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郭沫若研究、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著述·综述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910
总被引量:356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5217
  • 是断裂还是生长:再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断裂说”——中国现代文学价值三人谈

    作者:毛迅; 李怡; 李自芬 刊期:2005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这样似乎还不足以直接面对"断裂"之说的挑战,究竟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存在这样的"断裂",我们又当如何来评判这样的现...

  •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主持人语

    作者:李怡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如何才能获得自己独立的形态,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从"走向世界"的20世纪80年代到"现代性质疑"的90年代,当代中国的文论家们都在不断致力于中国文学思想的建设。然而,回顾近20年来的这些主流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 在学术论文的大生产运动中想起李健吾

    作者:刘纳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研究各学科兴旺到了畸形膨胀的程度,每年生产出数以千计的专著和数以万计的论文,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生产运动。资源短缺而信息过剩的中国,需要这么多专著、论文吗?何况其中有一些是动用了由国民纳税和学生学费转化来的各种名目的科研经费才得以出版和发表的。

  • 文学感受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作者:秦弓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有一本韩国学者写的韩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脉络分明的叙述中流贯着一股高屋建瓴的理论气势。可是读过之后,韩国现代文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却仍旧不甚了然。看得出来,著者很在意自身的理论感受,竭力按照时髦的理论观照历史,把抽象出来的结论告诉读者。然而,由于忽略了对文学经典的感受,便使

  • 文学研究:从“惑”开始——以我自己的研究经历为例

    作者:李今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每个人做学问的动因和方法都不会相同的,就我自己而言,似乎从没有因有所"悟"而作文,倒常常是为了"惑"。所谓"惑"实际也是"感"之一种,否则它们不会连字形都造得相似,"感"几乎就是"惑"字左边加了一撇。人们常言"跟着感觉走",我对研究的体会是"跟着疑惑走"。研究的过程也就是给自己解惑的过程,待把心中疑惑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晰了,文章也...

  • 西方现代学术研究中文学感受研究略论

    作者:刘俐俐; 田淑晶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在西方现代学术研究中,文学感受研究是融汇在对于文学接受和读者反应的考察中的。其实,这种融汇并不是现代学术研究的特有现象,西方传统文论批评就已有其存在,如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朗加纳斯等关于接受反应的论说都蕴涵着他们的文学感受观。20世纪,研究接受反应大幅度蔓延、甚至有席卷之势,

  • 文学感悟在西方学术中的地位

    作者:阎嘉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日益呈现为一种看似'马赛克'的面貌。概括地说,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文学理论传统问题的现代进展;(2)文学史与经典批判问题;(3)文学理论与批评空间的拓展;(4)文学理论的终结与'后学';(5)文学理论与身份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全部论域。例如,'英语化'和'新英语写作'就是后殖民时代英美文...

  • 人文精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主持人语

    作者:毛迅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年初,作家张炜在《精神的背景——消费时代的写作和出版》(载《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一文中描述了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沙化"现象,再一次将十年前的那次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敞亮了出来,并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不论这种自我批判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全部状况,但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其...

  • 略谈当前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陈祖君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从1993年开始,中国学界有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如南帆所说,'人文精神'这个概念在讨论中,'并不是在谨严的专业论述之中郑重其事地出场'。他把'人文精神'视为功能性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事实如此,正是在这一概念的'组织'下,当代文坛敞开了一大片言说的空间。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有没有人文精神或人文...

  • 苦难意识与知识分子的道德实践

    作者:王劲松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一、穿越苦难抵达信仰的自我救赎1993年的那场'人文精神'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对良知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是文化现实和思想危机的共同产物,它表明了站在精英立场的知识分子,以试图关注并提出能够表达形而上意味的人类精神问题来摆脱自己的边缘化,他们将自己视为现代社会的批判力量,将文学视为人类获得'审

  • 梦醒了的“知识分子”何去何从?——从张炜《精神的背景》的讨论谈起

    作者:张志云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一前不久,张炜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精神的背景》,把近20年来的精神状态描述为'沙化'时期(与20世纪50—70年代的'板结期'相比),认为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文化标准,'既无力判断自己漫长的历史,也无力判断这短短的二十年',不仅没有成长为以社会批判为己任、与商品经济时期的社会生态相对应...

  • 市场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神

    作者:朱美禄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便可以发现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现实状况和精神背景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早些时候,专横、任性的大一统意识形态,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挤压得非常干瘪和苍白。知识分子在政治体制的高压下,对现行社会彻底丧失了异质的思考和批判的

  • 承传与变奏——知识分子传统及其现代转型刍议

    作者:颜同林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追寻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以及在整个社会分工中的角色、价值,如同追问人生的意义一样,其答案似乎总是言人人殊。古今之异,中外之别,不同时空抛给知识分子客体不同的加减法则;此外,与知识分子毗连的概念、命题,也层出不穷,略微涉足便如寻访汗牛充栋的陈列馆,不只是文字堆积如山,而且各种思想也长短不一地垒积一起。也许经过一番文字的...

  • 全球化与启蒙:不可通约的理论命题?

    作者:王平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化"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中。经济上的全球化是否将导致文化上的全球化?虽然学界对这一问题尚无定论,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众多学者对全球化的言说热情。当讨论趋于深入,我们逐渐可以察觉到,如今探究文化全球化的发生问题已不再紧要,不管全球化是否已...

  • 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学中心地位

    作者:冯宪光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日本不是侵略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但却是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人民伤害最大的国家。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久的伤痛。而抗日爱国斗争贯穿在中国现代历史之中,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反对亲日政府出卖中国国家利益的反日爱国运动,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