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画报

中华文化画报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Culture Pictorial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画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35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鉴藏、探索、大家、文化遗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5-4094
国内刊号:11-3355/G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214022
总发文量:2407
总被引量:270
H指数:4
  • 编者的话: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七天长假,跋山涉水,看花看草,喊累叫苦,却又乐此不疲——这是当今多数国人的休闲"主概念"和"主方式"。什么是"休闲"?这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却又语焉不详的概念。前不久吴仪副总理在杭州2006世界休闲高层论坛和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开幕式的演讲中提到:"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什么是"休闲",这也是值得...

  • 休闲民俗

    作者:董晓萍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休闲",是个现代词、外来词,但中国自古也有这类观念和活动,单称"休"。"休闲"和"休",在意思上,都是休息。已有哲人认为,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就起源于休息的多样性,此说虽无法验证,但至少能从一个角度提示我们,休息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而且,我们也能从人类的历史文献中看到,对休息的记录都是相当早的。它是人类与天地的古老约定,每当轮...

  • 关于休闲的忆想

    作者:李剑锋; 胡享奇; 梁铭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宋代大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应皇帝的女婿王晋卿的邀请画过一幅《西园雅集图》。图上绘的是北宋文人高士在西园的一次雅集——集体的休闲活动。参加者除王晋卿外,还包括苏轼、蔡天启、李之仪、苏辙、黄庭坚、李伯时、秦观、晁补之、张耒、郑靖老、王仲至、米芾、刘巨济以及道士陈碧虚、僧圆通大师等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所画景...

  • 不外“吃茶去”

    作者:吴言生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有一则禅门公案,堪称古今禅茶第一公案。据《赵州录》记载,唐代赵州禅师问新到僧:"上座曾到此间否?"僧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另一僧:"曾到此间否?"僧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不解,问:"师父,不曾到,让他吃茶去则罢;曾到,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 昆明的闲情与小吃

    作者:沈一帆; 辛博然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外地人眼中的昆明算得极为惬意的城市,云淡风清中时常能弥漫出透明空气的味道,于是,很多时候我也错觉昆明本该就是这样地恬淡自然、恰到好处。但是听多了媒体过于小资的赞扬,却又觉得不甚爽快,细想之下昆明虽也有百年的沧桑荣耀,但毕竟是山高皇帝远的边陲小镇,要论人文古籍、历史传统确是不能与中原古都相媲美,唯一真实鲜活的只有这里...

  • 学问家的休闲人生——记我的祖父陆宗达

    作者:陆昕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我的祖父陆宗达是训诂学家,终生以研究传统语言学并大力宣传、弘扬这一学科为己任,为复兴、发展这一学术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家兼学问家的一生,更是一个懂得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有嗜好、会享受、追求情趣的浪漫人生。

  • 中式“狂欢节”——妙峰山庙会

    作者:吴效群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北京城盛衰以妙峰山香火为转移,香火盛则国运盘,香火衰则国运亦衰,人心世道亦堕落矣。"(金勋《妙峰山志》序)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70里,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始自明末,清中期以后,妙峰山香火逐渐旺盛,晚清时夺得了京城内外其他各处的香火,成为民众信仰的中心,获得了"金顶"的称号。清代中期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许多北京民众组成...

  • 心在天山——冯其庸先生诗书画影艺术的西部情结

    作者:朱玉麒 刊期:2006年第05期

    喜爱文化、并为文化事业毕生精力的人们究竟在文化中品尝到了什么美妙的滋味?——最近,82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集其近二十年来在诗书画影方面的西部题材作品,出版了《冯其庸书画集》。正值五一大假,不妨随着这位高龄壮志的红学大家、旅行家的诗书画影坐地日行一万里,岂不快哉!

  • “似”与“不似”背后的禅机

    作者:毛瑞珩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连绘画圈以外的人也能脱口而出,于是"不以形似"似乎成了写意画的目的,甚至有了"形似"就成了"与儿童比邻"的幼稚观;另一方面,又有些绘画圈内的人,认为苏轼本以诗人而著名,虽然精通书法、绘画,但留下的绘画作品却寥寥无几,便一厢情愿地认为苏轼是反对形似。并且有人还推测,以为苏轼之所...

  • 乾隆年间画坛奇才汪之瑞

    作者:郭建平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美国人高居翰在他的《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中说:"今日我们所赖以依循的论画文字,全都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也因为如此,中国文人已长期地主宰了绘画讨论的空间,他们已惯于从自己的着眼点出发,选择对于文人艺术家有利的观点;而如今——或已早该如此——已是我们对他们提出抗衡的时候了,并且也应该质疑他们眼中所

  • 九曲溪 武夷茶

    作者:萧放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在武夷山九曲溪中漂流,是我平生的梦想。去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缘,梦想终于变成现实。秋天的武夷,犹如一幅悬挂在中国东南土地上的一幅巨型山水画,碧水丹山,瑰丽动人。一入武夷,就入画境,九曲溪流,曲曲青幽,溪边岩石上时时可见历代文人

  • 通向天堂的阶梯:哈尼梯田

    作者:陈明月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我一见到它,魂好像都丢掉了。哈尼梯田简直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哀劳山横亘云南南部,红河从哀劳山脚下绵延流过。元阳,哀劳山区的一个县,隶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据《哈尼族简史》记载,哈尼族起源于长江黄河上游甘青藏一带的高原古羌群部落,为了生存,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徒,一个分支最终定居在这片土地上,至今还有60万哈...

  • 作为历史民俗学家的钟敬文教授

    作者:董晓萍 刊期:2006年第05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方兴未艾的时候,有必要提到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春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筚路蓝缕开辟前路的人,尤其有必要提到一位"以一人而贯穿中国现代民俗学史、民俗学大学教育史和民俗学社会公共事业"的学者,他就是钟敬文先生。本刊特别邀请钟敬文先生的原学术助手、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 学书心得

    作者:沃兴华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书法创作的本质就是将时代精神灌注于对传统的分解与合成之中,就是刹那间完成的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书法艺术中每一个正确的观念下都有一个同样正确的相反的观念存在着,一正一反,书法创作的真义就是在正反两极中

  • 范一夫绘画刍议

    作者:刘波 刊期:2006年第05期

    <正>去岁冬,在友人处看到旅法著名画家范一夫先生的画集。本来以为一夫长期旅居国外,深入欧西文化之精英阶层,耳濡目染,中心磨荡融会者莫不为西洋现代观念、思想,而其绘画也一定会沾染西画的因素,但打开画集,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隽秀的水墨气息。笔力道劲,气韵闲雅,弥满着深厚的古典气派。没有一丝想当然的"洋味",甚感意外。待到渐渐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