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58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郭沫若研究、郭沫若研究、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学术书评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国际刊号:1003-0263
国内刊号:11-2589/I
全年订价:¥ 364.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2762
总被引量:10113
H指数:29
引用半衰期:10.2699
立即指数:0.0385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17.4692
  • “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的希腊渊源

    作者:李雪莲 刊期:2018年第03期

    周作人著名的"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以及"受戒者的文学"说,背后都有一定的希腊文化渊源。"人的文学"背后的人学观念,源于周作人从厨川白村转借而来的希腊"灵肉一致"的人性观,其中关于"人"的具体内容,注入了周氏对希腊人文主义的认知。在"贵族的文学"观的不断表达中,周氏的观点逐渐集中于"贵族性"乃"文学家"所必需,而他所...

  • 胡先骕与胡适论战始末考论

    作者:付立松 刊期:2018年第03期

    1919年胡先骕写《中国文学改良论》,批判文学革命,这不仅缘于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嘲讽其诗作,更是为老师林纾助阵。1920年下半年作长文《评〈尝试集〉》,前四节集中批评胡适诗作及其诗学观点,后四节以人文主义思想匡正新文化运动的浪漫主义倾向。该文直到1922年由《学衡》两期连载。但是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读到第一期即做出回应。《...

  •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

    作者:刘佳慧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自清对如何借鉴瑞恰慈的语义学来解读中国新旧体诗展开了持续的探索。瑞恰慈的批评理论在中国学界广为传播和译介之际,朱自清主要吸收了瑞恰慈的语义学,并且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本文在梳理瑞恰慈语义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考察了朱自清对其积极借鉴的内在动因和外部背景,进而通过朱自清解诗诸作的前后对照,分析朱自清对瑞恰...

  • 论“恢复党权运动”与《请看今日之》的写作

    作者:邹佳良 刊期:2018年第03期

    1926年末至1927年初,国民党左派忌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权力过大,发起声势浩大的"恢复党权运动",以压制其日益膨胀的独裁野心和独裁行为。在此运动中,郭沫若是极力拉拢的人物。郭沫若却选择支持左派,积极游说手握兵权的李宗仁和朱培德反蒋以支持武汉中央,又在家中写出了反蒋檄文《请看今日之》。在此背景之下重读檄文,可以看出《请看今日之》既...

  • 从文学青年到革命作家——论胡也频与丁玲早期创作的相互影响

    作者:刘盼佳; 李广益 刊期:2018年第03期

    本文探讨了胡也频与丁玲从文学青年到革命作家的蜕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对读二人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史料记载,从个人经历、艺术手法和生命体验等方面,考察了胡也频的创作与丁玲早期创作的相互影响;同时,对这一过程中二人在思想倾向上的成长变化进行梳理,以其实际经历与作品为经,真切的生命"共情"为纬,在历史经纬中呈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

  • 《死水微澜》的创作本末与社会史意识的自觉

    作者:高静 刊期:2018年第03期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一部偶然得之之作,但李劼人创作的社会史意识却是自觉的,那便是从"社会生活及粗浅之变迁"、"社会思潮之邅递"出发,透过清中后期四川移民人口与商业发展情势,及洋教入侵与固有地方社会权力结构演化之关系,来梳理和书写近代四川社会史的"事实之结构"。这在作品中表现为袍哥罗歪嘴与粮户顾天成的命运浮沉。

  • 在“民族”与“国民性”之间——试论鲁迅“民族”观念的变迁与困惑

    作者:颜炼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运动中,一直贯穿着从"华夷"到"民族"的知识范式转变。如何发明以"民族"为基点展开的新"知识",来重新描绘和应对中国所遭遇的家国危机,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巨大而持久的任务。许多现代作家也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现代中国"民族"知识建构的复杂过程。作为现代最重要的作家,鲁迅的相关思考十分具有典型性。本文以上...

  • 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

    作者:肖百容 刊期:2018年第03期

    现代中国作家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尽管大多不成理论体系,却往往能抓住历史烟云里生动有趣的人事,构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貌。本文以林语堂为典案,通过分析其阐释传统的路径、话语体系以及人文情境,试图揭示其传统阐释的独到之处和价值意义。林语堂通过文化闲谈、故事讲述、未来想象等路径,操持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生态主义等话语体系,阐发出了...

  • 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书写——论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小说

    作者:李洪华 刊期:2018年第03期

    1990年代以来,市场获得了介入大学的合法身份,大学叙事失去了往日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多了现实批判精神。创作者大多关注市场经济时代学院人物的生存尴尬和精神焦虑,揭示市场经济对学院人物和大学形象的破坏性影响。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叙事姿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创作者开始重构市场与大学的关系。在一些大学叙事小说中,市场一方面已经成为"看不见...

  • 类型、功能与叙事策略——红色叙事中的“酷刑”

    作者:段晓琳 刊期:2018年第03期

    红色叙事中的酷刑主要有两种类型: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与作为个人角力场的酷刑。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在红色叙事中具备控诉功能、英雄形象塑造功能和彰显群众革命力量、歌颂我党革命信仰的功能。作为个人角力场的酷刑主要有三种:敌我斗争的角力场、自我斗争的角力场和精神斗争的角力场。三种角力场的酷刑叙事功能各不相同而又互有交集。尽管酷刑...

  • 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分类——以《新文学史料》为中心

    作者:徐洪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在八十年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学现象,很多老作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文学回忆录。但是,无论是从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三十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作家回忆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实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新文学史料》为中心,兼及其他作家回忆录...

  • 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

    作者:易彬 刊期:2018年第03期

    目前所见的穆旦晚年诗歌是个人写作、时代语境和编者意愿共同融合的一种奇妙混合物。本文运用文献学的汇校视域细察这种复杂的状况,既可见在"1976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作家写作与时代语境、个人境况之间的特殊关联;也能凸显当代作家文献整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之清理,如写作时间和异文的厘定以及作品整理者的相关意图的辨析。

  • 走向开放包容的左翼文学阵营——《文学季刊》及其相关刊物考论

    作者:黄艺红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三十年代的"文学"系列杂志包括上海的《文学》、北平的《文学季刊》《水星》及至后来上海创办的《文季月刊》《文丛》《烽火》。北上而后南下的《文学季刊》及其后续刊物以潜在的左翼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与非左翼文学的沟通合作,持续推进三十年代文坛生态的逐步好转,体现左翼文学阵营对宗派主义、关门主义"左"倾错误的自我纠偏,其文艺...

  • 茅盾与《妇女杂志》第六卷革新

    作者:雷超 刊期:2018年第03期

    结合最新发现的茅盾佚文《本杂志今后之方针》,文章认为茅盾对《妇女杂志》而言是一位对刊物体例与内容在整体上具有明确革新主张、并亲自为之撰文示范、切实推进《妇女杂志》第6卷"改良体例,刷新内容"的改革者兼实践者。此革新实践不仅揭示《妇女杂志》实际改革其实自第6卷就已展开,也体现了主编经王蕴章到章锡琛时期从主体革新到全方位革新...

  • 意外的收获——刘梦苇诗作拾遗记

    作者:解志熙 刊期:2018年第03期

    本文以刘梦苇《孤鸿集》的"序诗"及鲁迅存留下来的刘梦苇遗诗之发现为例,说明比勘校读在文献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并提示了关注学术资讯、寻踪追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