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杂志简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335/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化工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化工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国际刊号:1001-6880
国内刊号:51-1335/Q
全年订价:¥ 624.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化工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85
复合影响因子:1.41
总发文量:3962
总被引量:38239
H指数:56
引用半衰期:5.958
立即指数:0.0196
期刊他引率:0.9685
平均引文率:18.6706
  • 胡桃枝的化学成分及抑制一氧化氮生成的作用

    作者:李贺然; 杨志刚; 王珏; 北中进; 徐丽珍; 杨世林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以体外测定各化合物对抑制脂多糖(LPS)和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RAW264.7大鼠巨噬细胞NO的生成量为活性指标,从核桃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2-乙氧基胡桃醌(1),3-乙氧基胡桃醌(2),regiolone(3),(4S)-4-hydmxy-α-tetralone(4)和大黄素(5)。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抑制大鼠巨噬细胞NO生...

  • 一株Streptosporangium sp.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作者:杨晓军; 高霞; 任树林; 李培高; 文孟良 刊期:2006年第03期

    通过对Streptosporangium sp.菌株发酵液的初步分离纯化,得到二个化合物,由波谱数据解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YXJ-E1(1),7,4′-二羟基黄酮(2)。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活性实验证明化合物1,2具有一定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 秋水仙碱与胰蛋白酶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研究

    作者:赵巍; 陆珊; 刁家志; 雷芳; 谢光; 刘克武 刊期:2006年第03期

    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秋水仙碱与牛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观测到秋水仙碱使胰蛋白酶的特征荧光峰猝灭。Stern-Volmer猝灭曲线显示,秋水仙碱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q为6.60×10^12(mol/L)^-1·s^-1秋水仙碱与胰蛋白酶的结合常数为1.06×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 库克诺你果汁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李昌; 谢明勇; 聂少平; 陈军辉; Barbara; Zimmermann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诺你果汁多糖、乙醇溶出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体外对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DPPH和脂质过氧化(LPO)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超氧阴离子(O2^-·)由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羟自由基(·OH)由benton反应产生;利用Fe2^+诱发卵黄脂蛋白产生丙二醛(MDA),TBA法测定。所有测定均为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与已知抗氧化剂L-广抗...

  • 石榴籽油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作者:李文敏; 敖明章; 余龙江; 丁鹏 刊期:2006年第03期

    比较常规回流提取与微波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提取率,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微波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出油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波提取出油率高,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液比为1:5(g:mL),微波处理时间为50s×5(即每次处理50s,间歇处理5次),微波功率为480w。用Schaal烘箱法(60±1℃)比较了石榴籽油和维生素E抗猪油和...

  • 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赵晨曦; 梁逸曾; 李晓宁 刊期:2006年第03期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G-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得益于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从丁香花蕾与丁香果实中共鉴定了46种化合物。其中从丁香果实挥发油中鉴定了4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4%;从丁香花蕾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8.418%。2,3,4-trimethoxyacetophenone和2-metho...

  • 橙皮苷-铜(Ⅱ)配合物的配位模式和橙皮苷的抗氧化机理

    作者:朱思明; 于淑娟; 杨连生; 扶雄 刊期:2006年第03期

    结合全略微分重叠计算,摩尔比法,电导率法,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红外分析,研究了橙皮苷-Cu(Ⅱ)配合物的配位模式和橙皮苷的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橙皮苷酚羟基含量少,不能有效清除羟基自由基,但是可通过羰基和邻羟基与Cu(Ⅱ)形成2:1配合物;配合物的相对稳定常数lgK(为8.05,配位过程中有H^+释放。因此,在Cu(Ⅱ)催化氢过氧化物...

  • 中药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的研究

    作者:杨建华; 胡恩萍; 郭灵虹; 李晖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以三种不同产地的丹参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类中药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方法学和植物类中药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的特征。丹参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具有峰位明确,峰型尖锐,特征性强的特点,不同产地丹参的差异性在二阶导数指纹图谱得以体现。通过相似度计算,三种丹参之间的相似度都小于0.8,可准确鉴定不同产地的丹参。结果表明:XRD二阶导数指...

  • 脂可平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志强; 丁奇峰; 尹智炜; 张秀君; 黄怀鹏; 李红霞 刊期:2006年第03期

    研究脂可平对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氧自由基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应用高脂饲料复制SD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给以脂可平、辛伐他汀片混悬液灌胃,实验10周后,酶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主动脉壁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两治疗组血清MDA...

  • 白藜芦醇苷对血栓形成及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鹏; 杨丽川; 胡晓立; 雷伟亚; 沈志强 刊期:2006年第03期

    研究了白藜芦醇苷(polydatim,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方法评价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olydatin对兔血浆血栓素赐(thromboxane 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oglandin 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结果 显示P...

  • 泡桐花体外抑菌作用及黄酮含量的测定

    作者:魏希颖; 何悦; 蒋立锋; 岳奇锋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首次采用滤纸片法对泡桐花提取液的不同萃取部分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泡桐花的花冠和花萼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萃取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而对黑曲霉,啤酒酵母,产黄青霉无明显抑制作用。含量测定表明花萼中黄酮含量明显...

  • 海洋来源放线菌3275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赵文英; 朱天骄; 古静燕; 顾谦群; 朱伟明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从海洋来源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3275中分到7个化合物,经IR,ESI-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及与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为环(脯-缬)(1),环(脯-酪)(2),环(脯-甘)(3),环(脯-异亮)(4),环(脯-亮)(5),胆甾醇(6)及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7);并采用SRB法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测试,其中化合物2,3,5对温...

  • 山豆根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邓银华; 孙丽; 章为; 徐康平; 李福双; 谭健兵; 曹建国; 谭桂山 刊期:2006年第03期

    利用多种柱层析方法,从山豆根中分离得到四个生物碱,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及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槐醇(1),13,14去氢槐醇(2),苦参碱(3)和氧化苦参碱(4),并首次利用MTT比色法测定了化合物1和2对体外培养的HL-60及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率,同时分别考察了葛根素对二者增殖抑制试验的协同作用。

  • 钮子瓜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洪娟; 罗应刚; 何志恒; 张国林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从民间药物钮子瓜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三醇(1)、(2S,3S,4R)-2-二十四烷酰胺基.十八烷.1,3,4.三醇(2)、胡萝卜苷(3)、swerdsh(4)、苯甲酸(5)、水杨酸(6)、loliolide(7)、...

  • 新疆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吴汉夔; 赵芸; 牟新利; 巴杭; 阿吉艾克拜尔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从新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根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甘草次酸(2)、阿魏酸(3)、5,7,3′,4′-四羟基-7-葡萄糖基-二氢黄酮醇(4)、8,5′-二羟基-3′-α-鼠李糖黄酮(5)。其中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