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04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评论、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西方哲学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文艺理论研...

主管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2-3976
国内刊号:12-1047/C
全年订价:¥ 157.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1
复合影响因子:0.8
总发文量:1644
总被引量:13655
H指数:44
引用半衰期:5.1176
立即指数:0.0447
期刊他引率:0.9964
平均引文率:9.0894
  • 论劳动的全球化--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

    作者:徐长福 刊期:2007年第04期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但这个全球化是一个失衡的全球化。这种失衡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和劳动的全球化的失衡。这种失衡尚未被人们充分注意到,其所以如此,既在于人们忘记了马克思的理论,又在于人们没有真正重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一种既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国的论辩,或许有助于揭示这种失衡。中国...

  • 作为幽灵出场的马克思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德里达解构马克思的一种反思

    作者:陈红桂 刊期:2007年第04期

    德里达诊断当今的时代为“脱节的时代”,以试图将马克思的“幽灵”概念解构为一种契合解构哲学的弥塞亚式幽灵的降临性。他断言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是缺席的,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真的不在场,而是以延异了的复数幽灵的面貌出场的,这是一种非本体性的不在场之在场、不可能之可能。唯有经过解构后的马克思才是我们时代批判全球资本主义或“历史终结论...

  • 试析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转换

    作者:郭大为 刊期:2007年第04期

    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古典政治哲学关注的是城邦或公共生活的本质,探求什么是好的、正确的政治(或城邦)制度。由于哲学在西方历史上长期占据着科学之科学的地位,政治哲学与政治学几无区别;直到19世纪,实验科学方法全面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治科学才真正从政治哲学的传统中独立出来。

  •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

    作者:王杰; 牛冠恒 刊期:2007年第04期

    众所周知,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政治结构、文明形态的不同,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当古希腊人把目光投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印度人把目光投射到人与神的关系的时候,中国人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所以,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道德对人生对宗族对...

  • 当前政治哲学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小科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一、自由之于民主、平等的优先性 自由、民主、平等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三大口号,然而三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也显而易见。政治哲学应从逻辑上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它们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维度的追求,且自由逻辑地先于后两者。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源于对人自身属性的高扬,对自由的向往是一种目标性的追求;民主只是用于实现自由的一种途...

  • 法律规范与自由

    作者:徐梦秋; 李永根 刊期:2007年第04期

    法律规范通过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共同来确认与保障自由。这种对自由的确认与保障,是建立在对自然或社会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制定一系列确认与保障自由的法律规范是获得现实的自由的前提条件,人们正是通过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循即自律达到自由的。

  •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现代性”——论墨家与儒家道家的对立

    作者:杨玉昌 刊期:2007年第04期

    儒家、道家、墨家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三大流派。墨家在关于最高权威、统治方式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向儒家道家提出了挑战。与儒道推崇圣人权威,主张礼义或自然之治,倾向于有进有退乃至消极虚无相对立,墨家希望利用“天志”限制王权,肯定平等,强调“法仪”,倡导积极进取。从总体上看,儒家道家代表着传统,墨家则蕴涵着现代性。在中国...

  • 回归自然何以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回答

    作者:贡华南 刊期:2007年第04期

    受近代科学观念的冲击,传统自然观渐趋动摇,对中西自然观念及其现实影响的反思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使命。以这些反思为基础,许多哲学家讨论了回归自然的可能性,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重建回归自然的道路。这些思考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 任务型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

    作者:张康之; 周雪梅 刊期:2007年第04期

    任务型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是与常规组织中的由规则和程序编织起来的形式化的岗位、职位关系有着根本性不同的。常规组织的岗位和职位关系所支持的是一种分工—协作的交往结构,而任务型组织中的人际信任关系则产生了实质性的合作行动。合作行动中的交往是以交往结构的平等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的特征出现的。正是在这一交往结构中,...

  • 论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表现及成因

    作者:孙萍; 张晓杰 刊期:2007年第04期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实然属性,主要表现为“内在非公共性”和“外在非公共性”两个方面。“内在非公共性”主要源于公共政策的阶级性、“负外部性”和“非普适性”。“外在非公共性”主要源于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非公共性、公共政策目标的短期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性以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单方面性。

  • 简析政策执行失效的制度因素

    作者:张玉 刊期:2007年第04期

    本文认为,确保宏观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目标的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但在转型中国,确保政策执行的制度供给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确定了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型制度供给的主体。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观需求,主要是在地方行政主导的格局下,创造地方行政政绩,为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制度支持;而促进社会协调发...

  • 现代与后现代之争视野下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走向

    作者:郭台辉 刊期:2007年第04期

    当代西方国家急剧的社会变迁激化了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争论,但伴随着过去三十多年频繁的社会政治危机,这种争论的激烈程度和主题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政治理论家们在争论中不断调整其立场,从而构成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的这种阶段性变迁,对西方政治学界转换理论视野、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全球化与中产阶级的型塑:理论与现实

    作者:周晓虹 刊期:2007年第04期

    在西方发达国家,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造就了大批的中产阶级。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并对中产阶级的型塑形成新的力量。在全球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的同时,发达国家原先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其成长受到挑战,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则在崛起,尽管这...

  • 社区:改造和重构社会的想象和剧场--对中国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作者:潘泽泉 刊期:2007年第04期

    在我国,社区一直是国家权力机构实现管理和控制社会的一个重要剧场。以社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始终无法置于总体社会的运转与变迁之外,社区营造也始终没能脱离社会改造的阈限,作为源于公民社会的社区镜像,始终反映出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市场的嵌入使社区进入市场化运作的逻辑,市场经济提供了另一种重构社会剧场的理想类型。反思...

  • 我国现代都市圈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

    作者:张祥建; 黄建富 刊期:2007年第04期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都市圈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模式和特征,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将是都市圈之间的较量。本文主要从都市圈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城市规模、增长方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的特征与效率。同时,对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我国都市圈发展模式和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都市圈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