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

中国港口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Ports

杂志简介:《中国港口》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232/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交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交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稿、卷首语、港口热点、港口纵横、邮轮志、港口资料统计、煤炭观察家、港口与航运、港口管理、港口企业文化、港口科技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主办单位:中国港口协会
国际刊号:1006-124X
国内刊号:31-1232/U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交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
复合影响因子:0.28
总发文量:3584
总被引量:2385
H指数:13
立即指数:0.0103
期刊他引率:1
  • 布瑞克沉船出水的福建陶瓷

    作者:李永歌 刊期:2016年第S1期

    1991年,在巴拉望岛西南部海域布瑞克暗沙(Breaker Reef)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遗址,出水的器物有陶瓷器、铅锭、铁锭等,其中陶瓷器主要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的产品,这些陶瓷器应为南宋前期出口到菲律宾或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此外该沉船还出水一件石碇,长3米,呈尖梭形,这种碇石是我国古代南方海船典型的船具[1],因此可以确定这艘沉船是一艘中国沉船。

  • 从朱金漆木雕看宁波与日本文化交流

    作者:丁洁雯 刊期:2016年第S1期

    通过简要概述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工艺与历史沿革,在分析阐释其对日文化交流中独特优势的基础上,从朱金漆木雕的制作原料及应用领域两个层面论证其在见证宁波与日本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 论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优势

    作者:范佳平 刊期:2016年第S1期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具有源远流长的海丝文化,自古享有'东方第一大港'、'四海人文第一邦'等盛名,今又被赋予'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东亚文化之都'等诸多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顺势而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独占福建近'半壁江山',更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三甲'。本研究中,笔者拟对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进行了一番...

  • 泉州发现的最早的海外玻璃

    作者:吴培植 刊期:2016年第S1期

    2003年5月,在泉州丰泽区北峰镇招丰村发掘一座五代时期的墓,墓主王福为五代闽国泉州司马,墓内出土有玻璃器残片三件,玻璃器残片为福建讫今发现最早的玻璃皿,是印证海外交通的实物资料。

  • 海外珍贵木材的输入与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

    作者:许振平 刊期:2016年第S1期

    明中晚期海禁开放以后,大量来自东南亚以花梨木和紫檀木为主的硬木进入了中国,成为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不加髹饰的天然硬木材质成为了明式家具审美风格产生的基础,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榫卯结构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明式家具不加髹漆装饰、体现素木天然材质纹理的美学风格,并对清代家具产生了重要影响。

  • 海上丝绸之路与蓬莱高丽古船

    作者:袁晓春 刊期:2016年第S1期

    登州港(蓬莱水城)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北部,是《新唐书》记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千年古港,为唐朝与朝鲜、日本遣唐使往来的出入港口。2005年登州港发现2艘高丽古船,历经中韩船史专家多年的共同研究表明,蓬莱4号古船为朝鲜半岛的传统平底船,蓬莱3号古船的船型为''型结构,蓬莱3号古船的船壳连接为高丽造船技术,船体结构采用舱壁、肋骨、桅座、...

  • 元代泉州城的聚落形态

    作者:傅恩凤; 林珊娜 刊期:2016年第S1期

    元代时,泉州港因繁荣的海外贸易而繁盛一时,至今留下众多的相关史迹,本文通过对元代泉州城史迹的描述,一方面重现当时泉州城繁荣的境况,海外交流、多元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分析泉州城当时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再现当时泉州城的聚落形态概貌。

  • 沿海港口与中国近现代邮政发展关系考略

    作者:李本侹 刊期:2016年第S1期

    随着开行于各港口城市的轮船出现,中国传统的邮政传递体系产生了变革。也促使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不同邮政机构建立,以及开办现代国家邮政体系。随之而来的新邮政体系创设,都首先设立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国内大型沿海港口城市,再者开设于国内其它沿海、沿江港口城市,再逐渐向纵深和内陆城市发展。因此,中国邮政体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从港口城市首先...

  • 长江下游清朝末期炮台遗址研究初探

    作者:周阿江 刊期:2016年第S1期

    本文通过对长江下游清朝末期炮台遗址的梳理,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清朝末期的长江江防炮台在选址、建筑材料以及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海防江防一体化战略指导思想的错误,过高估计炮台的实战作用,而无法取得实战的胜利。

  • 青岛栲栳船帮的兴衰

    作者:毛洪东 刊期:2016年第S1期

    栲栳帮是依托金口港发展起来的北方地区重要的航运力量,为南北航运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为抗击日本海军,四艘栲栳商船自沉江阴,成为江阴防线的一部分,为淞沪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 浙海关沿革与白水权斗争

    作者:曹琼 刊期:2016年第S1期

    清政府'五口通商'后,设立了税务司制的'洋关',是各口海关监督和外籍税务司间的畸形关系的体现。清咸丰十一年(1861)5月,清政府在宁波江北岸外滩设置税务司总署,浙海新关(洋关)正式成立,逐渐成为外国列强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的便利机关。经过了风雨飘摇的近百年历史,宁波人民从未放弃过对主权的维护和对压迫的抗争,'白水权'事件可见一斑。21世纪,...

  • 611年前宁波港不曾发生过郑和使日大事

    作者:施存龙 刊期:2016年第S1期

    本文对'郑和之宁波桃花渡使日'观点作出分析评论,认为611年前郑和使团与中日勘合贸易无关,同时认为宁波成为明代对日开放的重要口岸与郑和无直接相关。

  • 关于郑和自宁波下东洋的若干思考

    作者:杨美双 刊期:2016年第S1期

    最早发现郑和下东洋史料的是现南京大学的退休教授潘群。潘群花了2O多年的时间最终在1982年才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在史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后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不断,辩论使人们对原有材料的认识愈加深刻,并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使郑和下东洋的史实更加清楚,使人们对郑和下东洋的出发港口、目的地、人数、意义更加清楚,不但为后来者进一步研...

  • “三宝”太监郑和研究新得

    作者:唐宏杰 刊期:2016年第S1期

    '三宝'太监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历来学者对'三宝'的解释却多有不同。笔者认为'三宝'应是郑和官职的称呼,即'三宝信官'的简称。'三宝信官'确信的职责是掌管皇宫王府、陵墓的修建和采办宫廷所需婚丧礼仪所用珍宝等一切器物。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是明初出使四域的诸'三宝'的代表,作为'王道'外交的忠实执行者,通过一系列下西洋活动,出色完成了...

  • 运河沉船的考古发现

    作者:官士刚 刊期:2016年第S1期

    虽然未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名录,但作为运河主角的舟船依然是运河研究和运河遗产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舟船均为木质且在水中航行,难以长久保存,所以有关运河舟船的资料更多有赖于考古发掘。目前,我国与运河舟船相关的考古资料无论地域分布、时间范围,还是所涉及运河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已经十分丰富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