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杂志简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55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基础、针灸研究、中医写作与翻译、临证验案、述评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6-3250
国内刊号:11-3554/R
全年订价:¥ 300.00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5
复合影响因子:0.92
总发文量:7469
总被引量:56287
H指数:56
引用半衰期:5.8269
立即指数:0.034
期刊他引率:0.9747
平均引文率:3.6708
  • 《黄帝内经》“酒风"病因病机探析

    作者:颜培正; 孟庆岩; 常兴; 赵晓旻; 张庆祥 刊期:2017年第02期

    酒风即漏风,是因为过度饮酒引发中风的一类疾病,最早见于《素问·病能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风的发病几率也与日俱增。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如若过饮则伤脾胃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且酒性辛热发散,过饮则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

  • 《金匮要略》胸痹“阳微阴弦”病机探微

    作者:邱敏; 孙科; 陶劲; 曾定伦 刊期:2017年第02期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 唐宋金元“标本中气”研究

    作者:石舒尹; 王兴伊 刊期:2017年第02期

    通过整理唐宋金元医家对标本中气的解读、发挥、临床应用,探究各家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唐宋时期医家重理论轻应用,以解读《素问》原文为主,并结合理学思想进行研究。金元时期医家不拘于原文,发展了标本中气的内容、应用,为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金元医家发挥标本中气概念,并将其与六经结合,使“六经气化”理论初见雏形...

  • 黑苔小议

    作者:赵艺姣; 陈明 刊期:2017年第02期

    自古黑苔主热盛、主寒极已成共识,且每每见之即为危证。故其临床治疗甚为棘手,其辨治则需加以重视。然而黑苔虽多属病情危重现象,笔者经过多渠道,临床观察,黑苔的成因是较为复杂多样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若见到黑苔并无其他严重症状和体征,即可以视为并非严重,故应正确辨证于黑苔,灵活对待和估计病情。

  • 论“阳明经证”乃张仲景不言之言

    作者:王明炯; 王文华; 郭里 刊期:2017年第02期

    自从喻嘉言提出“阳明经证”后历史上争议不断,以陈亦人在20世纪80年代《辽宁中医杂志》的质疑最具代表性。故从张仲景对于表里疾病的治法入手,结合《伤寒论》对太阳病以及阳明病的种种论述得出结论:阳明表证是客观存在的,其治法乃微汗法;将阳明表证称之为“阳明经证”是恰当的,符合张仲景对于疾病病位的定义。

  • H型高血压脑卒中高发的病机探析

    作者:王传池; 胡镜清; 彭锦; 王燕丽; 刘刃; 许伟明; 阙翼 刊期:2017年第02期

    从H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入手,探析H型高血压的病机特点。一方面H型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痰湿、血瘀密切相关,且其“痰”“瘀”程度较非H型高血压更重。另一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日久损伤肝血或闭阻气机可化生“风”“火”,助力伏藏络脉之“痰瘀”故邪上犯脑络,引发脑卒中,H型高血压病具有“痰瘀尤重、易...

  • 从风痰瘀阻论治偏头痛

    作者:崔应麟; 黄琳; 陈亚奇 刊期:2017年第02期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从“象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发无定时,来去迅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为凭,认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是风证。内外风邪气侵扰,顽痰死血蒙窍,日久入血入络是偏头痛的发病基础,治疗上尊李东垣“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的原则,临床治疗重视...

  • 基于腑病视角论治消渴

    作者:亓涛; 徐云生 刊期:2017年第02期

    六腑是人体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功能单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消渴是常见的津液代谢失常性疾病,与六腑的关系密切。故从腑病的角度对消渴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腑气损伤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消渴病程的病机演变可概括为六腑损伤为先,腑病及脏为继,脏腑同病,变证丛生为终,从而为消渴从腑病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作者:郭永胜; 张思超 刊期:2017年第02期

    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概述,联系…肾者胃之关”上下文,结合诸多学者对于“肾者胃之关”的论述及其指导下的临证实践,认为“肾者胃之关”,此句原义是暗含以胃为水液代谢的“上源”,肾为之“下源”的整个津液代谢过程,强调的是从全局考量水液代谢疾病。肾为胃之门户,肾病及于胃,由肾治胃;胃为肾之上源,...

  • 治痰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作者:吴文军; 郭尹玲; 党思捷; 冯全生 刊期:2017年第02期

    温病学对痰的认识与内科杂病有所不同,故从温病学的视角梳理温病学痰的生成因素,认为既有脏腑功能失常、水津化失其正生痰的一面,也有气郁、火炼、湿热、瘀血等邪气生痰的一面;论述了痰与火、湿、燥、食积等病理因素结合的病理特征,表现在痰与火常胶结郁遏、痰与湿胶结互生、痰与燥气浊结、痰与食积互阻肠腑4个方面,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在...

  • 温病理论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思考

    作者:宋攀; 华华; 刘瓦利 刊期:2017年第02期

    温病学是辨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体系,在皮肤科的临床中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温病学说毕竟是指导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虽然与皮肤病病机有许多相合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临床运用时需在明确皮肤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才能灵活地将温病理论的辨证方法及方药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 张从正攻邪理论指导蛇串疮治疗探析

    作者:李响; 张丰川 刊期:2017年第02期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最为重视邪气,这与张从正攻邪理论相一致。张从正治病首重攻邪;血气流通,不通则痛;消而...

  • 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司原成; 苗维纳; 何嘉悦; 丁维俊 刊期: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复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在肥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主要脾虚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符合条件的肥胖鼠。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IO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胸腺和肠道派氏小...

  • 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魏戌; 谢雁鸣; 田峰; 申浩; 姜俊杰; 孙帅玲; 章轶立 刊期:2017年第02期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最后评价风险预测模...

  • β-内啡肽过度释放参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作者:王凌志; 柴纪严; 刘旭东; 刘文俊; 赵金茹; 王守岩; 单德红; 张立德; 王德山 刊期: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脾气虚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代谢笼检测大鼠24h进食/水量,炭末法评估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μ受体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