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6 08:52:55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1篇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初中美育;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小学至大学审美教学的整个过程,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有两大作用:一、提高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修养。但一直以来,美术教学把传授基本技能作为主要任务,欣赏课却被忽视。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后反应淡漠,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感受到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长此以往,美术欣赏课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实现不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那么,美术教师应该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实现美育目的?

一、情境式教学

美术欣赏课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用有关的故事、音乐、视频针对美术现象、美术家、美术作品创设情境,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让美术与文字、影像、音乐、语言等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将听觉与视觉融入美术欣赏中,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深化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让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的艰苦,我播放相关音乐及旁白时,还让几位同学来到讲台分别摹仿王式廓的作品《血衣》中举着血衣的妇女的不同姿态,让其他同学观察不同的姿态对比体会不同的人物心理状态。这一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改变了以往沉闷的教学,学生也体会到了作者创作《血衣》的辛苦,明白了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的涵义,提高了欣赏效果。

二、比较式教学

比较式教学就是把相关的美术作品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欣赏,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被欣赏的作品。我们只有把表现内容相同处理方式不同的美术作品、同一作者题材相关阶段不同的美术作品、题材相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美术作品、流派不同题材相同的美术作品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比较欣赏,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自美术作品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一课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两幅不同构图的《青蛙》,让学生理解作品构图对表现内容(意境)的作用,而在“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这一课中,幻灯片同时出示毕加索的《亲吻婴儿》和珂勒惠支的《面包》以及达・芬奇的《圣母子》和伦勃朗的《浪子归来》这些同是表现亲情的作品,让学生自主赏析体会不同绘画形式、不同构图、不同的人物造型所表达出的不同的作品意蕴,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相同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的欣赏感受。比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不同的优秀美术作品,将平时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清晰的理性认识层面,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

三、实践性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都是美术家根据自身时代的审美理想结合各自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精心创作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通常是民族精神、社会、时代的写照,除了通过外在形式揭示某个特定的主题外,还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在“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一课中,我与学生一起赏析了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和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作业:你用绘画形式怎样来表现《深山藏古寺》的情趣和意境。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幅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生活情趣和高雅品位以及精湛技艺这一涵义。

四、综合性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门学科知识也渗透其中。综合性教学就是加强其他学科与美术的联系,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美术学科的各领域(或门类)。主题性的美术表现或有综合材料,将资源重组综合运用,如鉴赏与设计综合,设计与绘画综合。(2)美术与其他学科综合:美术学科不仅与古汉语、历史、地理、文学彼此渗透,还与宗教、政治、哲学互相联系,甚至与外语互相沟通。例如古代中国画,融合“诗书画印”在一起,就颇具民族特色,如一扇窗口折射出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我们介绍作品外延的综合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宽,更立体地认识美术作品。(3)美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综合策划。为了创造出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老师需要把课内外活动、校内外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在教学“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欣赏我校的建筑艺术,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校园,让他们分析、评论我们校园的布局和建筑特色。当这些熟悉的建筑物变成审美对象时学生异常兴奋,兴趣大涨,分析得头头是道,评论得有条有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初中美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品位和全面素质,我们开展美术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和学生自身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和审美趣味。为了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效益,实现初中美育的目的,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智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教学;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不仅仅是融合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更是一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审视、创造、表达的过程。艺术个性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对艺术的个人追求与梦想,它是美术作品的核心, 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艺术个性可以通过他们所接触到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艺术灵感高超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得到,绝不可能从业已僵化的课堂教学开始,如何指导学生从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练好艺术基本功、打好“个性”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现状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美术作品、实现审美的过程,是在学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对已经构思物化的意向进行深入感知、主动体验、创新创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充分为学生提供艺术作品选择与思考的空间,进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水平,帮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主要包括欣赏体验方式的个性化和创作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在这个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美术作品的表现张力,追求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形与色,在艺术技巧上停留大量教学实践,程序化地引导学生摹仿范本作品,缺乏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得课堂形式出现重形式(摹仿)轻内容(艺术个性)的稳定性趋势,使得学生的作品风格接近、机械刻板,缺乏艺术品位和创造性,表现出艺术个性的浅薄性和不稳定性。另一种表现为,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和当代美术作品时代精神的双重影响下,教师过分强调欣赏作品的物象,以理性化、客观化的思维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学生潜在的艺术思维和想象空间受到压缩制约,同时这种课堂内容的相对确定性也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审美直觉和艺术个性的一般法则。不可否认的是,美术欣赏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地位、教学设备、学校生源等方面相对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艺术个性的必要性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

“艺术创作就像科学发现一样,需不断地发掘新的创造性潜力。这种潜力包括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文献、创造性技法、创造性媒介,同时要研究传统艺术中的创造经验、技法与材料等。”①美术发展史的背后推动力量是弘扬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个性张扬和执着创作追求,才使得艺术作品伟大存在于史册,才使得美术欣赏这门课程足够充实完整。艺术家成就高低与是否具有艺术个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具有艺术个性,也已成为衡量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作品所凝练的艺术思想、审美艺术、创造性思维构成艺术家作品中散发的独特艺术个性。透过美术作品可以表达出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生活情趣、学识天赋以及绘画造型、色彩把控、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内涵,这些均是艺术个性的表现。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艺术个性的意义

艺术个性体现在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中,美术作品的多样性为培养艺术个性提供了沃土,在美术欣赏教学角度能够挖掘艺术个性、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环境对与自身生活体验从艺术构思、艺术表达、审美认识等方面进行的创造,都是艺术家个体体验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产物。”②一方面,欣赏美术作品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艺术是从大量的表象中以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提取素材,最终塑造出具体可见的美术作品。教师通过感性的认知深化,由美术语言想课堂语言进行转化,在美术欣赏教学这一过程中,艺术化思维方式的本质无疑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作品表达的艺术个性越突出,学生感受到的艺术冲击力也越强,能够学习到的艺术个性也越多样化。另一方面,时展的总趋势带来美术作品的多样性,艺术个性也在时展中沉淀。现代科学为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硬件方面的便利因素,而组织化、标准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方式削弱了学生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意识到艺术个性培养对艺术作品生产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具有培养艺术个性的教学理念。这样,美术欣赏教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作多样化艺术作品的基石,让美术作品融合独一无二的民族意识和个人风格,透过艺术作品展现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为美术作品创作注入恒久的生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艺术个性培养的路径

美术欣赏的内涵已经逐步外延到如何以欣赏视觉艺术的形式表达广泛形象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创作性质的学科,其学科的创作性质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在它的创作中要求一切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智慧、技巧为基岩,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质量评价系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

(一)丰富美术欣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拓展,完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

美术欣赏课程中普遍存在解读美术理论和拓展美术实践这两个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作品进行解读,以美术理论背景进行扩展引申,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还应该重点在对如何拓展思维、丰富创作时间、完善教学内容、突破艺术表现类型等方面着手。美术欣赏教学在引入美术理论时,最重要的是,不能将主流的、传统的美术观念控制学生的艺术思维,而要在课堂欣赏教学中将美术理论修养水平和艺术创新能力区别开来,在欣赏中完善补充各派别的美术理论,鼓励学生学习借鉴现代艺术,尊重学生的想象和探索,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术欣赏理论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欣赏课程的美术实践时,需要脱离美术理论的局限性,突破美术理论的特定要求,以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打动学生,使得学生在创作实践因自我兴趣产生情感真实共鸣,提高美术实践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从材料、创作技法、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改善美术欣赏课程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思考艺术传统的延续性和可行性,综合探索运用“写实、象征、形式技巧、主观表现、主体构成等五种类型的表现倾向”③。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重点列出美术欣赏所给学生带来的、以及其他事物无法提供的审美价值,保持学生课堂状态精神愉悦,通过美术作品“艺术地”把握课堂世界――学生在审美享受的基础上已经逐步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培养艺术个性的角度与方式就是在美术欣赏课堂中潜移默化得到的。

(二)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美术欣赏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遵循艺术欣赏的基本流程,应多以对话式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营造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中感受、体验、欣赏到美术作品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其一,从艺术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美术的艺术思维表现为对艺术形象有较为优秀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解读、临摹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作品,帮助学生拓展艺术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艺术悟性,将直觉思维能力和完全自我的主观意识充分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艺术个性培养的过程。其二,从心理特征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探索创新,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中鼓励学生自信的个性表现,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合理引导学生天然的激情和张力,挖掘学生自我发展艺术个性的潜力。其三,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充分利用美术院校下乡写生、文化考察、社会采风、举办画展、书画展卖等富有美术院校特色的活动作为社会实践体验性课程” ④,使美术欣赏课教学从被动灌输过程变成自我理解过程,甚至可以使其为其他艺术门类提供艺术个性培养的手段。

(三)协调艺术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价值判断,学生一般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这与美术作品的质量、技巧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程度关系往往不大。学生的价值偏向和思维方式影响了评价课堂质量标准的稳定性,这种艺术感受常常比作品更值得教师进行研究。因而,协调艺术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进而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很有意义。第一,厘清课堂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综合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方向、中观层面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微观层面的学生主体这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标准,特别需要注重的是系统应以学生为本,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二是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三是清晰明确的艺术语言;四是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⑤第二,对评价的工具方法进行设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课堂欣赏的全过程,选择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如撰写论文、学术论坛、行为观察报告、小组辩论等,将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三,收集并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艺术个性培养的结果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包括课堂中的优势环节,也应涵盖被认为是教师教学不足的领域。根据这些不同层面的信息,清晰描绘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堂的教学方式,明确美术欣赏教学的改进要点,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艺术个性。

基于以上认识,美术欣赏教学中忽略艺术个性价值的相关问题,影响了学生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唯有重视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改革构建美术欣赏教学的路径,才能启发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学科的三套车――在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

[2]吴波.浅谈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3]黄平.油画创作教学中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钱舒.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浅见[J].新美术,2013(5).

注解

①曹意强.艺术学科的三套车――在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

②吴波.浅谈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③黄平.油画创作教学中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4篇

一、充分激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自主性,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中的教学气氛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一个整体的环境氛围基调。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也需要融入到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从而获得美好的欣赏体验。学生经常会凭自己的直觉进行艺术欣赏,从主观审美情趣出发,容易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用过于局限性的眼光去进行作品的评论。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主观感受的同时,教师也要是上学生,从全局性的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并且做出适当的点评。例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前,教师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足够准备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欣赏前对作品获得基本的认识。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获得作品的第一印象,依次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在最后环节,教师再启发学生认真的观察美术作品本身,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发言。

二、组织开展一些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欣赏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领悟式学习

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的美术欣赏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自的体验过程中,更全方位的去感触美术作品本身。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要趋于统一,很多时候也可能在矛盾之中,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样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深化理解,让他们的审美意识获得强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纪实的评论,用他们所掌握的美术欣赏的审美标准和结合自己的文化功底进行评论。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情感出发,从直觉感受出发,发表自己的真实感触。学生的创造活动,并不能够凭空的产生,正是在进行大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活动中他们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拓展学生的美术欣赏视野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内外,学生的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拓展,这样他们接触的作品多了,在欣赏和评论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角度进行审美和点评。在让学生接触大量作品的途径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借助互联网来实现这一目标,当然,互联网上的视频和图片总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既视感。所以,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当地的一些现实的美术展览活动。让学生真切的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从中得到更多真切的感受。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情感这一途径经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看到一幅作品,学生经常会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的时候,这些情绪的产生,无法用理论和语言去解释。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因为很多时候,这正好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底蕴。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视角,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等几方面。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十几年间“欣赏・评述”教学得到很大发展,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美术教学,发现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学往往形成了模式:介绍作品的作者生平轶事,讲述作品内容及其背景,分析作品的形式,色彩等等。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更不管学生的欣赏个性,这样的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一人讲众人听,缺少了互动,也不给学生“评述”的机会,学生是否真能感受到作品的美感,是否真的看明白我们老师无从得知。学生参与不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对欣赏课的学习失去兴趣是必然的。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理念新,实施难,易成模式化。如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但是却疏于及时必要的学习引导,造成了盲目过度自主的学习状况,课堂看似热闹,实际教学效果有很大水分。笔者认为教师觉得美术欣赏课难度大原因有二:

第一,每个欣赏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涉及内容非常多,知识必须储备充分,备课讲课才能游刃有余。如美术作品分析一般要涉及创作时代及社会背景、艺术家、作品形式语言、作品艺术风格等等,涉及到艺术概论、美术史、绘画形式语言等知识层面,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教师上课会觉得底气不足。

第二,新课程理念在各种培训中已很熟知。但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是朝夕之功。欣赏教学基本上成为以教师的侃侃而谈为主,而给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的时间有限。这样的欣赏课容易因为过于面面俱到的作品分析而失去重点,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也索然无味。

2、学生存在的问题。在美术课程教学的四个领域中,自认为欣赏・评述教学相对薄弱。“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均侧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好理解,兴趣高,教师教学方法也相对灵活,课堂效果比较好。“欣赏评述”是渗透式的,涉及到文化历史知识,侧重于对作品审美理解,需要表述与交流,因此课堂学习气氛浓郁。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知识性强,趣味性弱,不如剪剪画画。因为知识过于专业化,教学多是讲授,所以学生会觉得欣赏课比较深奥、枯燥,课堂便难以感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单纯欣赏教学活动的人必然少之又少。譬如,每节课的欣赏内容都是诸如山水画,古典油画,现代抽象画之类,学生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他们更喜欢卡通,容易接受那些所谓游离于我们教育目标之外的一些商业化,通俗化的东西。那些喜欢欣赏课的同学,也有大半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压力,可以放松自己。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问题解析。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上述现象说明在教学中需要继续加强探究与实践,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下探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的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知识不是对立于学习主体客观存在的,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书本、教师等外界力量给予的,而是需要学生在主体学习活动中主动思考“生成的”。如果片面的强调知识灌输,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与美术作品的交流中,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艺术美,引导并促进知识的建构。

(2)关注讲授的内容,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行为上都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心理发展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想象丰富,创造性思维活跃,批判意识和逻辑思维加强,有独特见解,观念上不喜欢受到束缚,开始从批判的角度思考问题。性格发展上渴望个性和独立。教师唯有重视并努力寻找欣赏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交集,课堂以更为感性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而非理性知识的灌输,欣赏教学才能够易于被学生接受,主动内化并真正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3)依赖文本材料,忽视学生的参与意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了解艺术:网络、电视、美术展览、纸媒等,从流行的动漫作品、潮流服饰,到各种商品的包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学生无不受之影响,学生们大量吸收艺术元素的同时,自身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 ,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来参与欣赏, 鼓励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参观美术馆等途径,不断的丰富视觉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引导学生积极地从自身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出发,将美术知识学以致用,例如设计招贴、美化家居、设计服装等。借助他们感兴趣的美术现象对更高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和纯粹艺术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艺术的辨别力。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6篇

一、培养学生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一)让学生懂得上好美术鉴赏课的意义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仍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学校虽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但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鉴赏课被置于可学可不学的边缘。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既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角,也是开展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美术鉴赏教学的要求。开设美术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因此,上好美术鉴赏课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美术鉴赏课题

生活实际是认识形成的源头活水。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效发掘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在鉴赏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与“学”双边互动,既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分析、评价艺术作品,又要鼓励学生参与体验鉴赏的积极性,敢于对作品发表不同的见解,学会运用艺术的方法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乐意参与,主动学习、探讨。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高效利用教学资源

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相关课业的资讯、图片、图像信息,精选材料,并改制或自制课件,充分运用学校的多媒体、电子设备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满足现代学生对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容量大、视觉高品质,知识面宽广的需求。可课前要求学生合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实地参观、考察、拍照,上网搜索资料,并形成学习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鉴赏、讨论、总结。这样的教学活动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的基本理念。

二、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理论素养

(一)指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就得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把握不同美术门类的基本特性,运用独特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建筑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那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际触摸中的手感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规律,还要有广博的美术知识面,包括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知识。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都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欣赏任何美术作品,都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欣赏外国油画作品时,就要让学生懂得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的不同风格,并在对比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能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细心鉴赏的品质

认识来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例如对中国画的欣赏,既要对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大量分析、比较和品味,分辨不同风格的中国画的区别,又要知道什么是工笔、写意、留白等,还要掌握中国画题款的技巧,以及书法在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作用。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欣赏画家是如何借助于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等事物,艺术化地展示画面的,从中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的实践活动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7篇

关键词 美术欣赏 教学教育方法 中学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和工艺及绘画教学构成一个美术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目标和教学任务看,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但美术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并在欣赏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1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教师在美术教学欣赏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要求以及学生的欣赏基础,可选择中外健康的蕴含人文思想的作品,从欣赏的过程中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作品欣赏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术欣赏教学,用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形象来触及学生的心灵弦,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使其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如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及其艺术遗产,认识我国古代文明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 在欣赏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学生和学生的思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欣赏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绝对要避免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避免教师的思维欣赏代替学生的思维欣赏,使欣赏课变成了教师的讲赏课。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学段入手,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多角度地设计欣赏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作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讲赏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方法为主。教师是欣赏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包办代替的讲赏者。

美术欣赏教学要突出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又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充分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美术欣赏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其一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指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信息。其二是在课堂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由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其三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提出一些问题,个人独立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时由小组合作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及同伴的欣赏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创新。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应通过美的教育使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美术欣赏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流畅性、灵活性、思辨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富于想象,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学生敢想、敢说、敢画,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欣赏艺术品。

4 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5 美术欣赏教学时应注意的几点内容

(1)教师要认真备课,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在选择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学用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备课越充分,欣赏教学效果就越佳。(2)欣赏教学要有重点,根据作品的艺术特色应选择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等。有的作品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心领神会。作品的欣赏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次之分,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主要方面,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第一印象。(3)欣赏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和艺术化,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和逐步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欣赏逐步深入。绝对避免教师不经学生思考的空洞枯燥的讲解的欣赏(以教师代替学生的欣赏)。欣赏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挂图、幻灯片、录音和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学生乐学、想学、易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欣赏教学的极点。(4)选择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年龄学段欣赏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少讲或不讲,教学中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进行欣赏。(5)欣赏教学的时间不易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6)欣赏教学要有检查和总结。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卷面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达到复习巩固降低学生遗忘程度的作用。欣赏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特征体现;发展现状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有着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特征体现及发展现状分析

1.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特征体现

从高中美术欣赏课所具有的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并和文学以及政治、历史等相联系。另外,美术知识的主体性也有显著体现,美术的表现风格以及形式技法等诸多层面都有所不同。还有就是高中美术欣赏课在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合理性特征体现,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关键性的内容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美术欣赏课的价值。

2.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师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理解还不全面,在认识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美术只是副科,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作用,要以主课的学习为主,这一错误的观念就使得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中处在边缘化的阶段。另外,美术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在整体教学水平层面还有待提升,美术教学硬件差,一些基础设施没有完善,教学形式比较僵化等。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探究

1.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优化要从多方面实施

首先要及时转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观念,加强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有效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让学生的创新观念得到有效发挥,只有从观念上转变,才有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2.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的智能培养和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学课堂得到有效延伸发展

有效加强美术欣赏课的开发以及对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培养,这也是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这一层面得到实现才能创新提升智能化思想。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老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对教学的形式要积极创新,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流畅地呈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无论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赞美或者是批评,都要有充分的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

3.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要有效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念,并有效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具体实施中要合理构建教师评价制度,在教学中应用目标管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也要有效加强对在岗美术老师的培养以及培训,提升美术老师的待遇,充分重视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效性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促使美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这样才能为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下,要将素质教学作为教育的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