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地

文物天地杂志 部级期刊

Cultural Relics World

杂志简介:《文物天地》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33/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专题、鉴赏、鉴定、考古、市场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
国际刊号:1000-0194
国内刊号:11-1533/K
全年订价:¥ 52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2
总发文量:2149
总被引量:681
H指数:7
  • 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吴丹微 刊期:2017年第10期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后期,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与亚洲、非洲、欧洲的沿海国家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跨区域交流,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战国及汉代出土的平板玻璃初探

    作者:林冠男 刊期:2017年第10期

    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未被盗扰,出土了万余件珍贵的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文物。由于发掘方法科学,记录详细明确,能为西汉初年的岭南古代史提供较为丰富的研究材料。墓主赵昧的下葬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22年,处于西汉早期。

  • 最早的彩色套印工具——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印花凸版

    作者:李妍 刊期:2017年第10期

    南越王墓出上的铜印花凸版,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花织物工具。从它与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土的印花织品看,印刷技术的原理与雕版印刷基本相同,证明了至迟到西汉初年,中国人就已熟练地掌握了版印原理与技术,也证明了彩色套印技术原理源于织物套印。南越王墓出土的印花凸版最早的彩色套印工具,凸版印染技术从其制作方法及打印图案的程序来...

  • 南越王墓的银盒及国内其他裂瓣纹器物

    作者:霍雨丰 刊期:2017年第10期

    西汉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之墓,墓中出土了银盒、乳香、象牙等舶来品,以及多件受到海外文化及技术影响的器物,如金花泡、玻璃、角形杯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反应了南越国与海外交往的情况。本文讨论的是南越王墓最重要的舶来品之一——银盒,以及战国至西汉出土的银盒、银盘等同类型器物,关于这类器物的命名,不同学者采取了不同...

  • 浅析岭南地区铜提筒上的纹饰

    作者:史明立 刊期:2017年第10期

    铜提筒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铜器,因其器形如筒,又称铜提桶、铜提篱,一般被认为是水器、酒器。目前仅见于中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中原、两湖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商周以来没有发现此种形制和纹饰的铜器。以黄展岳、李龙章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铜提筒的年代、流行区域、用途和所属文化系统进行过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但对铜提筒的纹...

  •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泡

    作者:胡田甜 刊期:2017年第10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碡瑁、果、布之凑。”在《汉书·地理志》中,也有番禺成为都会的记载。这说明在汉朝,番禺(今广州)已经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往来的众多商贾,在此地进行犀角、象牙、玳瑁、珠玑等特产的贸易。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香料、熏炉、金花泡饰件等器物印证了《史记》、《汉书》的记载,证明在南...

  • 广州汉墓出土的胡人托灯俑

    作者:黄巧好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一、汉代胡人托灯俑 俑,是古代殉葬制度衰落后的产物,模拟人物形象作为殉人的替代品,用作贵族墓的陪葬品,常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形象,象征了墓主人生前所享受的贵族待遇被带到另外一个世界,是古代人“事死如事生”丧葬理念的体现。秦汉时期的灯具经过漫长的发展,从最初的豆形灯逐渐演变成了形制多样、功能齐全的样式,从外形来看...

  • 浅谈广东出土的汉代珠饰

    作者:李光辉 刊期:2017年第10期

    秦汉时期,海外交通初兴,并与西方海上航线相对接。番禺,即今广州,作为南越国的国都和岭南的中心城市,是南海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来自异域的各种“奇石”和玻璃器是较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的大宗舶来品。广州汉墓出土了大量由琉璃、玛瑙、水晶、琥珀、肉红石髓和小金球等组成的珠饰(图一),它们或是直...

  • 西村窑:北宋南海贸易的物证

    作者:张越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中国与海外的交往,从汉代就有南海航线最远可达“已程不国”。这条海贸之路此后不断拓延,因中古以后的商品主要是外销陶瓷,又有称“海上陶瓷之路”。北宋时,广州作为最大的贸易港,各地名瓷纷纷从此出口。本地窑口西村窑乘势兴起,产品主要通过南海道,热销东南亚等地。

  • 从广彩瓷器看海丝路上的粤商

    作者:何东红 刊期:2017年第10期

    广州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主埠,千帆竞发,万商云集的海外贸易,令其有千年商都之称。粤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明清外贸经商活动中崛起,不但成就了私业,同时也促进了各类手工业的发展,繁荣了地方、国家和民族经济,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广彩瓷器是在康雍时期(1662—1735),根据外贸市场的需要,在广州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

  • 从波斯釉陶看中西汇流

    作者:李秋晨 刊期:2017年第10期

    波斯孔雀蓝釉大陶瓶(图一),2008年在广州南汉宫苑遗址西南的中山五路景豪坊工地出土,由碎片修复而成,高61、口径18.6、腹径41厘米,底部缺失。口沿厚且外翻,直颈斜肩,弧腹。肩、颈处原有三个竖耳,已缺失。内外均施孔雀蓝釉,器表釉深蓝色,内壁釉略灰。肩腹部堆贴一圈圆圈纹。从断裂的立耳及缺失的底部可以观察到其胎与釉。胎体厚重,...

  • 首都博物馆藏赵孟頫小楷《妙法莲华经·卷五》的流传与收藏经历

    作者:邢鹏 刊期:2017年第10期

    2010年2月至7月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赵孟频法书《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入藏首都博物馆特别展”,展出了著名元代书画家赵孟叛小楷《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下文简称《卷五》,图一)。

  • 郑板桥书法的点线面

    作者:徐忠文 刊期:2017年第10期

    郑板桥为官与辞官卖画 郑板桥无疑是扬州八怪中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艰辛执着的求学求仕之路,一路走了近50年(1693年生至1742年入仕),“乾隆七年(1742)50岁时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心存君国民生的板桥,12年为官,为辖区内的民众施以仁政,救灾济民,民间声誉很好,

  • 气纵疑无法 澹处见精神——试论桐城姚元之书画艺术的多样性

    作者:刘畅 刊期:2017年第10期

    明清以降,程朱理学发展鼎盛,尊儒重教风气盛行,“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J二最大的散文流派,主盟文坛200多年,“桐城四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抛、姚鼐,号为一代文宗,他们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文章,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桐城画派”翰墨渊源可追溯至北宋李公麟,以“明季四公予”之一方以智为代表,开清代桐城书画艺术之先河...

  • 《赵孟頫致季宗源二札卷》考略

    作者:朱汝稷 刊期:2017年第10期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水精官道人,他是宋太祖之后代,他的五世祖与南宋孝宗是亲兄弟,赐第在湖州(今浙江吴必),此后定居于此。元灭宋后,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到江南搜罗遗逸。他被举荐入朝,曾任集贤殿侍讲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死后谥文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赵集贤、赵承旨、赵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