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物保护与开发

文物保护与开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13: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物保护与开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物保护与开发

第1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21-01

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1.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1.2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

2.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2.1完善文物保护机制。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

2.1.1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1.2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2.2依据市场,努力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是一个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产业。其中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交通、住宿、游览、娱乐等一起构成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第2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关系处理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保护好文物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我国也是一个旅游大国,近年来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许多地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力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旅游事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中国这个文物大国和旅游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文物是一种历史资料,可以满足人们的探古求知心理。文物对文献的记载起到一个证实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实物资料,也有助于专家研究和恢复史前社会面貌。许多游客对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十分感兴趣,直观、形象、生动的文物古迹正好满足了这部分游客的需要,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览中观赏文物古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文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像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神秘的东方文化代表总能勾起国际国内游客的好奇心,总想一探究竟。同时,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各个地方的文物反映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像山西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也促使国际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游览。

(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促使游客先睹为快。文物不可再生的特点,推动各个地方大量开发文物旅游,文物景点成为许多地方的旅游业的支柱,像我们的首都北京,号称十朝古都的西安等等。可以这样说,丰富的文物古迹,对促进这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一)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文物保护。首先,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对文物的参观及旅游景点的宣传,游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自觉保护文物。其次,吸引游客参观有利于文物保护。文物是许多地方吸引游客的看点,也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引爆点,少了这个点,旅游业发展必然受到重挫。加上文物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文物一旦遭受损毁,就无法恢复。因此,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还是文物景点单位,都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永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给游客。再次,旅游发展有利于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文物古迹很多与国家地方财力有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地方在文物保护经费支出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导致许多文物由于缺乏经费保障而遭致损坏,甚至是毁灭。旅游发展可以为文物景区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提取部分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和维护,通过市场化手段摆脱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文物保护可以促进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是一个辩证关系,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反过来讲,保护文物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否则,就进入一个为保护而保护的怪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效用。文物利用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旅游开发。要牢固树立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的理念,通过科学管理、适度旅游开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文物保护,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进而推进文物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发展也会给文物保护增添困扰和压力

(一)过度开发利用损坏文物。一些文物景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文物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景区超负荷运转,致使文物老化、破坏甚至是毁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随意改造破坏文物。有的文物景区在文物维修和保护方面不遵循科学规律,相关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是按照维持原样、符合历史时代特点的要求对文物进行维护,而是对一厢情愿的对文物古迹进行随意改造,从而破坏了文物的原真性。

(三)配套设施建设威胁文物。许多文物景区为增强承载力,加大道路、宾馆、饭店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大兴土木,恶化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以致直接威胁着文物保护。

(四)游客不文明行为损毁文物。一些游客在观赏文物的时候举止不文明,有的在文物上乱写乱画,有的随意踩踏、攀爬、抚摸文物,有的甚至打砸盗取文物部件,致使一些文物严重损坏,有的甚至流落他乡,损失无法挽回。

四、找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契合点

(一)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理念。首先,树立以文物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树立文物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的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眼前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再次,树立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注重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金钱无法衡量的损失。

(二)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当中。按照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注重衔接的思路,统筹编制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摸清家底”,就是地方文物及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本地区文物全面普查、分级分类认定和登录工作,建立文物清单和数据库。科学规划,就是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处理这两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描绘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 “路线图”。 注重衔接,就是要抓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的上下对应衔接,使文物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发展更加有序。

(三)增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合力。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文物部门要主动作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争取本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支持,在当地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文物维护基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文物;要加强对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游客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旅游部门在文物开发利用上要加强同文物部门的协商,无论是文物修缮,还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安排,要主动征求文物部门意见;要在文物景区和旅游线路上中,对游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游客破坏文物并造成不良后果行为,应采取相应手段给予制裁。

(四)合理划分文物景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将文物景区划为控制性保护和非控制性保护区域,控制性保护区域一律不准搞经营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原状,让游客享受文物本身带来的知识和乐趣;非控制性保护区域可以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第3篇

关键词:吐鲁番;文物资源;保护;旅游

一、吐鲁番概述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东西横置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盆地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km;北为博格达山,南为库鲁克山,南北宽约75km。盆地中部有两列东西向的山,北为火焰山,低于900m;南为觉罗塔格山,约1000~1500m;两者之间为绿洲。盆地底艾丁湖面为-154m,湖底-161m,仅次于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的河流主要发源于盆地西部和北部,其中较大的有坎尔其河、柯柯亚河、二塘沟河、恰勒汗河、黑沟河、煤窑沟河、塔尔郎河、大河沿河、白杨河、乌斯通沟河、珠鲁木头沟河、阿拉沟河、鱼儿沟河等13条河流。距今约10000年,吐鲁番盆地出现细石器文明。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天山以北乃至阿勒泰山周边、南西伯利亚地区拥有青铜冶炼技术的族群进入盆地,消融了细石器文明,借助盆地面积不大的绿洲、天山北坡的草原牧地,以及周边各文化的十字路口的优势区位,形成了以游牧业为主、园圃式农业为辅,再加上贸易活动的混搭文化――苏贝希文化。苏贝希文化处在其西面的“伊犁河流域文化”、西南面的“察吾乎文化”和东面的“焉不拉克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处。属于该文化的墓地有数十处,主要有喀格恰克墓地、洋海墓地、英伊拉克墓地、艾丁湖墓地、三个桥墓地、苏贝希墓地等[1]。

二、吐鲁番市文物资源概况

文物,在国际上尚没有一个被各国都承认的一致的定义。通常认为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发明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明遗存(遗物、遗址)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是人类发明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依托,不可能再重新发明的。文物旅游资源是指以文物为依托,具有旅行价值的文物资源,其在人文旅游中占有主要地位[2]。

吐鲁番旅游、文物资本丰富。已开发16个旅行景点,其间1处国家5A级景区、4处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四千多年的文明沉淀,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明的基地之一。已发现200余处文化遗址,出土了4万多件从史前到近代的文物,内容涵盖了从十六国到元明清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内容丰富。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3]。

三、吐鲁番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理清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文物是旅游业开展的主要依托,旅游业的合理开展对文物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效果。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通过文物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文物的效果,完成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开展,达到文物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双利”、“双赢”。对吐鲁番文物古迹的修缮应严格维持其原状,只能“修旧如故”,不能“整旧如新”。由于文物古迹的价值就在“古”上,如果把“古”修掉了,那它的价值就没有了。

(二)搞活文物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形成产业链

积极的争取自治区文物管理机构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撑与旅行机构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旅行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舞旅行出资主体多样化。按照“谁出资,谁管理,谁获益”的准则,采纳独资、合资、协作、租借等多种形式开发旅行资源与旅行业经营,拟定优惠方针,调动民营资源、区外资金出资文物旅游的积极性,并与区内大公司、区外旅行公司联合开发文物资源。

(三)深层次开发吐鲁番市文物旅游资源

开发不能仅限于对文物自身的开发,还要向更深一级的经济价值延伸――旅行购物、纪念品的设计。这不但能够提升旅行开发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平衡旅行淡旺季的差别。吐鲁番属于资源型旅行区,在以后的开展中要重视根据市场做好旅行产品的开发,争夺将资源型旅行区逐步转变成旅行兼购物型区域,如:出于对文物保护的意图,有些景区(点)在观赏时会有“游人止步”的区域。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对全部文物景象进行全部微缩,附上具有特征的介绍,就能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了。一起将这些缩微景象制作成旅行纪念品,以便于游客在尽兴观赏完文物遗址后,来采购这些有特征的旅行纪念品,不仅可以让游客全方位地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促进旅行购物的发展。

在实际开发时,要重视和现代旅行大趋势相结合,重视对体验式旅行的开发。吐峪沟麻扎村是历史上的释教圣地和现实中的伊斯兰教圣地,可开发的体验旅行项目颇多;还能够展开“麻扎村的一天”和“吐峪沟人家家访”,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化的民俗旅行体会。并且吐峪沟是“无核白”优质葡萄的原产地,到麻扎村葡萄地里挥动坎土曼进行一番劳动,可为游客增添回想的无穷乐趣。

四、结语

在科学的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努力找寻到文物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 首先要了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建立健全文物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做到吐鲁番文化保护、利用与旅游业的互利互赢,其次需要对吐鲁番文物的深层次开发,促进文物经济价值的提升。从这两方面共同努力,从而做好吐鲁番文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为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

第4篇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在政府的支持与年画艺人的努力下,也渐渐呈现出复兴的局面。2008年汶川地震,绵竹年画遭到重大打击,原来的年画村被毁殆尽。2009年,总理参观了位于绵竹市孝德镇的年画新村。2010年,绵竹年画还入选了世博会四川馆,、在世界友人面前展示它的风采。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绵竹现在已经打造了年画新村、新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年画节,还开发了和年画有关的旅游商品。

二、绵竹年画存在的问题

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开发与保护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年画村吸引力不强、知名度不高

虽然身为“AAAA”级景区,但实地考察年画村后,年画村核心区域规模狭小;缺乏与年画有关的体验项目;年画村向游客宣传讲解绵竹年画不到位。绵竹偏居西南,交通不便,闭塞的环境,加上绵竹年画品牌和营销的缺失,使得其影响范围局限于本地和周边地区。

(二)年画传人数量不够

在政府的鼓励下,绵竹年画行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但熟知绵竹年画精髓的艺人数量依然不够。如2013年绵竹年画村的年画从业人员有大约1600人,但其中真正能够绘制年画的画师只有140名。

(三)年画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年画行业内耗严重,商家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做法屡见不鲜;而且市面上很多年画产品粗制滥造,商品雷同,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年画行业最终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所以说提升年画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

(四)年画品牌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绵竹年画没有在整体上给大众一个突出的品牌形象。而且由于品牌意识薄弱,有一些人盗版他人的作品,仿制出质量低劣的年画商品。目前政府还没有专门制止盗版年画的机构和保护措施,所以,年画品牌急需管理和规范。

三、绵竹年画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只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促进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一)保护并大力培养年画艺人

绵竹政府为了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年画生产经营,现在采取了不征税等激励措施,但笔者认为要想培养更多的年画艺人,政府还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不断提高年画艺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通过授予称号、资助扶持、表彰奖励等手段,调动艺人们的积极性。2、重视保护年画老艺人,统计目前年画艺人的数量,录制下艺人们作画的过程,作为保护绵竹年画的珍贵资料留存下来。3、大力培养新一代的年画艺人,进行绵竹年画的研究与创作。

(二)提高年画从业人员素质

绵竹年画要加强与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既要培训现有的年画艺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又要培养出一批新生代高素质人才来加入年画行业。

(三)培养绵竹年画的群众基础

1、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保护绵竹年画的活动,向民众做好宣传,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绵竹年画的认识,提高他们保护绵竹年画的意识。2、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将绵竹年画引进绵竹甚至四川的中小学课堂。

四、绵竹年画开发策略

(一)有机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来带动绵竹年画的发展

在自然方面,可以配合赏花摘果、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区;在人文方面,与剑南春博物馆、诸葛双忠祠等联合开发。举办中国年画节时,可与德阳灯会联合展销,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等,鼓励本地和外地游客突破地域限制前去游玩。

(二)加强绵竹年画的宣传推广

学习其他三大年画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它们的交流合作。多带绵竹年画去各地参加比赛、博览会等等,在外推广绵竹年画。加大绵竹年画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和车载广告的广告投放力度。

(三)推动年画村旅游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保护与开发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种特殊遗产,这种特殊性反映了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脉络发展的独特魅力,因此它成为研究各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蜀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2.1蜀锦的历史回顾

蜀锦是指汉代至三国蜀郡(今四川成都)所织造的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2]它与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同时也是四大名锦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织锦。

2.2蜀锦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对企业或者产品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3]通过对企业或产品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和挑战)的综合分析,以此作为决策实施的依据,以达到平衡各因素取得最大效益。下面我们针对蜀锦现状作如下分析:

2.2.1优势

(1)四川有悠久的织造传统,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蜀锦的织造技艺从汉至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再经过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不断传承,其技艺水平和艺术价值也不断提高,规模也同样水涨船高。发展至今,蜀锦虽然无法与往日的辉煌并举,但是其民间种子亦是广播蜀地,蜀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产业链条仍然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蜀锦发展呈现出的良好势头,证明了蜀锦深厚的传统和基础。

(2)四川蚕丝产量充足,原料丰富。巴蜀之地素有“蚕丛古国”之称,千百年来,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一直是农村的骨干副业。此后的数年,四川的茧丝产量出现了大幅下滑,但也并未因此退出市场,近10年来,茧丝的产量逐年复苏,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目。茧丝的复苏也为蜀锦、蜀绣等丝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有利于蜀锦的长足发展。

2.2.2机会

(1)文化建设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提高。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蜀锦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时时抓住有利政策,必将促进蜀锦的保护与开发。

(2)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成都作为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吸引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旅游者,而蜀锦作为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也能够吸引广大游客的目光,借此获得长足发展。

3.蜀锦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及措施

3.1传承人层面

保护和开发蜀锦,人才是关键。只有积极培养织锦艺人、技术人才,才能使蜀锦的织造技艺后继有人,得到代代相传,弘扬发展。离开人才的培养,保护和开发都是空谈。

3.2企业层面

(1)建立良好的企业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企业机制要适应市场需要成为股份制形式,这样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解决蜀锦发展中资金匮乏的限制。

(2)分析市场需求,运用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市场。首先,企业必须找出自身优势,突出蜀锦特点,完成市场目标定位。蜀锦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又由于其制作加工程序复杂成本高昂,因此,大致的市场定位目标应是有较高经济收入,注重情趣和精神文化消费层面的群体。其次,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因素相结合,在保持蜀锦原有特色基础上适当加以创新和改造,满足市场的多方面需要,以此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3.3品牌层面

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当代社会,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蜀锦品牌形象,加大蜀锦旅游文化宣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4.蜀锦保护与旅游开发实例对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意义

蜀锦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对于整个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借鉴参考作用。由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危机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传承问题、人才问题、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等,因此在保护和开发这类遗产时往往有许多共同的着手点。研究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对该遗产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即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此作为依据,规避缺点,抓住优势,再落实到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2)

[2]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N].经济观察报,2006年6月,267期第042版:1—3.

第6篇

古村镇旅游发展于20 世纪80 年代,是在满足游客对纯朴文化的求知、对原生态环境的渴望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在旅游开发的驱动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开发双重压力,各种盲动、无序、变形的行为和现象层出不穷。古村镇如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已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新关注点。

一、青岩古镇概况

(一)区位条件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青岩镇位于花溪公园以南12公里处,距贵阳市南郊29km,是贯通贵阳与惠水、罗甸、广顺等地的交通咽喉,更是贵阳南郊的农村商品集散地。2005年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二)资源评价

青岩古镇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于一镇。青岩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为汉、苗、布依和仡佬等民族聚居地。古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儒、道、佛、天主、基督教“五教并存”的文化现象,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生。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曾突破名将石达开部的围攻。

二、青岩古镇旅游发展困境

青岩古镇的商家数量较少、经营规模较小,大多以零散经营为主,其旅游发展陷入了一定困境。由于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了古镇的整体氛围,致使产品特色不明显,导致整个古镇旅游吸引力不够显著,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图1。

此种境况下,因古镇距离花溪和贵阳市较近,游客偏向于在花溪区和贵阳市区进行旅游活动,主客观原因相叠加,致使游客在青岩古镇逗留时间较短,一般逗留时间不超过4小时,从而制约了 “住、购、娱”的发展。由于在旅游六要素上达不到期望,严重制约了旅游投资者的开发动机和投资热忱,限制了古镇的旅游开发,影响了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青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保持古镇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多样性,着重整体,点、线、面相结合。遵循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和扩展古镇价值。以“立足近期,远近结合”为准则,具体做到近期以古镇风貌的保存与恢复为主,抢救修复临危历史建筑、协调改造原有建筑风格、解决改善居民生活急需;远期达到古镇市场繁荣和旅游兴盛之目标,树立精品意识,着重古镇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古镇环境。

四、青岩古镇在旅游开发思路下的保护建议

(一)合理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首先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条例,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措施上完善青岩古镇相关规划;其次以保护、整修、拆除、重建为四部曲,在古镇内对历史街区进行分类整合,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最后,筹建青岩古镇文化节,增添民俗活动,扩大旅游宣传,刺激游客多重消费。

(二)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与参与性。古镇居民既是古镇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古镇的主要使用者。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公众的理解和认同,让居民直接参与到古镇的保护管理、规划方案制定等工作中,使公众深刻体会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时刻确保古镇的生命力、原生态和持续性。

(三)明确古镇保护的“责、权、利”。明确权属关系,公共建筑和传统民居应采取建筑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形式,通过国家的恢复建设或出资收购、置换,以相关法规为前提,确保公共建筑的有效使用,使原住民继续享有使用原有建筑的权利。同时,各部门明确职责,各施其职,加强古镇的管理执行力度。另外,确定开发主体,发展以古镇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保持古镇的原有文化,增加游客对古镇历史积淀、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满意度。

第7篇

Abstract: Ancient villages are a topic of great concern in today's society, but due t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asons, the existing villages are more or less damaged or changed. The South Anhui ancient villages, represented by Xidi & Hongcun, have strong Huizhou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Hongcun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and promoted the growth of local residents’ income. Bu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gnored. Today, Hongcun is full of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ancient village reduced to a commercial set, and most ancient villages look similar, which cannot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vill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x of excessive tourists has exceede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ongcun, ma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an not be avoided.

关键词: 古建筑群落;开发与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community;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48-03

1 项目背景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作为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西递宏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2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建筑村落过度开发,环境容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古建筑群落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学者侯晓飞在《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对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启示》一文中表示:在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其所在地经济社会背景及其原社区居民期望的不同,灵活处理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社区居民三者的共赢;安徽建筑工业大学的韩松也曾在《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平衡研究--以唐模村为例》中写到,保护古村落首先应让人们认识到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必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学者杨丽婷在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8月版中发表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判断古村落开发与否要视通过AHP求取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得出的古村落的综合价值大小而定。

总结以上查阅的文献,我们可知大多数学者对于我国古建筑群落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学者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那便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开发与保护充分的结合起怼5是毕竟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例来研究中国古建筑群落在开发与保护中的矛盾平衡关系,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3 西递宏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徽州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古村落造成了不可修补的破坏,就目前现状而言,西递宏村面临着以下问题:

第8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66-02

一、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陕、甘、宁、青、新西北区,地域辽阔,长期生活着汉、回、维吾尔、藏、蒙古、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口头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流传于甘、青、宁、新各地涉及8个民族的花儿体民歌,陕北、陇东的民间歌谣,以及民族民间器乐(古埙、口弦)、鼓乐;有关西王母、伏羲、黄帝、周祖等的神话文化;各民族婀娜多姿的民间舞蹈(筵席曲、踏脚舞、秧歌、太平鼓)、巧夺天工的工艺手工艺(热贡艺术、编织、雕塑、剪刻、刺绣)、民间游艺等,都曾记忆、传承着西北区各民族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呈现出中华民族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格局。

当前,西北丝绸之路区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还不成熟,各省区为了自己的利益基本上都是独立开发经营,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人为地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笔者认为,各省区应该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面临的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族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正在迅速流失、濒临绝迹,不少民间技艺正在消亡、大量民间器物已经流失,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传承渠道不畅;无形的风俗习惯、社交礼仪、曲艺服饰、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深层价值;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口传文学自然流失,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如甘肃陇东皮影、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解放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只能演20几个剧目;再现唐代长安音乐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而难以听其“环佩之声”;如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犁花落”;甘肃特有的民族语言:东乡语、保安语、裕固语这些小民族语言正面临日益同化、消失的危险。信息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民族文化遗产由于自身传播方式的脆弱和法律、政策、群众意识的保护不足,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与外来文化趋同或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令人堪优。

三、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合理利用,提高西北丝绸之路区原住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推动传统文明的健康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地培养和造就新的传承人,使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原住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传习和自动演进,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要求我们在实施保护时要以人为本。

整体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等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在具体保护时应当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而不能人为地割裂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

原真性原则:原真性即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遗产原物、原貌,也涉及遗产的完整性。在开发中,必须注意对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即深层次结构的原真性保护。

四、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体系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因此要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设法使这种活的遗产得以继承和延传。一方面,要建立适合西北区的传承人保护制度,明确传承人的地位,在技能传授、生活补贴、设备更新等方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必要的资助,保护传承人立位仪式和成年礼仪,解决老传承人的福利待遇,鼓励他们对后世人的传、帮、带,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传承人,做好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帮助建立培训基地和师徒关系,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方式培养接班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使其技艺能够得到完好地传承。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继承人都得到重视,才能建构起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要以“保护好传承人为本”,建立起国家的各级文化传承人名录,作好档案。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二)构建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体系

通过产业化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和可持续性发展,将原本零散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取得一定规模化效益,节约社会和经济成本。

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植根于产业化的拉动作用,借助于产业化载体,特别是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拉动,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减少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充分挖掘和利用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在产业化的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与发展,市场化是最好的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文化、艺术价值,发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并将其与市场相结合,借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避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求相关部门制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分散经营,延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真正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运作的二元互动和良性循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科学、适度地开发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指将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并开发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产品或项目的一种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增加旅游资源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开发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旅游内涵。增加各景区人文内涵,充分运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开拓旅游项目,形成吸引注意力的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抢救式保存、博物馆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五种方式。这五种保护方式都可与旅游相结合,通过旅游使人们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按照尊重该遗产的文化空间“原人、原地、原时、原味”地进行。让静态保护和以民间产业开发为载体的动态保护相得益彰,适度的旅游开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开发必须是良性的、合理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大力引导、公众特别是传承人参与和监督、专家指导、企业化运营、旅游者积极参与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基本模式。

(四)引进高科技技术,对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化载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