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

现代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Modern Chinese

杂志简介:《现代语文》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333/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语言理论研究、语言应用研究、语言教学研究、语言新观察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8-8024
国内刊号:37-1333/G4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3
复合影响因子:0.31
总被引量:6418
H指数:13
  • 浅议《邶风·柏舟》

    作者:董光柱 刊期:2007年第11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语。原名《诗》或《诗三百》,至汉代奉为经典,故称《诗经》,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诗经》所反映的是距今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上古社会生活。

  • 《左传》杜注商兑三则

    作者:方艳霞 刊期:2007年第11期

    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隐公元年传) 杜注: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

  • 《孙子兵法》“将听吾计”中“将”字释义问题商榷

    作者:蒋协众 刊期:2007年第11期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语出《孙子·始计篇》。对于该句中的“将”字的释义,素有争议。《十一家注孙子》①中梅尧臣说:“武以十三篇干吴王阖间,盖首篇以辞动之。渭王将听我计而用战必胜,我当留此也;王将不听我计而用战必败,我当去此也。”

  • 语言理据性的哲学思考与经验观察

    作者:李二占 刊期:2007年第11期

    “理据”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意为“道理之所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该词并分别释义为“论据”与“理由,根据”。现在,“理据”已成为语言学中一个专门术语,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

  • 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节选)

    作者:曾昭聪 刊期:2007年第11期

    《语言理据研究》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从理据和理据研究、理据的内部形式、理据眭和任意眭、语言系统内部的句法理据研究、语言系统外部的句法理据研究、理据的分类、探究语文理据的基本方法、探究文化理据的基本方法、

  • 中国汉英双语现状及语码混合转换探析

    作者:董颖 刊期:2007年第11期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3)(以下称《词典》)对双语制(bilingualism)下.的定义是:个人或群体使用至少两种语言,如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居民:对双言制或双语体现象(diglossia)所下的定义是:

  •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制约转喻思维的认知因素

    作者:魏红 刊期:2007年第11期

    转喻研究与大量的隐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占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转喻归纳到隐喻的概念之中。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喻和隐喻被认知语言学看作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组织语言、思维和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小结

    作者:吕志敏 刊期:2007年第11期

    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熏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

  • 语言的性别差异

    作者:马琳琳 刊期:2007年第11期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变异网络的形式存在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和标志社会身份(这里所谓的社会身份是指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并不特指某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没有一个社会所有的成员所掌握和运用的语言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社会由男性与女性构成,俗话说“男女有别”,男女除了心理、生理上的区别之外,反映在语言上...

  •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现象与性别歧视

    作者:郭翠萍 刊期:2007年第11期

    一、汉语中性别标记不对称的现象 (一)在称呼词上的体现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首先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称呼上。在我国封建社会,女子长期没有地位,出生后也没有名字,出嫁前随父姓被称为“氏”,嫁后再加上夫姓称为“×氏”,或者直接冠上夫姓称为“×夫人”或“×太太”。

  • “谁”字注音规范化探讨

    作者:齐瑞霞 刊期:2007年第11期

    “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可就是这样一个常用字,人们有时读“shui”,有时读“shéi”,即使同一个人,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对“谁”的读音也是模棱两可,而且这种语音的差异并没有表意上的差别。

  • 浅议普通话测前培训语音教学策略

    作者:宋迎喜 刊期:2007年第11期

    测前培训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强化训练形式,合理、科学的测前培训教学策略是保证测前培训语音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毫无疑问,就测前训练的各项内容而言,方言区参测人员语音训练是测前培训教学的重点。

  • 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

    作者:李素娟; 郑尔宁; 刘巧玲 刊期:2007年第11期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途径。

  • 语音与语篇的衔接

    作者:张丽艳 刊期:2007年第11期

    语篇的衔接手段,在不同的学术作品中,有不同的方式。廖秋忠(1992)从功能和位置这两个标准来划定大致的范围,主要分为这样几类:时间关系连接成分、逻辑关系连接成分、转接连接成分。黄国文(1987)从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逻辑连接语来分析篇章的联结手段。

  • 副名结构探微

    作者:许海萍 刊期:2007年第11期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笔者发现了一些引人注意、颇为新奇的表述: (1)婉,坐在我后面,是一位很淑女的小女孩,月牙式的眉毛。迷人的微笑是她的秘密武器,没有人不折服于她的脚下。(王葭杭“榕树下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