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画报

中华文化画报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Culture Pictorial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画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35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鉴藏、探索、大家、文化遗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5-4094
国内刊号:11-3355/G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214022
总发文量:2407
总被引量:270
H指数:4
  • 以雕刻呼唤灵性——《莆田沉香檀香木雕品鉴》序

    作者:王文章 刊期:2018年第07期

    福建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雕刻名家辈出,誉播海外。人们从至今仍存世的莆田木雕佛像及人物、匾额、围屏、祭器、家具等实物中,即可窥见木雕艺人手工创造的极致。作为莆田木雕技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凤荣,从11岁起就跟随父亲——李氏木雕家族第五代手艺传人李农民进入手艺工厂见习手艺。

  • 专题·中国礼乐文化·凶礼之乐:凶礼之乐

    作者:李卫 刊期:2018年第07期

    作为“五礼”之一的凶礼,在五礼用乐中最为特殊:一方面,禁乐。自周公制礼作乐,凶礼就被要求禁乐,即在礼的整个过程中,不能有音乐。“三礼”是凶礼禁乐的总纲领、总的行为规范。自此,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都在强调凶礼禁乐,并以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

  • 矛盾前行的周代丧礼与音乐

    作者:李卫 刊期:2018年第07期

    周礼“居丧不言乐”的丧中禁乐制度,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就己经表明有被禁的现象存在了,也就是说己经有作乐的例子。特别是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作乐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也就是说,自禁乐开始时,作乐就己经存在,礼乐制度下的第一个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前行的。

  • 唐代挽歌

    作者:陈娟; 赵倩倩 刊期:2018年第07期

    挽歌自西周发端,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国家礼制,魏晋南北朝融入到日常生活,至有唐一代,国力强盛,国家政治制度也趋于完备,挽歌在国家礼制的完备中、在民间礼俗的兴盛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

  • 灵魂歌手

    作者:卫书; 王泽宇 刊期:2018年第07期

    挽歌早在《诗经》中即有收录,大致可推断在西周初年已有挽歌;《左传》中的《虞殡》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的挽歌,记录时间是鲁哀公十一年,即至晚在春秋末期,挽歌已经有广泛应用;秦未,田横自杀,其门人创作两首挽歌为他送行:《薤露》《蒿里》。

  • 鼓吹助丧考

    作者:陈娟; 路家庆 刊期:2018年第07期

    鼓吹助丧即指鼓吹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应用。限于“丧中禁乐”制度,鼓吹乐显然不能在丧葬仪式中应用。但由于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以及其仪式功能,慢慢在丧葬仪式中得到运用,并成为国家礼制。

  • 鼓吹助丧在当下——鲁西南丧葬礼俗与鼓吹乐

    作者:李卫 刊期:2018年第07期

    鼓吹乐的形式自从融入民间以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礼俗密不可分:“鼓吹,本军乐也,非统军之官不用,今则文官用之、士庶人用之、僧道用之,金革之器遍于国中”(清《日知录》)。特别是在丧葬礼俗中的记载,更可见一斑。

  • 竹林七贤,一幅砖画一座纪念碑

    作者:王仁湘 刊期:2018年第07期

    我们不要认为隐士是为了张扬自我,我们也不必相信砖画人名与人像一定吻合,我们更不要诧异竹林如何变成了银杏?

  • 柔风汉俗中的洛阳北魏女俑

    作者:冯健 刊期:2018年第07期

    洛阳曾经是北魏王朝的故都。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北魏文物主要出土于北魏元邵墓、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北魏染华墓以及2005年在洛阳宜阳征集的北魏杨机墓文物。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在洛阳北魏陶俑上依然可见。在数目可观的陶塑偶人中,清雅俊美的女俑,仿佛向着我们款款而来,诉说着柔风汉俗中的文化渐变。

  • 江口沉银

    作者:孟岩 刊期:2018年第07期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几百年来成都坊间流传的一段歌谣,这段歌谣一直被认为是破解宝藏的“密码”,让它充满了“寻宝”的神秘感。而歌谣的内容.也被认为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藏宝之地。

  • 说堂号

    作者:吕宝华 刊期:2018年第07期

    家里有一件老烛台,高约十公分,呈圆形,白釉青花,虽然可绘画面积小,但展现在眼前的是大幅画面的感受:远处山水连绵。近处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寺,一位僧人恭敬地站在门口迎接湖畔走来的香客。客人身着明式服饰,边走边说,淡笑风生,画面完整地构成了一幅人物山水画。绘画的后面,配有两句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花。”诗意把人带到了更深...

  • 磨镜客

    作者:霍宏伟 刊期:2018年第07期

    “磨镜”即磨拭铜镜,是古代的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称为“磨镜客”或“磨镜匠”,有点类似干近现代走街串巷、吆喝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磨刀匠。古时,铜镜需要常磨才能照影。《朱子语类》卷一七记载:“镜本明,被尘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现。”自从有了铜镜之后,就逐渐产生了磨镜客,这是相辅相成的事。

  • “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西门庆的情之殇

    作者:井玉贵 刊期:2018年第07期

    李瓶儿之死是《金瓶梅》中的绝大关目。李瓶儿亡故对于西门庆的重大打击,借第七十三回中潘金莲妒火仍炽的话,是“题起他(李瓶儿)来,就疼的你(西门庆)这心里格地地的”。田晓菲曾经指出:“瓶儿死后,似乎反而比生前更加活跃干西门庆的生活中。”这种感受是十分准确且富于启示意义的,而西门庆情感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由此得到了充分的...

  • 从民国巨星到艺术大师:梅兰芳青年时期的绝代芳华

    作者:毛忠 刊期:2018年第07期

    梅兰芳是我国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是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史中一位坐标式的人物,也是百余年来戏曲学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无论从舞台魅力与艺术影响力而言,还是就学术研究价值来说,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的戏曲界似乎无人能超越梅兰芳。作为表演艺术大师的梅兰芳,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提到“梅兰芳”这个名...

  • 剧作家父亲吴祖光(四)——为梅兰芳先生拍摄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

    作者:吴钢 刊期:2018年第07期

    解放前夕,仍在香港做电影导演的父亲吴祖光,一直关心着国内的解放战争形势,特别想念他离别了十三年的故都北京。1949年,在香港《华商报》吴荻舟先生的安排下,父亲从香港乘坐巴拿马货轮,回到了解放后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