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usicology i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音乐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16/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著作推介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0042
国内刊号:11-1316/J
全年订价:¥ 18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5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953
总被引量:8465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9.8182
立即指数:0.1282
期刊他引率:0.9361
平均引文率:15.1667
  • 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特点初探

    作者:王耀华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与乐器、乐律、乐调之间联系紧密,这是中国文化整体观的体现,它反映了律、调、谱、器之间的融为一个整体的关系。虽然不同时代的不同乐种、不同音乐体裁形式之中,这一整体关系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它们的产生和运用却是不受历史时期的限制。乐谱与乐器、乐律、乐调之间的紧密相关的整体性规律,是各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乐...

  • 从学科方法论到文化哲学观:现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转型与分层

    作者:杨民康 刊期:2006年第03期

    现代民族音乐学常规方法论的一个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研究音乐时需要“语境”(上下文)或一个文化支点。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该领域里出现的一个新趋向,是学者们讨论学科基本定义和概念时,已经开始走出固有的常规方法论层面,转而从文化哲学乃至文化观、世界观的高度去看问题。因此,若想较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学发展走...

  •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鲁中南鼓乐班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鲁中南鼓乐班的现状,进行学理追问,试图超越以往鼓吹乐研究仅仅关注音乐本体的方法,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将鼓吹乐和民间礼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认识,对民间鼓乐班在乡村礼俗中的样态、职业操守、经济运作规范、新音乐元素的出现、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度描述,阐释其深层语意,寻求这一民间乐种产生与发展...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与语言研究

    作者:邢果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讨论语言在音乐研究中的意义。民族音乐学强调“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和“将音乐视为文化进行研究”,如何认识音乐研究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笔者提出不仅需要注意音乐研究中的语言形态因素,还需关注音乐中相关语言的文化因素。

  • 民族音乐学与我国基本乐理

    作者:毛云岗 刊期:2006年第03期

    近百年来,西方乐谱、乐理及观念,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致使音乐工作者谈起音乐往往只知欧洲,鲜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均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很大阻碍。本文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阐释传统音乐有别于西方音乐理论的重要价值,并通过二者的比较进一步强调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普及传统乐理的迫切性。

  • 襄樊“扛神”田野调查报告

    作者:李素娥 刊期:2006年第03期

    薛坪镇古楚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楚地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历经千载沧桑,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本文基于田野考察,描述和分析其历史渊源、音乐舞蹈及其相关民俗仪式,以引起关注。

  • 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陕南民歌之比较阐释

    作者:张智斌 刊期:2006年第03期

    陕北、陕南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现代人文地理学、艺术社会学的视野对其进行不同音乐艺术层面的逐层比较阐释,对于不断发掘、研究、发扬光大民歌艺术极具意义。陕北、陕南独特的地域条件、区域人口流动迁徙、方言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社会化因素对其区域民歌的审美特质影响重大,是构成陕北、陕南独特民歌艺术魅力和特色...

  • 松阳民间音乐的“四声性”现象探析

    作者:杨建伟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浙江松阳民间音乐共有的“四声性”曲调特点及旋法习惯的概括、分析,将其与方言“松阳话”的调值、变调进行了对位式的比较,提出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越是紧密,越是说明该种音乐的本土化与原生性;通过语言和音乐关系的研究,可以断定某音乐风格、品种的流传路线或与原生地的空间距离。

  • 社会变迁中的汉族民间歌手案例(2)

    作者:臧艺兵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从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本土民歌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迁中所表现的差异。当地政府通过对本土民歌文化价值的关注,使这些积累几百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文化遗产转换成社会资本,从而形成市场经济价值,使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这种情况几乎是拥有传统文化资源,而物质生活仍然比较贫困的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 “双重音乐能力”的现实阐释及学生培养设想

    作者:邓萍 刊期:2006年第03期

    20世纪70年代胡德提出“双重音乐能力”的理论背景,是针对那些研究非欧音乐文化的西方音乐学家。20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教育体制中普遍以欧洲音乐理论为基本知识、并以其为思维模式(或成为思维定势)的音乐类院校的特定语境来说,如今的中国音乐界已于当年的西方状况形成对等。音乐类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需要在已有的欧洲音乐观念之外,着力培养...

  • 大提琴与蒙古族马头琴、四胡之比较研究

    作者:苏力 刊期:2006年第03期

    西洋乐器的大提琴与蒙古族的马头琴、大四胡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作为中低音的弓弦乐器,从产生与制作,到演奏及风格,都既有诸多相异、相似之处。双方的互相借鉴和融合扩展了各自的演奏技术,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它们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各自独特的远古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与生态环境。

  • 民族音乐学与音乐考古学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作者:方建军 刊期:2006年第03期

    民族音乐学与音乐考古学在学科来源和学科构成上具有一定的交缘关系,它们的研究对象虽然存在时间维度上的“近”、“远”两极差异,但在探索人类音乐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方向上却是一致的。两者都重视实地考察,前者的“局内、局外”观点,对后者当可产生一定影响。前者关于音乐文化的理论阐述、共时性研究方法以及乐器学研究等,对后者都具...

  • 唐俗乐调的应律乐器

    作者:陈克秀 刊期:2006年第03期

    唐代俗乐二十八调不是“琵琶调”,龟兹乐也不是“燕乐调之源”。琵琶入华不但因为自身的局限而不可作为应律乐器,更为了适应中国传统律调而变通。笙是唐俗乐二十八调的应律乐器。从《旧唐书》龟兹乐使用笙、《乐府杂录》“笙除二十八调本外,别有二十八调中管调”记载,以及巢、和二笙共应七均等等来看,热衷于琵琶,忘乎以笙是难以理清唐代俗...

  •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概说

    作者:杨永贤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综合迄今已出版的主要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将其历史分期进行了分类;对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中的分期和黄翔鹏提出的分期进行分析对比;同时也指出了按朝代更迭进行音乐史分期的利弊。

  • 相和大曲结构形态考释

    作者:王同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相和大曲的组织结构,即“艳”、“趋”、“解”、“乱”等形式及其音乐形态作以考释,同时对相关论文及史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