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杂志简介:《中国哲学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042/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经学研究、书讯、思想史研究、佛学研究、朱子学研究、近代思想史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国际刊号:1005-0396
国内刊号:11-3042/B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3
复合影响因子:0.4
总发文量:921
总被引量:4099
H指数:21
期刊他引率:0.9457
平均引文率:14.6066
  • 道德形上学和礼法互补——战国儒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推进

    作者:白奚 刊期:2011年第04期

    郭店竹简最早从心性论上探讨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中庸》和孟子循此路向,将人的道德需求上推到超越的形上之天,为道德生活确立了最高的理据,解决了道德的终极根源问题,建立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郭店竹简最早把刑法与礼乐并列为教化民众的手段和内容,开始了对传统儒家政治主张的重大变革,并在道德评价的层面上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合...

  • 孔学、史学与历史形上学

    作者:陈少明 刊期:2011年第04期

    孔子重史的思想性格,对传统史学的形成,或者说中国史学的儒家化,关系深远。《春秋》与《论语》是理解这种关系的基本文献。撇开《左传》不论,《春秋》经的编年体裁,及寓褒贬于其中的修辞方式,构成史学的基本坯胎。而《论语》对三代事迹与礼制的评点,则赋予历史以灵魂,直接塑造了《史》《汉》的精神基调。然而,理解传统史学的成就与特质...

  • 《乐记》:以治道为目的的音乐观

    作者:吾淳 刊期:2011年第04期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重要的一环。《乐记》开篇立论就将音乐定位于治道这样一个目的,通观整篇《乐记》的论述,可以说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这是对大一统时代要求的鲜明反映。具体来说,《乐记》像《乐论》一样,是从情感问题出发的,但与《乐论》有所区别的是,《乐记》立即明确地提出了针对情感问题的治道理论。《乐记》随后分别考察了乐与...

  • 朱子、张拭“仁说”辨析

    作者:许家星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朱子与张拭“仁说”异同乃一聚讼纷纭之论题,在吸收时贤高论基础上,我们就此论题提出以下意见:其一,朱子、南轩各自作有《仁说》,彼此内容有同有异,易于混淆。其二,张械始终坚持五峰的“心之道”说,朱子在己丑年间亦采用该说,壬辰前后采用“性之德”说,癸巳后完全确定为“心之德”说,此为朱子心性思想演变的必然反映。其三,朱子“仁...

  • 天理与人文的统一——朱熹论礼、理关系

    作者:殷慧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朱熹的礼学追求秩序重建与内圣之道的和谐,其礼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既重视高明的形上学理论建构,又强调下学工夫的践履。所以,清儒认为宋儒只讲理而不言礼不确,朱熹不但重视理的本体理论综合,又特别重视礼的工夫论,是天理与人文的统一。

  • 由《药地炮庄》看方以智的惠施论

    作者:张永义 刊期:2011年第04期

    自汉迄明,惠施之学一直被批评为怪异、无用、不成学问。方以智是第一个替惠施正名之人。在《药地炮庄》等书中,方氏结合质测和算经,判断惠施“历物说”属于格物穷理之学。此说颇近于现代学者对惠施的定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对惠施的这种重新定位,预示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 从'明道'到'明性'--焦竑《老子翼》思想阐释

    作者:黄熹 刊期:2011年第04期

    焦弦的《老子翼》以“明道”为目标展开对《老子》的阐释,在此过程中,融入了对性命问题的关注,可说其究竟之意图在“明性”。焦兹的《老子翼》,着重对道、“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思考,以此贯通他对“自然”、“无为”等《老子》之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因而形成他的即“有”以求“无”而终归于“有”的诠释理路。通过对“无”的吸收...

  • 刘沅对理学的批评

    作者:蔡方鹿 刊期:2011年第04期

    刘沅以清代学人的眼光,对理学之名、理学道统论、理学心性论、理学知行观及其流弊提出了批评,在对理学批评的过程中他阐发自己的新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先天、后天说。同时刘沅也一定程度地受到理学的影响,并不完全反理学,而对理学价值观有所认同。

  • 论王夫之的“占学一理”

    作者:张学智 刊期:2011年第04期

    王夫之的易学观中,占学一理,即占以示学是重要方面,这个方面代表了他对《周易》的性质,《周易》在人的精神修养方面的作用,以及占筮体例等问题的根本理解。

  • “修天德”以“成王道”——王船山对《中庸》义理的疏解与阐发

    作者:陈明 刊期:2011年第04期

    在《中庸章句序》中朱子指出,《中庸》乃子思为承传儒家道统所作,而道统所系便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治心工夫,所以《中庸》也被视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在明代心学的发展中,阳明及其后学往往借诸对《中庸》文义的细致分辨,呈现各家心性工夫的微妙差别。王船山则认为《中庸》并非如大多宋明儒之理解,只偏重于内在...

  •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1687年)

    作者:(法)梅谦立 Thierry MEYNARD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本文介绍中国经典迈向西方的开端,即西方人如何第一次阅读、理解、翻译和传播《论语》。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论语》拉丁版本的历史过程和背景、标题、结构、排版等问题,还有它所显示的孔子形象。

  • 张显光的“理气经纬”思想:韩国性理学的另一种诠释

    作者:方浩范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朱子学(性理学)对理气的理解和对理气关系的不同诠释,标志着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观点,更是标志着韩国性理学不同的发展方向。朱子学从高丽末期开始陆续传入韩国以后,经过李退溪、李栗谷等韩国哲学家们的长期论辩,使得中国的朱子学发展成为具有韩国哲学特色的“性理学”。张显光批判地克服和综合了退溪和栗谷的主理主气说,提出了自己独创的“...

  • 朝鲜儒者巍岩的未发心性论以及对朱熹理论的新阐释

    作者:邢丽菊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未发与已发问题最初见于《中庸》,是儒学思想中研究心论的原型。中国宋代大儒朱熹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朝鲜后期代表儒者李柬(号巍岩,1677—1727)在继承了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对未发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他将未发分为浅层意义上的“不中底未发”和深层意义上的“大本底未发”,并强调后者是本质意义上的未发。前者之气是本然之气,湛...

  • 《论语》三辨

    作者:杨逢彬 刊期:2011年第04期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与”为“赞同”义者并未拿出任何语言学上的证据,不足为训。“天下归仁”的“归”不训“称”,而训归附、归向,和《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