系。如此巧妙的设计,令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即使采用的是简洁的建筑符号,建筑的符号形式也会变得丰富多样。

(二)建筑的语法特征

安藤忠雄在建筑设计上形式语言的语法构造,与他的早年经历与建筑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安藤忠雄年少游学欧洲自学建筑,欧洲宗教建筑追求永恒、纯粹神圣的建筑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思想。因此安藤忠雄的语法特征主要包含两方面:1.运用减法表达建筑的永恒性。在建筑空间内部安藤忠雄为了是空间更纯粹和简洁,将天花板和墙面以减法的语法结构都采用以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符号表现特征,使天花与墙面的界限变得模糊,整个空间浑然一体(如图4.2-1)。在建筑结构方面,他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的干扰,采用减法的语法结构将墙设计成与柱子等厚,不需要柱子进行支撑。因此空间内极少有柱子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如图4.2-2)。在建筑外观的方面,安藤忠雄继承了“形式追随功能”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不刻意设计建筑外观,而是根据减法的语法结构将建筑内部由内向外生成建筑外观(如图4.2-3)。因此,我们说安藤忠雄建筑的是运用减法的基本语法结构,追求永恒性的建筑哲学思想。2.运用组合法表达建筑的诗意性。安藤忠雄所追求的建筑空间内部与西方不同,他寻求现实空间巧妙创造虚拟空间的效果。安藤忠雄的建筑带有独特的诗意和韵味,这种建筑感官深度是他通过间接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的建筑语法结构表现出来的。在城市大环境中,安藤忠雄的建筑常常以独立、个性化的姿态出现,但是进入建筑内部则以开敞的中庭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内部的庭院也成为整个建筑的采光口,对于此类空间的设计上,安藤忠雄采用了组合的建筑语法结构,采用了天井式与自然式的方式,利用清水混凝土墙进行围合和空间划分,使阳光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形成了具有诗意性的空间感受(如图4.2-4)。因此在建筑的语法结构方面,安藤忠雄运用了组合的语法结构来营造具有诗意性的建筑空间。

文章谨以形式语言为理论基础浅析安藤忠雄建筑语言词汇特征,我们能够从他的建筑语言的词汇中解读出他所要表达深层设计理念。而对于建筑语言的审美价值问题等,在今后的探索与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但是希望设计者们能够继续发展与探索现代设计的词汇语言,不断丰富词汇语言的深刻内涵,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设计作品。

作者:傅昊 张书鸿 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卢景同.形式语言设计符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10

[2]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

[3]熊明.建筑美学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27

[4]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8-198

中外建筑论文第8篇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建筑风格;内在关联统一;人性化

引言

室内装饰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室内装饰设计离不开建筑的整体格调,因此,研究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对室内装饰设计进行正确的解读,才能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进行室内的装饰设计,下面将结合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和传统建筑的风格设计及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形成要素的进行分析研究。

一、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解析

设计师或设计从业人员要想研究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明确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系,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互相包容,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前行,下面让我们系统的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历程。

(一)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简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室内装饰设计在很早就出现了,早期的岩洞壁画和穴居壁画都可以算是早期人们对室内的装饰设计,只是那时候人们的还没有意识到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系。室内装饰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环境的美化和艺术装饰,最终达到人们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二)传统建筑设计风格

一座杰出的成功的建筑,一定离不开室内室外设计的统一和谐 。我们的先人为了避免猛兽和毒虫的侵扰,开始寻找避难的场所,从自然山洞,动物巢穴到树上的木屋的搭建到后期的石头房屋的堆砌,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建筑过程,在建筑的过程中根据用途,功能和实际需要的不同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三)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形成要素

人们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的时候会要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建筑中可以躲避怪兽,但是单单看着四面墙壁人们开始厌烦,探寻如何对室内进行装饰,为了让人看起来印象更加深刻,人们开始寻求建筑外部装饰风格与建筑内部装饰风格的统一,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

二、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差异与统一

在建筑学中将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他们随同属于建筑的范围,但是二者确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可以说建筑设计中包含着室内设计,而室内装饰设计又是建筑设计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设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统一。

(一)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差异研究

一个美丽的室内装饰设计离不开一个好的建筑作为载体,而一个好的建筑物内部必然要进行美化与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既不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不是室内装饰设计,二者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室内装饰设计脱离了建筑就是无水之鱼,无木之火,建筑风格设计是建立在室内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的基础上而存在的。

(二)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研究

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上认为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系就像鱼跟水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辅相成,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设计只有在不断变化中需求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大楼幢幢,促进了装修行业的发展,但问题要比发展多的多,建筑商忽视建筑的质量,单纯的过分进行装饰,室内装饰设计的材料不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甲醛等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联显得尤为及时。

(三)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内在联系

室内装饰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格设计的基础,而建筑风格设计又是室内装饰艺术设计的前提,室内装饰设计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环境提供给室内设计师进行工作,而一个没有经过装饰设计的建筑物只能是一堆混泥土垃圾而已,只有美学的设计才能赋予混泥土建筑物活的文化和审美内涵。

三、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中的人性化设计之道

无论是室内装饰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漂亮的建筑物没有人欣赏也不能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而相反一个建筑物只重视装饰而忽略实用也只能是废纸一堆。质量是一个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中的技术要不装饰设计更加重要,但是建筑质量的同时更多的要有生活质量,实现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人性化设计之道。

(一)视觉上的人性化之道

在室内装饰设计的过程中,美丽的装饰图案和艺术作品往往是人们的首选,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室内切记颜色过多,给人以眼花缭乱没有重点,看着头晕目眩之感,在选用色彩是要以单色,纯色和淡雅色调为主进行装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性化设计之道,建筑的设计风格视觉上主要是对于霓虹灯和反光玻璃的掌握,不要造成建筑物视觉污染,设计的初衷就是符合人们的视觉特点。

(二)心理上的人性化之道

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物质生活的满足属于生理需求,而精神文化和精神目标的满足则属于心理的需求,除了视觉上的人性化设计之道外,心理上的人性化更加重要,无论是室内装饰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必须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建筑的外观不能设计的过分另类,除非是具有特殊行业性质和行业特色的建筑物之外,设计心理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化上的人性化之道

我国的建筑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体现,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各朝代的标志性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设计特色,所以在进行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和建筑风格设计是要从人们的文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文化艺术上的人性化设计之道。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民族性和文化性越加被重视,建筑风格的民族话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茫昧的模仿他人的设计而忽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文化系统化的融入到室内装饰设计和建筑风格之中,实现文化上的人性化设计之道。

四、结束

在建筑工程项目此起彼伏发展的今天,装修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飞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建筑质量,环保和人性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行之有效办法。作为从事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从业人员而言,掌握室内装饰设计与建筑风格的关联是十分必要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想要做好就必须进行充分的积累,只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设计出好的建筑,为建筑进行人性化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希望本文的几点拙论可以为研究相关理论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