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inking

杂志简介:《思想战线》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00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西部论坛、民族与宗教、东盟论坛、旅游研究、法文化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云南大学
国际刊号:1001-778X
国内刊号:53-1002/C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7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8
复合影响因子:0.8
总发文量:1878
总被引量:15037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6.78
立即指数:0.1173
期刊他引率:0.9584
平均引文率:23.0556
  • “祖先在上":我国传统文化遗续中的“崇高性”——兼与巫鸿的“纪念碑性”商讨

    作者:彭兆荣 刊期:2014年第01期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体系中,“崇高性”值得特别提示和重视。崇高性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是我国传统价值的核心所在,集中体现在如祖、社作为传承纽带上,在“天一人”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具有崇高价值的叙事共同体和表述范式。然而,近代以降,西方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科技主义、物质主义等的陆续“东渐”,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

  • 论中国的边疆政治及边疆政治研究

    作者:周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中国的边疆是国家疆域边缘部分具有特殊性的,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对该特定区域进行治理的基础上界定的。生活于边疆这个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的人们,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社会。在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运行的政治,与国家核心区的政治具有明显区别,因而可以界定为“边疆政治”。随着人们对边疆政治的特殊性和意义的逐渐自觉,边疆政治研究...

  • 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

    作者:张会龙 刊期:2014年第0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时期族际政治整合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型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高国族的凝聚力和整体性、实现族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为目标指向,遵循“扶异求同”...

  • 信仰与政治:西双版纳傣族二元宗教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张振伟 刊期:2014年第01期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寨神和勐神对应于当地早期以村寨和勐为单位的政权组织结构,两者都具有区域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勐泐政权统合西双版纳各地方政权的过程中。试图借助南传佛教这一包容性较强的宗教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当地传统的地方政权则以保持民间信仰的方式对抗这一统合的过程。两者博弈的结果,西双版纳地区在政治上...

  • 民族生态政策的概念和构建

    作者:尹仑 薛达元 刊期:2014年第01期

    民族生态政策是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民族生态政策是对现行民族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其内容包括建立民族生态与文化影响评价体系、民族传统知识保护法规、民族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和民族碳交易机制。民族生态政策对维护中国的生态安全,实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 从江河走向海洋——汉民族移民千年走势分析

    作者:徐杰舜 刊期:2014年第01期

    汉民族本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但从世界几乎处处有汉民族的现实,从大的历史观来考察和反思汉民族移民的大走势后,我们不得不对汉民族安土重迁的习俗重新进行认识。由此深入考量安土重迁的内涵,我们发现,“安土”的意思更应该是汉民族人民期望和梦想安居乐业;“重迁”的意思是移民一定要深思...

  • 从地方一族到国家公民——“白族模式”在中国民族建构中的意义

    作者:李东红 刊期:2014年第01期

    白族的历史与文化经历了乡土起源、地方传统形成与发展、国家公民身份建构三个阶段,白族也由地方一族发展成为国家公民,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对接,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发展。“白族模式”为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稳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历史逻辑。

  • 村落民间叙事的焦点及意义表达——以大理剑川石龙村为例

    作者:董秀团 刊期:2014年第01期

    村落土壤中生成的民间叙事往往呈现出一些叙事的焦点,以石龙村为例,村寨的起源和历史、村落中各姓氏的关系、本村与外部村寨之间的关系i本民族共同的历史和题材是其民间叙事的焦点所在。这样的选择和建构,是基于村落共同体表达自我“地方性知识”、资源分配和群体力量博弈、建构不同层面的认同感等多方面的需要。

  • 青姑娘符号:明清汉白文化融合中的一个特例

    作者:熊娟 王本朝 刊期:2014年第01期

    明清文化史显示着中央政权“以夏化夷”政策在白族地区实施的巨大成功和汉白文化交融的“和合”景象,但在汉白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的冲突现象,尤其是白族文化对汉族优势文化的抗争事实。在明清汉白文化交流中,汉族以血缘为原生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等级森严的儒家礼教核心价值观,并未被广大的白族底层民众所接受,这在...

  • 封贡与誓盟——简论“夷夏交往”的诸种类型

    作者:徐新建 刊期:2014年第01期

    “歃血为盟”是东亚大陆众多民族在历史上处理相互关系的诸种方式之一。也是学界近年关注的重要议题。“封贡”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封疆纳贡”类型;而在“誓盟”的族群关联中,面对更高的超越性神灵,体现出华夏和诸夷之间在彼此交往上与封贡模式明显不同的对等、互尊和制衡。千百年来,“誓盟”传统一直流传到由帝制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当今...

  • 认同与冲突:民国时期云南华永宁地区的“夷患”问题和民族关系

    作者:谷跃娟 刊期:2014年第01期

    民国时期,云南华永宁地区的“夷患”问题,是治策和“民族”合力的结果,体现了彝区族际关系的特殊性发展。民族认同是理解民族关系的基础,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彝族的民族认同制约整合着民族内部、民族与政府、与周边各族之间关系的发展。

  • 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

    作者:赵旭东 刊期:2014年第01期

    中国的人类学从其建立伊始便可以说是村落取向的。由此而有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方式。但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信仰,似乎并没有随着这种科学理性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增强。尽管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开始所确定下来了一种实验室的范式,但今El的中国民族志不可以再次远离江河文明的表述,而需要寻找一个从人到...

  • 英美应用人类学与公共人类学之历史、争论与发展

    作者:马腾岳 刊期:2014年第01期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在英美两国的发展悠久,但是与纯粹人类学(pureanthropology)在发展路线以及学科本质的观点上,却一直存在着对立与互斥。晚近公共人类学(publicanthropology)与涉入人类学(engagedanthropology)被提出,支持者主张人类学应更广泛地涉入公共议题与公众生活,脱离传统的学科限制。人类学不仅仅是一门“...

  •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作者:杨丽娟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土化问题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众多综述中提出的反思,中国的旅游人类学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不足。借助旅游人类学中“旅游”、“人”、“学”的核心表述视角,可以看出其本土化问题有:研究本体的去旅游化,研究表述的趋民族学化,研究领域的狭窄化;其形成原因与学科定位的阶段性、学科思维的散点性、学科路径的单一性、学科发展的守成性紧密相...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暴力三角学说:解读与重构

    作者:范若兰 刊期:2014年第01期

    和平学创始人之一、挪威著名学者约翰·加尔通(JohanGaltung)提出的暴力三角学说,引起女性学研究界的关注。暴力三角学说和女性主义战争与和平观有相通之处,但其学说在引入社会性别分析时存在简单、片面等缺陷。实际上,结构暴力、直接暴力和文化暴力构成互相联系和互为因果的暴力体系,而社会性别与其息息相关。社会性别是结构暴力的重要变...