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Modern Philosophy

杂志简介:《现代哲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071/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问题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西比较哲学、西方哲学研究、逻辑学研究、研究生论坛

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东哲学学会
国际刊号:1000-7660
国内刊号:44-1071/B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2
复合影响因子:0.23
总发文量:1414
总被引量:431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8.2857
立即指数:0.0183
期刊他引率:0.9723
平均引文率:21.422
  • 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方式——基于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

    作者:丁匡一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设定并论证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叙事方式的"问题式勘察点",由之勘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叙事性质,并在历史叙事的视域中分析马克思对微观描述手法的运用,最终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叙事方式中,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密切交织、相辅相成、表里一致的内在关系。

  •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自在之物”概念

    作者:司强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不再仅仅是解决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或者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而且是物化现象的理论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视为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不同解答,并且为后康德哲学解决物化问题开辟了道路。以"自在之物"概念为核心,卢卡奇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架起了桥...

  • 少数民族上层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以20世纪50年代凉山彝族“观光团”为考察中心

    作者:李飞龙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代表民族地区政治权威的少数民族上层对以汉族为主体新生政权持有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国家对民族地区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推行。为此,组织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到内地参观就成为疏通民族关系,打破民族隔阂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20世纪50年代彝族上层人士的一个群体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新政权利用游览观光大城市和观...

  • 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与效能——与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作者:陈晓斌 刊期:2017年第04期

    建国初期,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构思和推进,充分展现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和效能。在理念上,人民民主体现了"做事能力"的原初民主意涵;在意图上,人民民主着重于限制"利益博弈"的良性治理思路;在效能上,人民民主有益于推行"政治教育"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其领导权始终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

  • 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与丹·扎哈维教授的对话

    作者:丹·扎哈维; 杨文琦; 蔡文菁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丹·扎哈维教授与六位中国学者围绕他的现象学著作《自身和他者:主体性、共情和羞愧》展开讨论,此次探讨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最小限度自身、其同一性及表象主义"、"叙事进路及概念能力"、"共情、分享与羞愧"。讨论围绕自身性、主体性、体验、共情、羞愧、他者等在当今学界备受关注的概念,并且涉及现象学与心灵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

  • 胡塞尔的符号意识理论及其修订

    作者:罗志达 刊期:2017年第04期

    胡塞尔在第一《逻辑研究》中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符号理论,但在"超越论转向"之后,他却在重要的"1914年文稿"中修订了关于符号意识的部分核心观点,对符号意识之为一种特殊的复合意识给出了新的现象学解释。本文通过分析第一《逻辑研究》及"1914年文稿",考察胡塞尔关于符号意向的若干核心概念,揭示胡塞尔此项修订的基本特征,从而说明符号意向的...

  • 直观的统一性与经验的有界性——论麦克道威尔《心灵与世界》对康德哲学的误解

    作者:谢利民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为了摆脱所与论与融贯论的两难,麦克道威尔试图从康德哲学中抽取出一种"经验理论",他将这种理论阐发为"印象本身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的概念化经验思想。与此同时,麦氏又将康德自在之物的学说斥为一种需要被抛弃的"先验框架"。然而通过与康德原著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对"经验理论"的接受还是对"先验框架"的拒绝,麦克道威尔都陷入了...

  • 康德道德哲学中双重世界的区分

    作者:胡文迪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

  • “人文化成”:“文化”的中国古典意义

    作者:黄有东 刊期:2017年第04期

    要构建"文化"研究的中国特色话语范式,凸显"文化"研究的中国主体性,就必须对"文化"这个核心概念的中国意义有个明确的理解。考察"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生成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文"的文化意义,"化"的文化意义,"文化"的完整意义。通过对"文化"的词源学考察:"文"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化"由自然造化进于精...

  • 《庄子》辟思刍议

    作者:孙雪霞 刊期:2017年第04期

    古汉语"辟"的含义非常丰富,以"辟"概括《庄子》的思维特色,很能展示《庄子》思想的力量。于喁相随、始源浑沌、六合祥和是《庄子》辟思的三个重要层面。通过与西方文学精神的对比,可以揭示《庄子》去中心、原始理性共生、自然人文同在的美学思想。

  •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

    作者:黄敏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

  • 现代禅学顿渐关系的重构及其取径与概念

    作者:宋荻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胡适禅学研究的启发下,现代禅学研究逐步颠覆了传统禅史"南顿北渐"的对立图式,解构了南北二宗"顿""渐"的法门对立,重构出"顿"与"渐"的同质关系。现代禅学研究对"顿""渐"对立的解构,是有意弱化义理层面的处理而侧重史学批判研究的结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史学批判的某种目的性意图。同时,"顿""渐"同质关系的重建,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