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郭沫若研究、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著述·综述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910
总被引量:356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5217
  • 从《里门拾记》到《果园城记》:师陀小说原乡志系列

    作者:郑怡 刊期:2017年第04期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黄金岁月,似乎已成定论~①。这与'中华民国'的第二个十年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和文化的现代性进展密切相关~②。它的多元和异彩纷呈也与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③紧密相连,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加速并加深了各种文类、文体的实验出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和系列...

  • “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

    作者:李怡 刊期:2017年第04期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其片段曾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从此成为当代家喻户晓的作品。作为文学经典,它没有在漫长的流传之中丧失魅力,相反,却自有一种常读常新的内蕴。但是,应当说,要真正体味到这种'新'的深刻之处,还需要有一些必要的阅读准备,首先是尽量选择能够体现老舍原初创作形态的版本,其次是真正打通时空的隔膜,在新世纪的生存感受与...

  • 英国诗学文化与徐志摩的诗艺建构

    作者:毛迅 刊期:2017年第04期

    诗人徐志摩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的层面上都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探索者,他在诗艺方面所作的各种眼花缭乱的实验为世人瞩目。但他的多样化实验都是原创的行为,还是某种外来文化推动的结果,这一问题并未取得细致入微、落到实处的学理解释。我们注意到了徐志摩对英国文学的特殊偏好。据徐志摩讲,他是到了英国剑桥之后.

  • 关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思广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一般而言,人们认为,中国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始于1922年,但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却始于19世纪初叶,'马礼逊等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并传入了铅活字排版、机械化印刷技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以铅活字排中文、机械化印刷的现代概念的出版社'~②。西方现代出版技术的传入,催生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兴盛,而'民国的成立,使在清末最...

  • 《上海之魂》的作者及其他

    作者:姜飞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从1929年底到1930年初,上海的金马书堂曾在《申报》连续广告~①,称'敝堂筹备已经就绪,编译各书已近百种',而'陆续付印,发行在即'的图书便包括一本署名'百乐'的小说——《上海之魂》。除了相关的辞书、史料和学者著述的附录~②,《上海之魂》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提及,更无研讨。实际上,《上海之魂》在国内外图书馆也难见收录.

  • 国外电影输入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的生成

    作者:马睿 刊期:2017年第04期

    引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电影生产和电影消费都呈勃兴之势,在此基础上生成的电影文化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化景观的重要一维。而国外电影亦是当时中国电影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电影领域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博弈、杂糅共生的典型表征。当时,本土电影生产已在商业化和艺术性两个方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艺

    作者:周维东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实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考虑到'五四'新文学中的重要参与者陈独秀、是早期共产党领导者,这部分文学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实践不仅提供了新的文学样态,如左翼文学、苏区文学和延安文学创造的新的文学形式,还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影响现代文学的整...

  • 外来词、古词语与生造词——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

    作者:谢君兰 刊期:2017年第04期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在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得以蓬勃开展,为达到'解放思想、启蒙民众'的最终目的,也为将革新理念传播到最广范围,作为信息传递平台以及文学表述载体的语言文字就被提上了革命的关键位置。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先是试探性地提出'八不主义',反对言而无物、无病呻吟的文字.

  • 《沫若自传》与传记文学——兼论郭沫若与胡适传记文学观之比较

    作者:周文 刊期:2017年第04期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传记发展的一个高峰期~②。这一高峰或高潮的重要标识是传记文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尤其是胡适对'传记文学'的大力提倡与实践推动,对这一文体的命名及'概念特征、范围种类、功能作用和创作原则、要求、方法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精到的阐述,从而形成了一种有着鲜明个性特色的理论系统'~③。

  • 《狂飙》与陈铨“民族文学”实践论

    作者:袁昊 刊期:2017年第04期

    《狂飙》是陈铨抗战时期重要的长篇小说,作为顾一樵主编的'建国文艺丛书'第一集,它是'最能体现作者整个创作思想的作品',尤其能体现陈铨的民族文学观,是陈铨'民族文学'实践的代表作。学界对《狂飙》已有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大多观点仅停留于'《狂飙》是陈铨民族主义文学观的实践'这样的结论上。《狂飙》是如何实践民族文学观的,这样...

  • 谈静安寺路对沪上居民现代意识的塑形(1863-1935)

    作者:胡星灿 刊期:2017年第04期

    1863年,太平军从西面攻陷昆山、青浦,大批江南名流涌进上海避难。为保证路途通达,工部局在上海英租界西部边界延伸至'泥城浜'(西藏路)的小道上,抢修了一条长2英里,宽40英尺的马路,名为静安寺路(Bubbling Well Road),俗称'大马路'。1899年,外国势力扩展到静安寺,整条静安寺路被划入公共租界范围,因此带动了该区域的繁荣。自此,静安寺路加快了其现...

  • 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作者:张学谦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将知识青年视为社会变革的原动力,并将其推到了'崇拜'的高度。的爆发,无疑是进步知识青年自我价值形象的一次有力呈现。然而,亦是因为'五四',知识青年的价值形象在进步知识分子的认识中产生了分歧。'五四'末期青年学生林德扬自杀的事件是知识青年价值形象重构的起点。此后,'青年崇拜'的光环逐渐褪去,各界对知识青年...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现代性建构——试析上海“黑白影社”的现代摄影创作

    作者:潘万里 刊期:2017年第04期

    1927—1937年不仅是上海摄影艺术发展的繁荣期,同时也是中国摄影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此十年间,先后引领和主导上海乃至全国摄影艺术发展的摄影团体是'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和'黑白影社'。前者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一度成为'艺术摄影的代名词',将中国(狭义的)画意摄影的创作推向了高潮;后者接力前者.

  • 由木刻到故事——延安时期木刻艺术与文学的互动初探

    作者:邱月 刊期:2017年第04期

    作为艺术中的两大门类,文学与美术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法,在画中作诗也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在西方,古典美术作品多数都与神话、宗教故事有关。进入现代以后,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连环画、装饰画、海报、超文本等艺术形式的普及,让两种艺术形式的联系变得更加深入。

  •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文学的叙事选择

    作者:田松林 刊期:2017年第04期

    长久以来,研究者们通常只关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延安文学叙事(包括主题、策略等)的影响,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大生产运动。其实,相对于文艺整风来说,大生产运动才是转向后延安文学更为具体、真切的生成语境。周扬曾说,'自’文艺座谈会’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