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画报

中华文化画报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Culture Pictorial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画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35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鉴藏、探索、大家、文化遗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5-4094
国内刊号:11-3355/G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214022
总发文量:2407
总被引量:270
H指数:4
  •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作者:纪学艳 刊期:2006年第12期

    宋徽宗赵佶,曾在他的《芙蓉锦鸡图》上题写了一首五绝,这首五绝并着这幅绘画共同成为了传世名作;顾恺之因了曹植《洛神赋》的诗意,成就了传世名画《洛神赋图》……诗画一体、诗画相映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墨客所认同,古时诗人与画家之间频繁交游的风气.更拉近了诗与画的距离,在诸多雅集中通常都能同时找到这两类身份的人物,他们一起鉴赏画作,共同吟...

  • 诗画兴会更无前——浅谈诗词的入画

    作者:渔人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每每提到新中国50-70年代的美术创作.难免有人会生出一些无来由的成见:似乎所谓的诗意入画,感觉上总是有些不合时宜。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在

  •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改琦《红楼梦图咏》与杨柳青《红楼梦》年画比较

    作者:张雯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问世以后.在美术领域也曾引起很大反响。清代文人画和民间艺术都相继出现了以《红楼梦》人物为题材的绘刻品,并历久不绝、延续至今。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苏轼的赤壁赋与古代艺术中的赤壁图

    作者:周博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中国历代的造型艺术家都喜欢表现著名的文学作品,像《诗经》、《九歌》、《洛神赋》、《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岳阳楼记》等名篇都是造型艺术家钟爱的文学题材。文学名著不但开拓了造型艺术家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修养,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的力度。但是,优秀的造型艺术作品在表现文

  • 画魂与诗魂——屈原及相关艺术形象的文学与绘画演绎

    作者:刘书妤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绘画早于文字。然而文字一旦出现.文学很快便与绘画艺术并驾齐驱.二者相互生发.大大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形式与内容。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众所周知.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见到楚先王庙堂中的瑰丽壁

  • 传统的火炬——旺火

    作者:张振涛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以身边俯拾即是的价廉材料塑造一个文化象征物是草民阶层表达信仰的常见方式:一堆石头垒起的敖包、一方大木凿成的木鼓、一棵树干雕成的鬼桩……然而,还从未见过用煤堆垒起的文化象征物。山西大同一带称此为"旺火"(又称"火龙"),临近各县,无处不兴,尤以怀仁县为盛。叠垒燃放

  • 四川道琴:三国驿道上的悲怆音符

    作者:王俊 刊期:2006年第12期

    四川道琴,又名竹琴或道情,是始于劝善说道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清朝至民国年间流行于成都平原,多在茶馆、酒肆、客栈等处演出。四川道琴擅说各地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和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四川道琴是最能反映四川民俗的艺术形式之一,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今,巴蜀大地仅...

  • “小岛古声”——访河北圈头音乐会

    作者:巩凤涛; 夏满军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圈头村.位于河北安新县白洋淀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上。小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音乐的原生态遗存创造了条件。音乐会也因其所在的村落而得名。

  • 当代美术与杨晓阳

    作者:刘波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在当代美术院校的办院旨归方面.特别令我感到一种震撼,受到一种鼓动的.是来自同杨晓阳先生的谈话。自己多年来经历学校教育所积累的一些学习体验和亲身感受的此种教育所存在的一些偏差和缺陷,沉积在胸.在同杨先生的谈话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 杨晓阳其人

    作者:姜玉芳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我采访杨晓阳的时候.印象极深的就是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如在一个饭馆.乡村饭馆.质量很差,我跟店伙说饭菜应该怎样去做.店伙照做了。他就问我是不是经常在家做饭.

  • 出入狂草——谈胡抗美的书法艺术

    作者:郑培亮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胡抗美先生一直是我十分敬畏的当代书家之一。敬.是因为其人清新刚健.质朴厚重.没有浮躁轻慢.没有油滑虚伪.没有功利作祟.没有狭隘保守。历经沧桑.他却充满了微笑、和善和宽容.他的目光里还可以依稀窥见孩童般的天真澄静.他的言语依旧保持着襄阳农民淳朴的本色。与之

  • 地域建筑文化回归:太原的双塔情结

    作者:周英才; 王秀峰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独特的建筑文化正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千城一面的"国际式"建筑物。建筑文化中内涵性的东西被漠视。而外在的"时尚造型元素"被人们在不同的城市反复拷

  • 大足的石刻菩萨女像

    作者:周齐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大足石窟分布在四川大足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山区里。自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开始.经五代至南宋绍兴(1131-1162年).历经250余年.雕凿之声不

  • 从“俗工奇器”看汤若望的“学术传教”策略

    作者:李宏坤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十六世纪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天主教耶稣会向中国派出了大批传教士.试图令中国归依天主教,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些在华传教遇阻的传教士们最后提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唯一的途径是"依靠武

  • 雁山园三题

    作者:彭鹏; 谢晓波; 唐梦宪 刊期:2006年第12期

    <正>雁山园纪事山水1869年.桂林才子唐岳在故乡的山水间买地造园.那一年,他48岁。经他手造的这一个园子.他把它叫做雁山别墅.因为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