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郭沫若研究、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著述·综述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910
总被引量:356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5217
  • 最后的“士大夫”

    作者:张洁宇 刊期:2011年第01期

    "民国机制"是李怡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所谓"民国机制","就是从清王朝覆灭开始在新的社会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推动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诸种社会力量的综合,这里有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因素,有民国经济方式的保证与限制,也有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围合,甚至还包括与民国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导向,它们共同作用,彼此配合,决定了...

  • 文艺与政治的合纵连横——关于抗战时期“文艺政策”的论战及其他

    作者:姜飞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在中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从知识史的角度看,大抵不是"跨学科"的外缘问题,而一直是真实的文艺问题。从汉代所谓"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近人所谓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对文艺的楔人和经营,可谓深而且久。几乎一切成体系的文艺观念叙述,都要留出足够的篇幅

  • 黄人《中国文学史》与《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之关系发微

    作者:温庆新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随着晚清"新政"的不断深入,清廷逐渐意识到教育改革对变法改良的重要性。改革者本着教育"致用"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兴办小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乃至大学堂的热潮。这种热潮的高涨,客观上有利于开民智"致实业",但如何有效地对诸学堂展开具体的教学及课程设置则是教育改革首先面临的难题。对此,晚清教育改革颁布了诸多学堂章程。...

  • 重读《李自成》的意义与方法

    作者:董之林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引言我们曾经讨论过当代小说的传统,关于赵树理和张爱玲小说的两重文化向度。今天要谈谈姚雪垠和他的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是当代小说史上又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李自成》小说第一卷上、下两册于196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虽然在读者中有一时"洛阳纸贵"的现象,但由于作家被错划为"极右"的右派身份,不要说《人民日报》...

  • 何其芳后期与“何其芳现象”(1942—1977)

    作者:何休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引言读了杨义、郝庆军联名发表的《何其芳论》(载《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颇有感触。该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何其芳对现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无可取代性":一是他从"画梦"到"画人间"的创作——《预言》、《画梦录》、《还乡杂记》、《夜歌》、《星火集》这几部作品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思想艺术成就;二是...

  • 延安时期(1936—1948)集体创作的形式与功能

    作者:周维东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集体创作"是抗战文学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现象,意即由很多创作者共同完成一部文学作品。在人类历史上,文学最初的形态都是由"集体"创作而来,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个人创作"或"个体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常态,由此,在集体创作大量出现的抗战时期,这种创作方式就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抗战文学的地域分野中,集体创作在大后方文学和解放区文...

  • “地下诗歌”的研究及其问题

    作者:王学东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地下文学,属于"文学"的一部分,已引起了学界相当的重视。"不论是‘样板戏,、‘金棍子’或‘初润’或‘梁效’的‘大批判’,还是红卫兵文学,或是知青的地下文学,都是一座未曾发掘的地下文学库藏。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关于社会、政治形态的生动的文学说明,以及在那个异常年代普通人受压抑的心灵世界的了解,还可以得到无与伦比的审美变...

  • 从《我的父亲》与《献给乡村的诗》看艾青在中的“突变”

    作者:王晓渝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1942年,无论是创作生命还是人生历程,对于艾青而言,都是一个关节点。对于创作,1942年是艾青诗歌风格的第一个转折点。对于人生,艾青1942年初涉人之初的杂文运动,参与丁玲、王实味等人暴露阴暗面的大合唱,这一事件成为其此后人生难于解脱的符咒,对其人生的轨迹不断施力,笼罩着其此后的整个人生。在1942年杂文运动的参与者中,与王实味最...

  • 歌颂与讽喻——武汉抗战文艺之一瞥

    作者:吕绍刚; 孔庆东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武汉抗战时期文艺的状况是十分繁荣的,氛围是热烈的。然而,在文学史的叙述中,该时期的文艺如同这个城市的背影一样隐退了。最被文学史家关注的,不是盛极一时的报告文学与诗歌,反而是为数不多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常常被提及的、属于武汉抗战时期文艺的小说主要有三篇:姚雪垠《差半车麦秸》、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以及张天翼《华...

  • 老川大的《工作》和《半月文艺》

    作者:龚明德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工作》是1938年3月至7月由四川大学师生创办的刊物。比《工作》印行时间稍后,也是在四川大学校园内编印的文学期刊是《半月文艺》。这份杂志的主事者即编委会"五个执委"之一的菲于当年写了一个"报告"《文艺在川大》,这篇"报告"的完成时间在文后注明"改作"于1940年5月,发表于同年7月1日出版的第5—6期合刊《半月文艺》头条。菲于的《...

  • “师山”不是巴金是梁冰弦——与周黎庵先生商榷

    作者:贺宏亮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巴金文学馆"网站上刊有日本著名学者、巴金研究专家坂井洋史先生的文章《巴金——丰富生命的追求者》。据文末的说明,这篇文章初稿于1993年,于2005年5月修改。坂井洋史在文章中说道:

  • 试论李劼人历史小说的语言特质

    作者:邓伟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按照西方语言学界广有影响的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的看法:文化只能存在语言中,文化在语言中被表达,任何文化的特性也只能展示在自身的语言中,要认识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特性出发。那么,可以顺理成章地说营造文学的文化地域氛围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或者说对文学的地域感受其实就等于地域性的文学语言,是语言成为了确认自身的方式。在这...

  • 被围与突围——试比较穆旦和鲁迅的精神求索

    作者:余明发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前言作为一个诗人的穆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登上诗坛,进行大量的诗歌创作,但直到80年代中期都未能引起批评界的重视。时至今日,穆旦诗歌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和发现,其作为中国现代经典诗人的地位也已经确立。在此过程中,不少论者都会把穆旦和鲁迅进行对比,借取鲁迅的思想火种对穆旦诗歌进行阐释,甚至由此拔高穆旦的诗歌史地位。...

  • 吴宓与梁实秋对白璧德人文主义解读之异同

    作者:胡博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白璧德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文学界产生反响,主要得力于其中国弟子吴宓与梁实秋的翻译和阐释。尽管吴宓与梁实秋同为白璧德人文主义的传人,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样态:吴宓坚持文言写作,抨击新文化运动,致力于发现和发挥白璧德人文主义理论与中国儒家传统的契合,似乎是为身处新旧文化之间的焦虑的...

  •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再评述

    作者:刘子凌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1928年1月,全部是共产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同时,吸纳了日本回来的"小伙计"的创造社创办了新的刊物《文化批判》,《创造月刊》第一卷第8号也显示出"突变","革命文学"的创作口号迅速席卷了文坛,一段崭新却也出人意料的曲折的历史就此展开。众所周知,这段历史已经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人事上的遇合和纠葛、理论资源上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