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杂志简介:《中国哲学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042/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经学研究、书讯、思想史研究、佛学研究、朱子学研究、近代思想史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国际刊号:1005-0396
国内刊号:11-3042/B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3
复合影响因子:0.4
总发文量:921
总被引量:4099
H指数:21
期刊他引率:0.9457
平均引文率:14.6066
  • 儒家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谢伟铭 刊期:2019年第06期

    儒家道德观念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的主体,从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儒家道德观念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儒家道德观念在今天依然涵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并且为新时期构筑中国精神、凝心聚力提供道德滋养。

  • 《荀子·性恶》篇“伪”的多重含义及特殊表达--兼论荀子“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

    作者:梁涛 刊期:2019年第06期

    荀子的伪并非传统上理解的作为,而是与心密切相关的概念,指"心之为",指心的思虑、认知及行为。荀子人性论并非性恶说,而是性恶心善说。《正名》篇对伪做了两层定义,包括心之运用义与成就义,这是伪的基本义。但在实际使用中,凡属于"心之为"的活动,荀子往往都归为伪,故伪又指圣王制作礼义的行为。礼义,以及凡人学习、实践礼义的行为,这是伪的引申...

  • “性恶”之人何以为善--基于荀子孝观念的考察

    作者:张奇伟; 吴宝红 刊期:2019年第06期

    荀子认为人是在共同体中作为类的社会性存在,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人的知、情、欲与社会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之"性恶"在于心不会天然知礼义之道,于是情感欲望浅陋无明,易于流向悖理和危险混乱。那么,如此之人如何转化其性而趋于善呢?从孝观念进行考察是为一个重要的视角。对于荀子而言,孝不是纯粹天然的情感,它以人有辨有义和能群为逻辑起点,以...

  • 性分与名分--论郭象“性分”论中的黄老学意涵

    作者:陈之斌 刊期:2019年第06期

    郭象的"性分"论受黄老道家"名分"论影响,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应时而变的历史进步观以及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有明显的黄老学成分。郭象通过黄老学的"名分"概念,把秩序的概念引入庄子思想,意味着把外在的、由等级名分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内化于人性之中,这就为君王的统治与社会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由此一来,郭象把人类先天的自然本...

  • 地论学派“南北二道”佛性论的学术史阐释

    作者:圣凯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地论学派佛性论从《金刚仙论》开始,"现常"佛性是当有、现有义,"当常"佛性是本有义;经过地论师阐释,呈现出"隐显""本有""当有""现有"等复杂的思想脉络。至净影慧远时代,依隐显而论述"理性"与"行性",理性是隐、本有的,而行性则是既本有又始有的。经过吉藏的"转述"与"批判",地论师的佛性论成为"本有""始有"泾渭分明的对立观点。智顗依"三因佛性"的...

  • 论《参同契》的天道五行图式及其在炼丹术中的运用

    作者:孙功进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土居中宫并制化金木水火,是《参同契》晓示的天道层面的五行顺化之理,此一五行顺化之理有相应的汉代观念背景。《参同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五与一"的五行归根思想,并以此来为炉火烧炼确立神圣的天道依据。"三五与一"即水一火二土五之合,《参同契》结合炉火烧炼的要素,将铅汞在土鼎中和合为固态丹药的过程与"三五与一"进行了多种比附,甚至使用了...

  • 论朱熹学术的工夫论倾向--以《论语》“为仁”诠释为中心

    作者:郭园兰 刊期:2019年第06期

    "克己复礼为仁"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朱熹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为"谓之仁""是仁""见仁""到仁""至仁"等,其诠释"为仁"不是定义"仁",而是借"克己复礼"工夫指示"仁"之本体、境界。"克己复礼"是先前的工夫,是求"仁"之术,"仁"是后至的效果和目标,做了"克己复礼"工夫,"仁"自然水到渠成。透过这一诠释可以看到,朱熹重...

  • “诚意”与“正心”:致良知工夫的两种路径

    作者:段重阳 刊期:2019年第06期

    工夫论从朱子到阳明再到龙溪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阳明那里可以得到确认,前者是"诚意"工夫的转变,后者则是"正心"工夫的提出。朱子的"诚意"工夫所体现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即人对自己意念的判断是根据已经具有的"应当之理"做出一个判断,而后"规范"自己的意念使其合于善。阳明将"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随附性的道德意识,即...

  • 由“以己为易”到“以人为易”--论杨简心学易的最终旨归

    作者:王信; 林忠军 刊期:2019年第06期

    慈湖接续象山,以心学视角诠解《周易》,确立独具特色的心学易学。他通过人心与易道的连通实现易本体的主体化,以即本体即主体之"我"统摄万有;同时主张"无我",意在破除对于对象化事物及对象化自我的执着,实现中正时位的内化。"我"并非个我意识,而是承载共有本心的类存在之"大我","以己为易"的实质,是摒弃主客对立,摒除私心私意,忽略个体性差异意...

  • 居敬与洒落之间--吴康斋工夫论的内在张力及其定位

    作者:盛珂 刊期:2019年第06期

    吴康斋以虚灵澄澈的心理解圣贤,相对于两宋的儒者对于心理、理气关系的形而上探讨,他更关心如何去除私欲,回归心灵的本原状态。他采用了读书和居敬的方式,克治收敛身心。与此同时,心的虚灵澄澈又令他追求自然洒脱的境界。二者在他的工夫论中构成了一种内在张力。这可以看作是二程之间本体和工夫论差异的体现。正是这种张力促使陈白沙感受到心与...

  • 论王船山《庄子解》中的“浑天”思想

    作者:董慧 刊期:2019年第06期

    船山《庄子解》中提出庄子所师者不在于无名之"道",而在于延绵整全之"浑天"。哲学语境下的"浑天",包含无限性、整全性、实有性等丰富的内涵,消弭了大小、内外、道物、天人等《庄子》中所具有的对待性,使处于"对待"状态的"两个世界"在"浑天"的整全中混成为一,从而让庄子笔下的"无何有之乡"落足于现实的人世。船山强调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锤炼...

  • 关学学人谱系文献中的“关学”观念及其意义指向--以《关学编》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魏冬 刊期:2019年第06期

    "关中"和"理学"是《关学编》中"关学"观念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其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指向,而且还隐含着关学学人谱系建构的地域、学理联系准则。以之为基础,《关学编》建构了以孔子为宗源,以张载为先觉,"统程朱陆王而一之","要之以子厚为正"的关学学人谱系。在这一谱系下,关学并非互不统属的关中地域理学形态,而是与张载学脉相承、学风相通的独立...

  • 关学清麓一系在晚清民国的学术走向与特点--以孙迺琨、牛兆濂为中心

    作者:王美凤 刊期:2019年第06期

    晚清民国时期的关中有贺瑞麟及其弟子孙迺琨、牛兆濂所代表的清麓一系,仍坚守道继横渠、学宗程朱的理学进路,一以道德性命为依归,以"明学术,正人心"为要务,成为关学中延及民国时期的坚固理学堡垒。这是当时国学衰微、西风烈烈时势下独特的地域性思想史现象。清麓一系对程朱理学道统的坚守,虽然不甚合乎潮流,却有存续儒家道德性命之学脉道统的意...

  • 崇实致用:关学多元理论中的统一精神--以现代学人的关学终结论为中心

    作者:刘宗镐 刊期:2019年第06期

    当前学界主要的关学终结论有宋代李复说、清末刘光蕡说和民初牛兆濂说,这些观点都是依据关学之理论形态作出的判断。这些观点关注到关学理论形态的多元性,但没有发掘出关学终结的深层原因。有见于此,反思和检讨这些观点并进而探究关学终结的深层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这种反思和检讨,不仅可以揭示关学终结是其"崇实致用"基本精神走向极...

  • 清初私观念中的公共性意识

    作者:谢芳 刊期:2019年第06期

    清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阶段,清初之私观念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对欲的承认和对私的区分,肯定人们追求合理私欲、私利的正当性,认识到每个个体私利的肯定与满足都要以对他人私欲、私利的肯定与满足为前提。"絜矩之道"经历了由主体性取向到主体间性取向的发展,以此形成共享、共赢的公共利益意识和公共价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