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58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郭沫若研究、郭沫若研究、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学术书评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国际刊号:1003-0263
国内刊号:11-2589/I
全年订价:¥ 364.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2762
总被引量:10113
H指数:29
引用半衰期:10.2699
立即指数:0.0385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17.4692
  • “本着内心的要求”的激情与困扰——创造社文学选择的特点与问题

    作者:李怡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本着内心的要求”选择文学之路,是创造社一代留日作家与鲁迅一代的重要区别,这里既有本能意义的文学的激情,也有自我实现欲望裹挟中的矛盾与困扰,由此形成的“为艺术”与“为人生”的独特的思维逻辑,与鲁迅一代留日作家、与文学研究会同人都颇有差异,需要我们重新清理与认识。

  • 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散文

    作者:陈啸 刊期:2007年第05期

    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它的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拳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不仅仅是京派散文的载体,而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它不仅为京派散文提供了物质基础,更为京派散文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精神语境。更确切地说,...

  • 南社与日本的关系

    作者:陈春香 刊期:2007年第05期

    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既有传统色彩又有近代特点的社团,它的成立与中国近代的民族革命和政治改革密切相关,南社成员的政治文化活动与外来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与日本为最。南社文学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都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近代文学从属于政治和实用化的特点,缺乏文学的独立品格,但这并不能掩盖南社文学...

  • 20世纪后期新马华文文学研究述评

    作者:朱文斌 刊期:2007年第05期

    新马华文文学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20世纪末,呈现出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态势。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这一研究的历史脉络:作家作品的凭借和作家、思潮、流派的综论,类文学史/文学史专著的出版和辞典辞书的编写,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方法论的转换。

  • 周文论——纪念周文诞辰100周年

    作者:王晓冬 刊期:2007年第05期

    选择30年代左翼作家周文为研究对象,以周文“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为脉络,从创作主题、创作方法、创作形式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周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和不足,将其放入30年代的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语境中,力图对周文的文学史地位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 论周文小说中的野性魅力

    作者:钱虹; 叶柳青; 丁奇 刊期:2007年第05期

    周文早年在川康边境从军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源泉,也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悲凉冷峻的独特格调。其作品中所散发的野性的尤其是蛮荒的“原生态”描写更值得关注。那种野性的力量是原汁原味的,不掺杂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是乡风民俗的自然表现。本文从自然环境、血腥战场、原始本能三个方面,论述周文小说中的野性魅力及其艺术描写,...

  • 周文小说中人性的坚忍

    作者:周翔华 刊期:2007年第05期

    周文的小说致力于还原各种阶层本真的存在状态,实现生命对于苦难复杂现实的赤裸裸的观察,凸显了人性中的坚忍质素,传达出作家生命体验中尤其是底层体验的丰富性。这使周文的小说拥有了深度追求币口思考的空间。周文的小说在透视人生的艰难与无奈时,难免也遮蔽了生命中原本应有的许多光环。

  • 论赵树理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之关系

    作者:席扬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本文围绕赵树理“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性与不断被“提升”“提纯”的理论的现实主义之间差异性,深入疏理、剖析了赵树理与“十七年文学”诸多变迁的复杂关系。赵树理对农村长期观察形成的农村经验以及“自成一个体系”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一直坚挺着“朴素的现实主义”立场。“朴素的现实主义”把“亲历”“经验”视为最重要的因素,...

  • 物质制约下的伦理诉求——以《孤独者》、《伤逝》、《弟兄》为中心

    作者:罗华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本文认为鲁迅小说除了精神性问题,其物质性问题也应特别重视。鲁迅作于1925年10—11月的《孤独者》、《伤逝》、《弟兄》共同凸现了物质性问题,在这三篇小说中,鲁迅有意识地分别叙述了人的生存方式、情爱关系、血亲关系是如何在物质的制约下呈现出“虚弱”,并由此营构人物在自我悖论和自我诉讼过程中的伦理诉求,探究人物的道德心性和人性能...

  • 异质元素的“互观”——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分析

    作者:裴春芳 刊期:2007年第05期

    沈从文小说“叙事话语”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互观”,一是“反复”。“互观”的实质是视点问题,同时也是叙事机制问题。通过“互观”,使“城/乡”、“中/外”、“古/今”等异质元素在文本空间内形成某种共时性的存在,从而显示出现代中国人矛盾的文化处境和复杂的文化情怀。“互观”可细分为“城乡互观”、“中外互观”与“古今互观”三...

  • 《多余的话》:“回家”之歌——论瞿秋白的诗性生命形式

    作者:刘岸挺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本文从生命美学层面把握秋白特异的生命形式,由此理解《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及其深刻内涵,指出:秋白生命的特异性表现在他始终保存两个“自我”,从而构成其诗性革命家的一生。《多余的话》是他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写下的“回家”之歌。他返回家园的心路历程表现为“二元”心理结构的矛盾交织,最终因告别生命而统一。在对自己个体生命的历史反...

  • 论邵燕祥4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

    作者:吴思敬 刊期:2007年第05期

    40年代后期的邵燕祥,为了理想而献身,把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使他的诗歌显出了英雄主义的品格。同时,他这阶段的诗具有他后来的创作中很少见的那种心灵的自由感,没有矫情,没有造作,率意而为,不受羁绊。对邵燕祥40年代后期诗歌创作的研究,可以充实现代文学史对这阶段诗歌创作的叙述,并可与邵燕祥50年代的作品做一对照,从中发现一个有才...

  • 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试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

    作者:王家新 刊期:2007年第05期

    从中国古典诗到现代新诗,对“诗意”的把握和呈现,是一部不断扩大、加深、修正和刷新的历史:“诗意”,这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更新的命题。本文通过对闻一多、穆旦、冯至以及海子等中国现当代诗人“逆诗意化”的写作策略以及重铸现代“诗性”的诗学实践的考察,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描述“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这一深刻的历史转变进程....

  • 从德国浪漫派到存在主义——论冯至对德语文化的接受与消解

    作者:杨志 刊期:2007年第05期

    冯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一生深受德语文化的影响。本文逐次分析了德语作家对冯至思想的具体影响,同时分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德语文化对冯至思想的共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文本探讨了冯至是如何消解德语文化的某些影响的。

  • 中国新诗传统与朦胧诗的起源

    作者:张志国 刊期:2007年第05期

    揭示“朦胧诗生成”与中国新诗传统“同中有异”的承续关系,是解读“朦胧诗发生”问题的重要诗学理路之一。朦胧诗人历经“革命式求索——命运式感伤——自我分裂式质疑、嘲弄、反叛或者逃逸——人道主义批判”四个生命体验流程,呈现出朦胧诗人对于中国新诗资源的选择:以何其芳诗集《预言》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歌酝酿了朦胧诗风格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