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58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郭沫若研究、郭沫若研究、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学术书评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国际刊号:1003-0263
国内刊号:11-2589/I
全年订价:¥ 364.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2762
总被引量:10113
H指数:29
引用半衰期:10.2699
立即指数:0.0385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17.4692
  • 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作者:孙郁 刊期:2013年第08期

    鲁迅与列宁主义的相似点:一、社会学的批评眼光;二、“不断进击”的思想;三、国际主义情怀。但他在审美判断上是个托洛茨基主义者,他最欣赏的俄国知识分子与列宁有许多区别。第一个把鲁迅的价值定位在列宁主义话语中的是瞿秋白,他参照了卢那察尔斯基对高尔基的批评,把列宁主义思维用在对鲁迅的描述上。继承了瞿秋白的思路,强化了鲁迅身上...

  • 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

    作者:汪卫东 刊期:2013年第08期

    五四是晚清以来思想运动、文学运动和语言运动的合流。同是思想到文学的路径,陈独秀、胡适与鲁迅对文学内涵的考量未必相同。鲁迅日本时期对文学的抉择,展现了对文学的深远愿景及全新想象:一、文学是一个终极性的精神立场;二、文学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这一文学立场,十年后汇入五四文学革命,使内蕴不深的陈、胡方案,增入了深度精神内涵。鲁...

  • 《野草》:焦虑及反抗哲学的实现形式

    作者:任毅 陈国恩 刊期:2013年第08期

    《野草》的主导情感是早期鲁迅的焦虑体验,具体呈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和绝望焦虑,集中反映了“五四”落潮时文化转型期的时代困境、进化论思想囹圄、传统伦理与个性情爱矛盾纠结等因素对鲁迅创作的影响。《野草》中,诗人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隐喻实现了内心焦虑的平衡。焦虑体验的哲理化是《野草》深刻哲学内涵的转换生成形式...

  • 报人杂感:引领平头百姓的舆论导向——以《新闻报》严独鹤和《申报》周瘦鹃的杂感为中心

    作者:范伯群 黄诚 刊期:2013年第08期

    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兼报人的双重身份,过去并未为我们现代文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既是作家和文艺刊物的编者,又是“新闻工作者”,“报人”,他们办报纸副刊时对当时的社会热点或国家大事多加关照,往往能成为平头百姓的政治舆论导向。本文主要分析《新闻报》严独鹤和《申报》周瘦鹃的杂感,发现从袁世凯统治到独裁,以他们三十多年所写的有针对...

  • 文学会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作者:黄发有 刊期:2013年第08期

    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一次文代会和第四次文代会在不少文学史著作中,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阶段划分的历史节点。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始,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第一次文代会作为文学史分期的历史界标,其政治功能被不断强化。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文学史分期界标的历史功能被逐渐淡化,文学的审美性原则以及文学形式的功...

  • 唐弢与当代文学史研究

    作者:孟繁华 刊期:2013年第08期

    1985--1988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展开了一场集中的讨论。这场讨论今天看来仍然意义重大,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讨论的元话语。唐锼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但他发表于1985年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文章,不仅开启了新时期当代文学史讨论的先河,重要的是那里隐含了唐伎先生难以讲述的经验和无奈。本文通过分析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

  • 1990年代文学的神秘文化思潮

    作者:樊星 刊期:2013年第08期

    1990年代,文学界对神秘文化的叩问大致体现为三股思潮:一是“宗教热”持续升温,体现出重建精神家园、抵抗虚无主义瘟疫的可贵努力;二是对各地神秘文化的神奇揭示,体现出探寻“东方神秘主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三是在日常生活叙事中感悟平凡人生的神秘感,由此超越“原生态叙事”。

  • 论新世纪边地小说对传统思想的思考

    作者:于京一 刊期:2013年第08期

    中国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边地小说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完成的正是向传统文化的真诚回溯和崇高致敬。本文借助于文本细读,在真切的剖析中呈现边地小说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神三个维度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承续和坚执,阐释其向传统关学的回溯与致敬。

  • 论“新时期”初小说创伤书写的缺陷

    作者:韩亮 刊期:2013年第08期

    如何指认并未远去的历史,如何疗治切身遭遇的创痛,是新时期之初的写作者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班主任》《伤痕》等以轻省、推诿的写作策略与意识形态保持同一步调,为创伤体验的书写建构起合法性的言说空间与书写模式。《晚霞消失的时候》《公开的情书》表层异质性之下的审美范式、写作伦理与前者并无二致,他们所试图重返与抵达的,仍然是文学...

  • 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对照与反思:从《革命·启蒙·抒情》谈起

    作者:丁文 刊期:2013年第08期

    《革命·启蒙·抒情——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思录》是由台湾学者编辑的访谈集,“以域外学者的研究为采访重点”,对海外学人研究经验的介绍恰恰与大陆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形成一种对照,大陆语境中的读者正好借来获得深思的机遇,可以看到许多先前不曾认识到的自身的缺失,找到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方法。

  •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作者:李今 刊期:2013年第08期

    论文着重从社会的维度读解《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卖血故事背后“隐藏的力量”,人物及其关系“异貌同质”的潜在“重复”配置所隐示的内涵,以及两者间所形成的反讽性结构。分析由纵横交错的“重复”编织而成的内在结构所凸显的隐喻意义,并根据创作自述,探析作者预先设定的高潮在写作中发生变化所引发的文本歧义,作者所经历的从嘲讽更悲悯...

  • 论于坚的诗

    作者:罗振亚 刊期:2013年第08期

    于坚始终坚守独立的精神和艺术方向写作,他的诗关注“现场、当下、手边”,执着于事物、世界的澄明,“立场”走低,拒绝升华;出现了许多能够“看得见”的一些叙事性特征,或以物象、事象等事态因子的介入,造成一定的叙事长度和宽度,或为降低对所见事物澄明的干预程度,进行“反诗”的冷抒情;在口语化的探索中推崇语感,拒绝隐喻,为还原世...

  • 张爱玲小说中的公馆意象分析

    作者:黄德志 郁颖 刊期:2013年第08期

    在张爱玲的诸多小说中,“公馆”意象长久以来似乎为人们所忽视,而这一意象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本文从公馆是腐朽没落的生活状态的象征,女性悲剧命运的见证,“苍凉”氛围的折射这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公馆意象,旨在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深层内涵。

  • 论《红旗谱》《播火记》与《水浒传》的传承关系

    作者:周新民 刊期:2013年第08期

    革命历史叙事固然要受到书写时代思想意识的制约,但是,传统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表现中国农民由自发革命走上自觉革命的《红旗谱》《播火记》就深受《水浒传》的影响。《水浒传》的侠文化观念和武打描写甚至结构都影响了《红旗谱》《播火记》。《水浒传》的影响扩展了《红旗谱》《播火记》的审美空间,也增添了《红旗谱》《播火记》...

  • 焦虑时代的精神表征——东西小说论

    作者:张柱林 刊期:2013年第08期

    东西的小说总是充满孤独、恐惧、欺骗、背叛、弄虚作假、无情无义,其叙事中总带着焦虑、不安、不可靠、不可信,这既反映了作家成长历程的个人体验,更表征了一个丧失基本信任的时代的普遍焦虑。通过对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信任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出东西对风险社会各种征候的再现,并不只是具有叙述学或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