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04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评论、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西方哲学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文艺理论研...

主管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2-3976
国内刊号:12-1047/C
全年订价:¥ 157.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1
复合影响因子:0.8
总发文量:1644
总被引量:13655
H指数:44
引用半衰期:5.1176
立即指数:0.0447
期刊他引率:0.9964
平均引文率:9.0894
  • 后形而上学转向与政治思维方式的变更

    作者:陈晏清; 赵前苗 刊期:2006年第01期

    当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主要表现为传统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转变。传统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转向带来了政治思维方式的变更,从而也带来了政治理念的更新,使政治哲学走出了在传统形而上学语境中陷入的理论困境,促成了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

  • 辩护与批判:马克思人类学范式视野中的市场经济

    作者:晏辉 刊期:2006年第01期

    马克思是以辩护与批判的态度看待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价值的历史高度,着眼于资本主义的世俗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基于工人阶级的价值立场,考察资本主义的价值性,这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思考方式。以此种方式看待资本主义,就具体化为:作为其前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二重性;作为其过程的劳动之异化和...

  • 中西文化传统的存在论差异与沟通

    作者:邹诗鹏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中西方文化两大传统的差异应当从存在论层面给予阐释。西方文化传统的一神论、超验传统、自我意识、知识论、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本质性地根源于其存在论及其解释系统。中国文化传统的存在论是不同于西方的样式,或可称之为整体性的、生成性的和人伦化的存在论结构,是融道、天、地、人等多样性的元素于一体而成就的自然主义。存在论的...

  •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

    作者:高秉江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主体间性是主体主义的一个附属问题,而主体是作为认识论转向之后,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世界呈现的接收者。中国哲学中的道德主体缺乏这种认识论的逻辑分化,因此其主体间性主要是以个体间的形式展开。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与辩证法存在着理论因承,在现象学中主体间性以内在时间的形式而展现。

  • 论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主要差异

    作者:陈占友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从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人性基础、目标、基本取向和实现机制等几个基本方面对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道德之性与自然之性、德性主义与幸福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情感主义与理智主义等几个方面的区别构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差异,并由此形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理论特质。

  • 知识的悖谬与德性的超越——中西德性传统的差异与沟通

    作者:梅景辉 刊期:2006年第01期

    知识与德性的统一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都是哲人从事哲学省思与生活实践的首要原则,但由于哲学发展的不同路向,作为理论和方法的知性之知在中国哲学的延承中逐渐趋于没落。而在西方,近性主义的勃兴促成了知识论的单向发展,同时导致了德性之知与实践智慧传统的自我遗忘。它所造成的后果是,在科学日益发展的时代,人愈是强调自身对于自然的...

  •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代际共同体

    作者:廖小平 刊期:2006年第01期

    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价值观代际共同体的形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而言,价值观代际共同体形成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青年代和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代际共同体的形成,一方面使代意识日渐清晰,另一方面对代及代际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转型使价值观的代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由成...

  • 群像与融通——吉登斯对现代性理论范式的重建

    作者:郭忠华 刊期:2006年第01期

    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的诠释,吉登斯归纳出古典现代性理论的三种典型范式: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以这些范式为基础,在参考晚期现代性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吉登斯建立起新的现代性理论范式: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范式既体现了对古典现代性理论的融通,也体现了对晚期现代性...

  • 以“德制”安排为路径去实现社会公平

    作者:张康之 刊期:2006年第01期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社会公平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无法回避这一点。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需要在双重的历史转型过程中来认识:一方面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两个转型造成了社会公平问题产生之原因的复杂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社会公平是一项重...

  • 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角色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作者:孙涛; 刘颖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世界典型国家政府角色的演进,与其说是观念和价值规范的产物,不如说是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时代,“发展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过程”的观点正得到认同,“更好的治理,更好的服务”已成为各国政府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本文基于公共服务内涵的三重性,将中国定位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型国家”。当前,“经济建设型”政...

  • 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试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行动逻辑

    作者:贺雪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传统中国社会,国家权力无法直达乡村社会。为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乡村社会创造了在家庭以上的功能性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双重的认同与行动单位,其中的第一重是家庭,第二重是超出家庭的宗族或者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认同。维护功能性组织运转的基础是克服内部的分离力量,办法有二个,一是对搭便车的人进行惩罚,二...

  • 传统中国社会中“道统”的功能及其式微

    作者:陈劲松 刊期:2006年第01期

    传统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两个相互依撑的所谓“统”,一是“政统”,一是“道统”。在传统中国社会中“道统”是“政统”的构建者、解释者、驯化者、维护者、校正者以及道德力量的来源。正如康熙所说,“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虚玄的、承担“道统”的“师”的系统,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其地位越来...

  • 农民工与城市主体社会

    作者:潘允康; 张雪筠 刊期:2006年第01期

    农民工大量进城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为研究农民工进城和融入城市主体社会的状况,笔者于2004年底与天津市政府流动人口办公室合作,进行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调查,用抽样方法共调查流动人口1211人,同时进行了621户本地居民的相关调查(对照样本),以下使用的调查数据均取自该调查资料。

  • 经济转型中的制度演进与路径选择——解读“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

    作者:王丹莉 刊期:2006年第01期

    依托于新古典经济学教条所达成的以迅速实现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已经在转轨国家现实的转轨进程面前逐渐丧失了解释能力,这推动了“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本文详尽解析了“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扬弃,分析了“后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学内涵与学术价值。本文认为,“后华盛顿共识”对制度演进内在逻辑...

  • 经济转型研究的新视点——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演变

    作者:靳涛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主流经济学把经济转型当作一个仅靠宏观经济变量分析就能解决的技术程序,这种简单化和理想化的思路导致了一些国家转型的受挫。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转型的认识。目前,包括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学者都认识到,把经济转型的研究放在制度变迁和制度演进的框架下优于主流经济学框架下的分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