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画报

中华文化画报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Culture Pictorial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画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35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鉴藏、探索、大家、文化遗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5-4094
国内刊号:11-3355/G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214022
总发文量:2407
总被引量:270
H指数:4
  • 《都市百态习作》

    作者:冯远 刊期:2012年第06期

  • 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综述

    作者:亦乙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农业部、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承办,河南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河南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协办的大型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展"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于2012年5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文化部党组书记、部...

  • 为农民工塑像

    作者:王文章 刊期:2012年第06期

    虽然中国人物画创作已经积累了不少表现当代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但表现这样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无疑仍然需要开拓性的尝试,比如仅就农民工所处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环境而言,就需要新的艺术尝试来表现,尤其是符合新的时代审美趋向的艺术表现和当代艺术语言的水墨形式转换,都需要参与创作的美术家们进行深入的探索。

  • 谈谈“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

    作者:刘万鸣; 李静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李静(记者):"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承办的,想请您针对你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的部分画家来谈一些感受。首先能从精神层面谈一谈您对这次农民工塑像画展的感受吗?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为农民工塑像画展是一项主题性创作,非常有针对性,所描写的对象是从农村到...

  • 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京开幕

    作者:昊宸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2012年5月8日,"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画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鲁迅美术学院主办。此次画展共展出60余幅作品,作品绝大部分为冯其庸近年来所创作的书画作品中的佳作,其中半数作品是冯其庸89岁至90岁高龄所创作,且多为大幅作品。绘画部分既有色彩...

  • 老骥伏枥——夏侯文大师口述史(节选)

    作者:夏侯文 刊期:2012年第06期

    江南是鱼米之乡,我从小就喜欢鱼,所以在青瓷上也多有表现,鲇鱼、鳜鱼,还有我们龙泉溪里的红鲤鱼,都是我装饰的对象,运用在不少器型上,静态的,跳跃的,形状不一,因其生动性,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的老总刘培金称之为"夏侯鱼"。

  • 端午时节话端午

    作者:贺学君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民间普遍举行的古老传统习俗。起源甚早,迄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时在夏历五月初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端午本指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就是夏历的午月午日。这是用天干地支体系记时推算出来的,后来改用数字记时体系时以"五"...

  • 苏六朋朱砂绘禅师像琐谈

    作者:肖伊绯 刊期:2012年第06期

    苏六朋以马远画法来作这幅鸠摩罗什的像,耐人寻味;画像衣纹繁密,若水纹拂摇,马远以擅画水云著称,苏氏当为取法其水云笔法而作画像之衣纹。而除却衣纹技法之外,苏氏自取蹊径,自抒胸怀,把一个万世景仰的译经大师描画成一位正在化缘的青年和尚模样,其师法古人而取意自然的艺术风格已跃然纸上。

  • 漫说荷花

    作者:潘春华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荷花属双子叶植物毛莨目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植物。荷花原产于我国,分为两大种属,即"中国荷花"与"美国黄莲"。荷花以其艳丽的色彩,幽雅的丰姿,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花中君子",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有许多别称,莲花、芙蕖、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目、泽芝、净友、溪客、玉环、湘房、水芙蓉、六月春、君子花、凌波仙子、水...

  • 为“千年窑火”续薪——陈明良及其德化瓷雕塑艺术

    作者:陈建中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风光无限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南麓有一颗闪烁的明珠,这里的青山绿水唤醒了文明的窑火,千年不断的窑火孕育了无数的瓷塑艺术匠师,他们有的名扬四海,有的默默无闻,但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存在书写着德化瓷塑艺术的篇章。德化是人类陶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藏的信息从一个层面记述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脉络。

  • 蜀中净土宗摩崖造像

    作者:肖伊绯 刊期:2012年第06期

    依据"净土"教义经典所刻造的各种造像,蜀中皆可得观,虽偏乡僻壤,若有一颗赤诚心,总可访得。"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弥陀经变"、"弥勒经变"、"药师经变"诸种图像以跨越时空的曼妙姿态,使人们对净土信仰平添了一份生动注解。

  • 从礼制视角看曾侯乙墓棺画艺术

    作者:黄敬刚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保证。从维护宗法制度、君权、族权、夫权和对神祗尊崇的神权,进而演绎出世袭制和等级制度来,统治阶层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增强了对于包括丧礼和墓葬制度在内的各种礼乐制度的重视。到了战国时期,考古发现的葬具可大致分三大类:第一类,多棺多椁或大棺大椁,并绘画蔚然成风;第二类即单棺单椁者,也见...

  • 清代画家对彝族“女弹篾琴”的误解

    作者:朱和双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在彝族地区至今仍普遍流行的口弦(通常又称口琴、篾琴、篾子、响篾、吹篾、弹篾等)是一种用竹片或薄铜片制成的小型簧乐器,有三片的或五片的不等。据说"簧"的历史相当悠久,被世界民族音乐学界确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著名人类学家凌纯声先生谈到"竹簧"时说:"今太平洋上分布最广的口琴,即古代之簧,以小管剖成为四片或两半。削薄...

  • 拜谒焦山

    作者:潘春华 刊期:2012年第06期

    岂料在北宋初期,焦山西麓遭到雷击,瘗鹤铭残碑断石沉入江中。每当潮退时,瘗鹤铭残石露出水面,就有人下去把字迹拓出来,但至今也没有完整的拓本,据说拓得字数最多的是欧阳修,有六十多字。

  • 虢国贵族的玉项饰文化

    作者:张帅峰 刊期:2012年第06期

    <正>我国祖先在很早就开始佩戴颈饰,考古发现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使用兽骨、兽牙、贝壳等串成的串饰,并用染料染成红色。据推测,当时人们在与猛兽的搏斗中发现失去鲜血就等于失去生命,而猛兽的牙齿、利爪的力量很强大。于是人们佩带串饰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同时也希望由此而吸取到猛兽的力量和生命力,后来便逐渐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