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杂志简介:《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28/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国际刊号:0578-1752
国内刊号:11-1328/S
全年订价:¥ 1288.00
创刊时间:1960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444
复合影响因子:2.61
总被引量:146182
H指数:123
引用半衰期:5.6052
立即指数:0.1
期刊他引率:0.9183
平均引文率:28.4446
  • 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张涛 郑家奎 徐建第 蒋开锋 吴先军 汪旭东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分布于12条水稻染色体上的60个SSR引物和22个水稻功能基因标记检测了32个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6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88个等位基因,其中有效等位基因数126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在2~6之间,平均为3.13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16~0.744,平均为0.467±0.175。32个品种间的...

  • 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基因(TaCKX5)的克隆及其染色体定位

    作者:张磊 张宝石 周荣华 孔秀英 高丽峰 贾继增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克隆小麦的TaCKX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TaCKX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小麦CKX基因以及利用该基因进行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BAC文库筛选的方法克隆基因,通过小麦缺体-四体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从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分离得到TaCKX5基因的gDNA...

  • 多重PCR的建立及黄淮麦区主要品种品质相关基因的鉴定

    作者:万映秀 张晓科 夏先春 张平治 何中虎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小麦加工品质由多个位点控制,而每个位点又有多个等位基因控制。建立品质性状多重PCR反应体系是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率及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措施。【方法】选择影响小麦品质性状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标记Ax2*、Bx14、Bx17和Dx5;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标记Glu-A3d;糯蛋白亚基Wx-B1基因标记BDFL-BRD和Wx-...

  • 高能混合粒子场辐照小麦的突变效应分析

    作者:郭会君 刘录祥 韩微波 赵世荣 李家才 赵林姝 王晶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高能混合粒子场(CR)辐照冬小麦所产生的突变效应,并与^60Co-γ射线处理相比较,研究其诱变效率。【方法】以0、145、195、284和560Gy剂量的CR和γ射线分别处理两个冬小麦品种ZY9和ZH7,室内发芽鉴定处理当代的损伤效应,田间筛选表型变异突变体并做考种分析。【结果】高能混合粒子场与γ射线处理对这两个小麦品种的生长抑制均存在明...

  • 植物形态结构模拟与可视化研究进展

    作者:曹宏鑫 石春林 金之庆 刊期:2008年第03期

    本文较系统阐述了植物形态结构模拟与可视化研究的社会背景、学术价值和经济意义,从创立与发展、研究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特点、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构或学者以及领先标志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形态结构模拟与可视化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的前沿领域、空白点及薄弱环节,分析了中国在该研究中的总体水平、差距及其成因;最后在研究展望基础上提...

  • 黄淮平原麦茬直播稻分蘖发生规则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作者:余珺 陶光灿 郭兴强 尹士采 谢光辉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明抗旱性水稻品种在稻-麦两熟系统中旱作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优势节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旱稻297(旱稻277)、旱稻502、宁粳16和宁粳35等抗旱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旱作和浅水层灌溉条件下拔节前各节位分蘖的发生和成穗频率及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试验观察到拔节前第2~9节位有分蘖发生,虽然发生节位和频率因品种...

  • 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态势保持高速增长

    刊期:2008年第03期

    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报告,自1996年转基因农作物开始大面积商品化生产以来,接受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和农户数量持续增加,种植面积迅速扩张。

  • 旱作与节水灌溉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作者:戴忠民 王振林 张敏 李文阳 闫素辉 蔡瑞国 尹燕枰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灌溉与旱作条件下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阐明不同灌溉制度下小麦淀粉积累的酶学机制。【方法】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蔗糖代谢、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旱作栽培有利于增加小麦灌浆前中期淀粉积累速率、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 基于生长元模型的智能化作物集成建模辅助系统研究

    作者:姜海燕 汤亮 朱艳 刘小军 花登峰 曹卫星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智能化作物集成建模方法和开发实用辅助建模工具。【方法】在综合分析麦、稻、棉等作物的生长模拟模型算法及模拟系统的基础上,提炼作物通用建模流程、模型结构、模型接口和模型模板,构建作物生长元模型;在模型资源库、组件、描述脚本和引擎等技术的支撑下,设计层次化、组件化和智能化作物集成建模辅助系统(IICMSS)结构及核心...

  • 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改善西瓜连作障碍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作者:苏世鸣 任丽轩 霍振华 杨兴明 黄启为 徐阳春 周俊 沈其荣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减缓西瓜连作障碍的可行性,并从微生物多样性与连作障碍关系角度阐释该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盆栽方法研究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改善西瓜连作障碍的效果,传统微生物计数及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果】西瓜连作土壤上单作西瓜其枯萎病发病率为66.7%,死亡率为44.4%,与旱作水稻间...

  • 黄花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研究

    作者:张永强 丁伟 赵志模 吴静 樊钰虎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明确黄花蒿杀螨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最佳的植株部位,明确黄花蒿杀螨活性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为综合开发利用黄花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5、6、7和9月5个月份的黄花蒿植株,分成根、茎、叶3个部分,采用石油醚(30~60℃)、石油醚(60~90℃)、乙醇、丙酮和水溶剂的平行和顺序提取方法,共计获...

  • 有机磷杀虫剂通用结构半抗原的设计及广谱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作者:刘贤进 颜春荣 刘媛 余向阳 张存政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制备针对有机磷农药的广谱特异性抗体,用于有机磷农药的免疫快速筛选检测。【方法】设计采用二乙基膦酸乙酸作为通用结构半抗原,用NHS-DCC法和EDC法合成两种人工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结果】NHS-DCC法所制得抗血清的最高滴度为25600,EDC法合成的抗原制得的抗血清滴度最高为6400,均获得免疫应答。以二乙基膦酸乙酸为对...

  • 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估算

    作者:金琳 李玉娥 高清竹 刘运通 万运帆 秦晓波 石锋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长期大规模翻耕和秸秆燃烧造成土壤有机质(SOM)大量损失,使农田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免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加上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应用,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有所回升,预计其将成为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本文通过分析各种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量,估算中...

  • 轮作和施肥对半干旱区作物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作者:郭胜利 吴金水 党廷辉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是建立持续发展措施的关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1984~2002)中的10个典型处理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生物量和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变化,探讨半干旱区轮作和施肥对0~20cm土层有机碳的影响,10个典型处理分别为休闲(F);冬小麦连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CK)、化肥(W/W+NP...

  • 湖北省油菜施硼效果及土壤有效硼临界值研究

    作者:邹娟 鲁剑巍 廖志文 巩细民 汪航 周远桂 周宏 刊期:2008年第03期

    【目的】从区域角度研究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硼肥施用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及产量的效果,确定目前生产条件下土壤有效硼临界值,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在湖北省布置30个田间试验研究油菜施硼产量效应,结合土壤有效硼含量确定缺硼临界值。【结果】施硼对油菜的营养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促进作用,30个试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