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郭沫若研究、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著述·综述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910
总被引量:356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5217
  • 当代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作者:王富仁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樊骏先生就曾提出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的问题。这个命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前陈旧的文学研究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当代性的问题,根据我现在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研究者用自己当代的体验,思考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事实,并...

  • 论中国新诗

    作者:骆寒超; 白薇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新诗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却带有质的飞跃意味。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体现,无疑已形成诗性审美的民族传统。传统一旦形成,就不可割断。因此,新诗必然带有传统的胎记。不过,从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等三人的九首白话新体诗,显示中华诗国这一新品种破土而出起,新诗展示于世的形象毕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具有...

  • 非道与非逻各斯: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作者:谢应光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黄药眠、童庆炳先生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认为近百年来作为中国诗学的哲学背景只有西方的,比较意义上的"中西哲学"并不存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的中国诗学其实只是西方诗学。这一个定性的结论给人很深的刺激,为了理解的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兹将原文引述如下:

  • 文学史和诗歌史——兼议新诗的资源问题

    作者:肖严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最近在读叶公超的《论新诗》时,突然又一次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现代诗歌中是不是仍然存在这个难解之谜,那就是: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到郑敏《世纪末的沉思》结束,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但所有的定论都经不起推敲。叶氏主要的诗歌批评资源之一仍然是中国古典诗学,他认为新诗之所以受到古...

  • 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

    作者:陶丽萍; 方长安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郭沫若的《女神》以惊世骇俗的思想和自由言说方式,开一代诗风。其出场与经典地位的确立,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域外思想的冲击,"五四"新文化的激荡,亦有个人情感生活的刺激。学界在充分挖掘、论析这些因素时,却相当程度地忽略了现代传媒所起的作用,或者说传播作为一个重要维度,往往在政治意识、人学建构乃至诗性归纳的统摄性言说中被遮...

  • 冰心文本中的古典色彩——兼论冰心作为女性作家的“保守”

    作者:彭建华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冰心在晚年回忆她的教育、学习和创作,众多的传记文献中尤多称美中国古典文学。冰心写道:'我从5岁会认字读书起,就非常喜爱中国古典文学','我的初期写作,完全得力于古典文学,如二三十年代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内容是抒情多于叙事,句子也多半文言'。冰心的翻译和文学创作得心应手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美好的词汇,在铸型'白话...

  •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圣经》体裁——以冰心创作为个案

    作者:朴桔汎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中国现代文学与《圣经》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初的中国作家们可以说是历史使命感、爱国精神最强的一代作家。面临国家兴亡的特殊历史环境,现代文学家担负起民族精神救亡的重大使命。这批作家积极参与国家发展事业,努力寻找促进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社会动荡和时代剧变的情势下,基督教文化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

  • 王余杞致陈青生书信选

    作者:陈裕容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陈裕容整理说明:陈青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陈青生为了研究王余杞作品,就开始与王余杞书信来往,其中提到很多王余杞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因为开始王余杞作品的研究,遂与陈老师有了通信和电话联系,并蒙陈老师惠赠了王余杞先生给他的一部分书信复印件。现整理如下,供关心和有志于王余杞研究的学者参考。

  • 王余杞创作访谈

    作者:陈裕容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王余杞(1905—1989)是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作家、编辑。他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家道中落的盐商家庭,16岁时离开家乡,随亲戚到北京求学。1924年,19岁的王余杞考入交通大学北平铁路管理学院。王余杞在读大学期间,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并有幸得到郁达夫、鲁迅等人的关注和指导。二三十年代王余杞活跃在现代文坛,发表...

  • 王余杞大事年表

    作者:陈裕容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1905年3月9日出生于四川自贡市。祖父王朗云为自贡大盐商之一,兼通文墨,足智多谋,主张"教育救国",并创办了自贡第一所新学堂"树人学堂"。其父王迪怀(笔名涤怀、铁鞋)为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在武昌起义前曾参加保路同志会,1910年回国后从事中医,并兼顾"树人学堂"的教育工作。1913年在家乡上树人小学,读文言文,随后认字渐多,也读一些课

  • 敬隐渔及其创作

    作者:黄群英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敬隐渔,四川遂宁人,现代有才华的作家和翻译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宝库,却尘封达几十年。他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谱写了一曲怎样的人生之歌?他是如何在苦难时空享受孤独和微笑的?他的人生具有怎样独特的经历?他在文学领域进行了怎样的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敬隐渔是在苦难中挣扎、求索、奋斗的青年,...

  • 试论布德的日兵反战小说

    作者:李本东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学,笔者从题材内容上粗疏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侧重反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可称为"战难文学";二是突出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奋起抗日的民族英雄气概,是真正的"抗战文学";三是表达人们从根本上对包括这场战争在内的一切战争的反对态度、反战意识,就是"反战文学"。六十多年来,前两者备受关...

  • 民族战争的宏大叙事与阿垅《南京血祭》的突围

    作者:袁继锋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曾经说过,伟大的抗日战争磨砺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如果说抗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应该毫不为过。在异族入侵、民族文化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这个温和中庸的古老民族抛开了一切的不和谐、一切的不合作,团结奋进,为了这个民族百世的命运而浴血战斗。由此诞生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这场伟大...

  • 中国现代文学与九州(节译)

    作者:岩佐昌暲; 李书元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一、从应用科学转向文学留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随着明治以后近代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制度日趋完备,作为亚洲先进国家的日本,汇集了众多的中国留学生。郭沫若(1892~1978)有句名言:"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郭沫若《桌子的跳舞》,1928)然而,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者的许多人,最初到日本留学的目标并不是文学,...

  • “寄托小说”创作方法论——以郭沫若历史题材小说为例

    作者:武继平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一、"寄托小说"与"历史小说"的概念混淆"五四"以后由创造社作家推出的"寄托小说",从基本取材于历史这一点上看虽然酷似现代历史小说,但两者无论形态还是性格特征都不尽相同。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及事件为题材,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等)的塑造来再现或揭示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以及发展趋势。"寄托小说"则是指"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